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与实效反馈机制

2010-02-15 15:51刘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效用道德教育

刘阳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与实效反馈机制

刘阳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道德教育实践中要科学应用道德教育模式,透彻了解道德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各自的特点;坚持多种模式的兼顾性与某种模式重复性的统一;坚持道德教育模式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模式在科学应用过程中的实效反馈机制,科学处理好实效反馈的内容、途径以及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等三项内容的关系,从而不断促成道德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应用;实效反馈

关于国内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翻译西方的皮亚杰、科尔伯格、哈什、托马斯·里克纳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到90年代由纯粹翻译性引进到研究性转向,再到90年代中期至今在对西方道德教育模式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模式,进行本土性的建构与探索,也就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国内现行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德目灌输模式、体验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角色教育模式和讨论式模式等,但现在学界对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往往从模式的内部出发,把精力集中在模式的理论支撑与教育途径的完善上。从外部联系来看,对各种道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如何兼容、如何有效的应用以及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效反馈机制研究则比较欠缺。因此,研究道德教育模式综合、有效的应用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模式的实效反馈机制则成为目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道德教育模式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道德教育模式的完善上下工夫,尤其要研究道德教育模式在科学应用中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道德教育模式不断更新完善。

(一)透彻认识道德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各自的特点

选择与应用道德教育模式并不能随意而行,尤其是为了保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道德教育者在应用道德教育模式前一定要认清模式自身的特点和利弊。正如毛泽东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1〕(P171)林林总总的道德教育模式各有各的侧重点,有的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而促成受教育者的道德接受和道德内化,有的是注重道德情感教育从而激发道德实践,有的是从激发学生主体性入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弊端:德目与灌输开发模式虽然便于把管理者的思想意志和行为要求传递给学生,但是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讨论式模式借鉴国外价值澄清模式的一些理论,虽然强调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念,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通过对一个价值观的辨析获得自己的价值观,但如果引导不好容易导致学生陷入个人主义的误区。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不同道德教育模式的特点,才谈得上如何选择与应用道德教育模式,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有效进行。

在深入认识道德教育模式特点的同时,还要从群体和个体层面正确认识青少年道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展开道德教育。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的道德关系和状况不同,不同的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和原有品质、人格状况不同,这就需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2〕(P451)从群体层面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心理矛盾最为集中、道德冲突最为凸显的时期,认知上的批判性与局限性的矛盾、人格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中希望增进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自我设计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春期性意识萌动与性道德滞后的矛盾等等,无不为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个体层面来看,强烈的网络依赖性导致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面对教育层次的转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而造成“心理失衡”;还有就业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均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产生干扰。所以,只有从不同层面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需要坚持多种模式的兼顾性与某种模式重复性的统一

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道德认知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信念的确立直至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往往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很难穷尽所有教育内容,且各种道德教育模式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和条件限制,包容性和针对性各不相同,靠单一的道德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客观要求。“应用教育模式应该是多种教育模式的综合,综合模式包容相关模式形成整体结构,从而才有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3〕(P11)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也应该符合这个特点,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坚持兼顾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方法。所谓道德教育模式应用的兼顾性,就是说在运用某种道德教育模式的同时,至少要有一种以上的其他道德教育模式与之相互配合、同时运用,使各式各样的道德教育模式融会成一个相互烘托、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样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现象,收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同时应该注意,影响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因素很多,而且事物的发展经常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个体的道德认知也一样,总会在道德升华的过程中有所反复。科尔伯格发现了成人期道德阶段发展的非连续性即所谓的“倒退”问题,他认为,“进入大学之后,一些被试暂时(有2到3年的时间)道德发展阶段‘倒退’到阶段2的工具性自我中心,以后又回到习俗的(阶段4)或原则性的(阶段5)道德。”〔4〕(P409)这种“倒退”科尔伯格和特里尔后来解释为“是一种机能的发展,……反映了对价值与选择的相对性的新认识,是一种发展的进步,尽管对此的反应似乎是倒退到了阶段2工具性自我中心,为了有利于发展,个体可以倒退。”〔4〕(P416-417)所以,道德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受教育者道德状况可能出现的“倒退”,根据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变化应重复应用某种道德教育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模式应用的重复性。但“阶段发展中的明显倒退是过渡的不平衡,完全不同于倒退中的解体”。〔4〕(P417)每一次重复也不是原有起点的回归,有可能低于原有的起点,因而,道德教育模式的重复运用是一个更高层面、更高难度的道德教育过程。

(三)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需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是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中进行的,受目的和规律的双重制约。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5〕(P247)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同样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原则。道德教育模式本身就是认识和利用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对道德教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教育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而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所以,教育者要遵循道德教育模式的这个特点并结合外在的教育规律将道德教育模式应用好。另外,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其目的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在特定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对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进行选择并应用于道德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这就是道德教育模式应用的合目的性。例如道德认知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讨论式模式就是通过对一个价值观的辨析获得自己的价值观,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总之,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有目标的、高层次的文化实践活动,要根据道德教育规律不断改革制约道德教育模式实效性的各种不合理因素,使道德教育模式在应用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以保证道德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二、建立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效反馈机制

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效反馈机制,是指道德教育模式在应用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效应的一种返回机制,是优化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或者说,没有信息反馈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去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3〕(P10)道德教育模式也一样,只有其应用的科学性及其实际效果及时反馈出来,才可以检验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否有效,避免盲目的经验判断,从而随时调整道德教育进程,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完善。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效反馈机制应该包括实效反馈的内容、实效反馈的途径以及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等三项内容。

(一)道德教育模式实效反馈的内容

1.适用性反馈。所谓道德教育模式的适用性反馈,是指道德教育模式所内涵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适合、应用的程度,以及达到教育目的程度的一种信息返回机制。我们追问道德教育模式的适用性,无非就是想在正常的道德教育实践条件下考查一下道德教育模式能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受教育者,以及满足道德教育者的既定要求、目标的能力,为评估与筛选道德教育模式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在考查道德教育模式的适用性问题上应注意两点:第一,道德教育模式是否普遍适用。无论哪种道德教育模式,如果它不能有效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氛围、不同年龄层次等受教育者的客观水平,那么,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就不会被普遍应用,同时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下的实践必然会受到限制。第二,受教育者是否存在对其排斥与厌烦的情况。道德教育模式受到被教育者的排斥,那么,证明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模式,必然会对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及时通过反馈加以调整。

2.效用性反馈。所谓效用,是对总目标的效能价值或贡献大小的一种测度。道德教育模式的效用性反馈,实际就是测量其对道德教育目标或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贡献大小,这是道德教育模式实效性反馈的核心内容,只有对道德教育模式的效用性进行掌握,才能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效用性反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究竟对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起了多大的作用或有什么样的效能价值必须要有明确反馈。第二,道德教育模式的效用性究竟是可持续性的还是不可持续的要明确反馈。尤其是现在一些道德教育活动,往往以“文化节”、“活动日”等阶段性教育方式展开,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应用其中可能会很快产生一些效果,但是这些效果同样会因为时间的短暂或间断等客观原因造成不持续性。另外,一些道德教育模式本身的缺陷也会造成效用性的不持续,这都是需要及时反馈的。第三,效用的全面性要有充分反馈。要把道德教育模式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显性效用与隐性效用考查出来,尤其是隐性效用,它有可能隐藏在显性效用中,表现在受教育者道德接受以及道德水平变化后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或其他方面上,不容易立刻表现出来,而且往往难以量化和容易被忽略,但隐性效用往往作用更持久,更需要加以引导,更需要及时反馈。

3.缺陷性反馈。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性反馈,是指道德教育模式的瑕疵、缺点、欠缺、不完美等方面的信息返回机制。缺陷性反馈实质上是一种建设性反馈,是一种对于改进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缺陷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一个系统的应用和运转,只有在其缺陷性得到反馈并得到有效改进的时候才能算是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所以,缺陷性反馈对于道德教育模式的建设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在缺陷性反馈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理论的弊端反馈,包括理论的正确性、时代性、理解的困难性以及是否容易引导受教育者走向道德教育的反方向等。第二,道德教育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弊端反馈。要重点反馈道德教育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操作是否复杂、对周边设施、环境、配套标准是否有较高的要求、是否能及时有效的应用等。

(二)道德教育模式实效反馈的途径

道德教育模式实效性的程度是我们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的,但是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反馈给教育者,则需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独特性,应设定一些适合反馈道德教育效果的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亦称“书面调查法”或“填表法”,是用书面形式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调查表,并通过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虽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调查反馈法,但是也要根据调查的内容和客体有所设计,尤其是涉及到道德教育模式效果方面的问卷,所设置的问题要坚持一般问题表述与特殊问题表述相结合的原则。一般问题表述要注意表述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抽象、笼统,尤其是针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表述问题的语言要通俗、准确、客观,不要使用被调查者感到陌生的语言。特殊问题的表述方式要坚持:释疑法,即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功能性文字;假定法,即用一个假言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转移法,即把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别人的回答作出评价;模糊法,即对某些敏感问题设计出一些比较模糊的答案,以便被调查者作出真实的回答。

2.个别访谈。道德教育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实效性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有一个有效的反馈,但是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很大一部分效果是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尤其是一些隐性效用。这时我们就要结合个别访谈的形式来对道德教育模式产生的隐性效用加以挖掘。个别访谈可以直接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随时转换针对性话题,直接挖掘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而且可以提前预见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帮助,促进教育效果的早日实现。在个别访谈过程中,要做到从简单问题入手,提问有序并能够根据被访者所谈情境变化而适时追问,自然转换题目;注意引导,切忌使用生硬、刺激性的语言,还可以采用动作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话题或者用复述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谈话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原则,语言表达方式要恰当,特殊问题要特殊处理。

3.实践检验。在检验道德教育模式有效性的问题上,无论是调查问卷还是个别访谈形式,所反馈出的实效性都可能与实际的效应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最客观、真实的实效性的展现还是要在实践中反馈出来的,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考查,要看校园的道德风貌的实际变化以及涌现出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才能真正地说明问题,而且,道德教育模式有效性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也是要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得到逐步展现的。不过,道德教育者也不能光等着道德风貌以及具体实例的自发变化与涌现,要在掌握问卷、谈话的基础上引领、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从而促使学生产生道德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应该注意,道德教育效果的实践检验要坚持一个长期追踪的过程,至少不能是阶段性的,因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内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所以,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三)道德教育模式实效反馈信息的处理与利用

道德教育模式的实效性反馈上来以后,我们思考的重点就要转向研究究竟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对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完善和改进,并建立更为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道德教育。

1.完善现有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人们对道德教育实践的认识不断加强,随着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道德教育模式也会不断地得以修正、完善和发展。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模式其实效性在经过层层反馈后,必然会暴露出可喜和可忧的两面,对道德教育模式中合理的、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的成分要保留并进一步完善,对于那些妨碍道德教育有效进行的不合理成分一定要及时摒弃,这样才能保证道德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

2.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个科学道德教育模式的建立至少要经历三个步骤才能完成:第一步,依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建立初步的模式。第二步,要把初步建立的模式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实际检验中并得到反馈。第三步,在反馈的基础上去伪存真、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一个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但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第二步和第三步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实效性反馈过程,往往是停留在一种经验判断的层面。所以,面对学校道德教育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形势,必须要建立那种更加包容和具有自愈系统的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所谓包容性是指要能包容更多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要具有更大的普及面,并且能够兼容其他的道德教育模式同时应用;自愈性是指某种道德教育模式在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同时还必须要内涵一套成熟的反馈机制,操作应用方法与反馈收回方法要依次应用,形成一个能不断自我升级的循环模式。

总之,要保证道德教育的有效展开,必须保证道德教育模式的有效应用,一定要在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有一个前期选择、中期反馈、后期改进的过程,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模式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产生实效并发展成为更高级的道德教育模式,从而促成道德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査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41

A

1009-1203(2010)01-0083-04

2009-12-18

刘阳(1979-),男,河北廊坊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伦理学。

责任编辑 雨文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效用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