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

2010-02-15 12:48禚明亮郑曙村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生产力资本主义

禚明亮 郑曙村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

禚明亮 郑曙村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道路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探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代化建设;价值启示

经典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随着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其现代理论和实践价值不是慢慢消弭,而是日渐彰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如此,它如同窖藏的美酒,时间愈持久,其酒香愈醇厚。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尤其是其内含的现代化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作粗浅的分析。

从概念上讲,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含义不同,它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人类历史由民族、国家的区域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和全球历史转变的客观历史进程的描述和阐述的理论。它是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预测了世界上民族国家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世界历史的过程,揭示了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任何民族、国家都要适应这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参与进去;(2)生产力的发展和日益扩大的交往与社会分工是“世界历史“的形成的动力机制,是“世界历史”趋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单线论与多线论的统一。五种形态依次更替的社会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某些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阶段;(4)“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世界历史”的未来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世界历史”的发展所引起的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为未来人类的全面解放,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尤其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我们不能离开世界历史进程搞“地域性”的现代化,而必须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中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并且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囊括其中。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任何民族如果想要向前发展,想要实现现代化,就不得不融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中去。

我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就是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的,但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限制,却一直置身于“世界历史”的浪潮之外,以至于生产力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并认为现在的历史是开放的历史,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只有积极融入到资产阶级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才能捕捉到历史发展的良好契机,迎头赶上,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英明决策,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此后我国政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与合作,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展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在此框架内同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明智选择。这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个贫穷落后的、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目前G DP总量达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并有望在今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极其罕见。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居世界首位,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二、世界历史给落后民族实行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我国必须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尽快实现对发达民族的追赶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3]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道路是类似的,即按照五大社会形态的顺序向前发展,但他同时并不否认某些落后地区或民族可以跨越某一社会形态,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跨越理论的构想,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在原始公社的基础上,避免资本主义阶段不必要的“痛苦”,从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社会“跨越”思想为世界落后地区和民族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席卷全球,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与交往,全世界各民族机会都被卷入到“世界历史”的浪潮之中,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也不例外。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今世界已经整体性地跨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甚至赶超西方先进民族,就必须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之中,更不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我国在这一方面是吃过大亏的,正因为这些教训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跨越”构想,但我国社会生产力长期比较落后,属于东方落后国家的行列,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较长时间里,由于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全球化进程的延伸与扩展则为落后民族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与机制,加快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必须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就”,才能最终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在论及俄国问题时,就指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4],俄国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5]马克思的社会跨越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实现跨越是有一定限度的,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峡谷”,即可以跨越制度限度,但却无法跨越其生产力限度。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强调了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了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就”,从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密切,落后国家完全可以借助一切有利时机,吸收与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肯定的成就”,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从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来讲,他曾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翻封建制度、开创“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成果,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利用的积极因素,这一点也正符合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的辩证态度。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际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但要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受“左”的思想干扰,一直误把生产关系作为发展的重点,大搞“三面红旗”,加上十年“动乱”的发生,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新时期我国政府因势利导,把对外开放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肯定”因素,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在参与全球化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科技和经济文化成果,吸收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国外技术、资金和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最终真正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必须始终抓住生产力这一根本性因素

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交往两个角度来论证历史发展动力的。他认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的“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工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7]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需具备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与世界的普遍交往。生产力的发展和日益扩大的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是必须改革和废除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千方百计地增加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总量;二是必须主动地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真正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9]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当前国内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明确了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五、“世界历史”进程具有双重性,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掌握融入的艺术性,做到趋利避害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是指,一方面,它是进步的,代表了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休戚与共;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是一个充满血腥和野蛮的过程,它的开拓者和主导者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它们将继续维持对世界落后地区的剥削和压迫。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10],但这一新阶段的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因此由垄断所决定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世界历史”进程所固有的两重性同时也延伸到当前的新阶段中来,所以任何已经融入或准备融入这一进程的民族和国家都要有一种战略自觉,即一方面,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极大便利和宝贵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尽快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本国人民经济和文化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防微杜渐,坚决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手段进行政治干涉或文化入侵,维护本国的根本主权和核心利益。要永远谨记,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在极力向全世界推行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且由于南北经济体间的不等价交换体制的存在,南北之间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隐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需要我们谨慎处理好国际贸易、交往和合作与维护本国利益的关系。一方面利用全球化,抓住国际合作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对全球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掌握融入全球化的艺术性,尽可能地把损失降到最低,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解放的条件,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认为,“每一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化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1]可见,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解放的条件,而这种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我国现代化建设一开始单纯重视经济发展指标,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人的幸福状况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我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开始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力图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强调以人为本,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政治为民的理念完全一致的。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种新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指针,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尺度,既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追求。

七、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不否认各民族发展道路的民族性、差异性,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拒绝“西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没有否认各民族在具体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与不同。各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全球化的双重性决定了,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延伸和扩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它为落后民族赶超先进民族提供了良好机遇,而另一方面,“世界历史”进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启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将占主导地位,这种不平衡的地位必将对参与其中的发展我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等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安全带来风险和挑战。对于我国来说,西方世界一直没有放弃用一种冷战思维来看待我国的发展,也一直没有放弃其旨在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西化”政策,“西化”即所谓“和平演变”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宣传等手段来促使苏东等国的人民起来反对共产党统治,从而达到从内部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13]。虽然我国一再向世界宣称自己的发展是一种和平崛起,并将为将来建立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但这些西方国家却一直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我国所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感到惶恐,并千方百计地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宣传等手段来试图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利用台湾问题、达赖和疆独问题向我国政府施压,粗暴地干涉我国内政,以最终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实现其资本主义大一统的幻想。因此,在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后,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步伐,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别国干涉我国内政,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要防微杜渐,提高警惕。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而原则不放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拒绝“西化”。

[1][2][6][7][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276、88、157、89、294.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370.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5-436、431.

[8][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182.

[10]罗文东.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化”理论与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13]黄宗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7.

(责任编辑:向 阳)

book=11,ebook=11

B0-0

A

1672-1071(2010)03-0012-05

2010-04-02

禚明亮(1986-),男,山东临沭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郑曙村(1962 -),男,山东安丘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行政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