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化中的政治动员与农民认同*——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例

2010-02-16 05:05彭正德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醴陵市合作化

彭正德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土地改革之后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一次重大介入。中国共产党在合作化运动中强调,党领导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为了改变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防止乡村社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符合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因长期遭受饥饿打击而渴求土地、并习惯于小农生产方式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们热衷于小农经济,更不想放弃土地私有权。因此,党在领导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的障碍就是农民抵制合作化政策的社会心理,以取得农民的政治认同。客观地看,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一样,“都干得很好”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共在乡村社会成功地进行了政治动员,使合作化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合作化运动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①代表性著作有,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这些研究大多数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看”的视角②“从上往下看”和 “从下往上看”是借用曹锦清先生的观点。参见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侧重的是农业合作化政策的形成原因、实践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因而对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政治心理、态度及行为与合作化运动的相关性缺少应有的关注。尽管有的学者对合作化时期农民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③相关文献主要有,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年);朱智宾:《农业合作化迅速完成的农民心理分析》(《世纪桥》2003年第3期);宋徽瑾:《农民对待合作化运动的心态分析》(《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李巧宁:《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心态》(《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探索远未深入,也没有集中地以某一区域具体而详尽的史料作为支撑。本文试图以当时的湖南省农业大县——醴陵县(1985年改为县级市)为例,利用该县珍贵的档案资料,采取“从下往上看”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政治心理及其在党的政治动员下的转变过程。

一、农民的“保守”心理和消极行为

在党的领导下,农业合作化运动被计划成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领导农民经过共同劳动的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部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完全实行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④《醴陵县当前农村互助合作超额增产运动的情况与今后工作的意见》,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92。。由于醴陵农民在解放前就有劳动互助的传统⑤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5页。,国家的互助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因此大多数农民对组织互助组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是对于加入合作社,大多数农民存在“四怕”:怕吃亏,怕不自由,怕建不成社办不好社,怕受限制⑥《中共醴陵县委办公室关于秋后第二批建社骨干训练班情况的总结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2。。而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转变意味着取消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更加重了农民的焦虑、紧张和抵触情绪。

(一)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普遍存在着抵制合作化政策的“保守”心理倾向

1.害怕承担风险,对集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充满顾虑。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农业的低产出和低积累率铸就了农民的求稳怕变心理,对他们来说,试验新事物就意味着冒险,因此,“每个农民对于生产技术的微小的改革都抱有一种不放心的看法而不敢轻易去试验,试验不成即影响一年的生活,甚至有几年翻不过身来的危险”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99~100页。。他们对合作社这一新的经济形式充满顾虑,“互助组都搞不好,合作社会增产?”“原人原田同样生产,哪里有咯多(这么多)优越性?恐怕是打野话(胡说)”⑧《合作互助简报》第8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6。。担心合作社搞不好还不如互助组,甚至有的农民因为住的是茅草屋,怕入社后没稻草盖屋⑨《合作互助简报》第11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6。。

2.珍爱私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对公有化政策心存抵触。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只要拥有土地,生存就有希望;耕牛、大型农具对农民也特别重要,马克思就说过:“对小农来说,只要死一头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来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10《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8页。在农民看来,加入合作社就是将生产资料“充公”,这让他们顾虑重重。建初级社时,有的农民听说牛、农具一律入社归公,三年分期还款,担心这是“有名无实”,会“白白地送掉了耕牛、农具”①《合作互助简报》第2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2。;在转高级社时,山狮乡一位老社员说:“听得说一声取消土地报酬,我一身就出冷汗。”②《合作化运动简报》第5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4。

3.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对不确定的未来收益缺乏兴趣。承受着较大生存压力的农民是十足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特别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对于土地入股和归集体所有以后自己的劳动究竟能换来多少收益,心里没谱,因此有的担心入社后粮食“归大堆”,自己“每年只五、六石谷,其余归政府”,有的怕“干部到社里拿工钱”,有的怕入社后统一支配劳力而没有工夫去搞副业③《醴陵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情况》,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2。。有位上中农写的打油诗反映了许多农民对高级社的顾虑:“水旱虫灾无忧,失了东丘有西丘,独搞生产多快乐,从头到尾不忧愁,如今要搞高级社,土地报酬取消了,要搞劳动真难搞。”④《试办高级社的情况综合》,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17。

4.偏好个体经济,对超越家庭范围的生产合作缺乏信心。由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共同体,家庭是最重要的血缘群体和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整个乡村社会就是单个家庭基础上的有机联合,这使得乡村社会的信任合作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⑤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波纹”越向外延伸,信任越弱,合作的可能性越小。在农民的观念中,“树大分叉,人多分家”是天经地义的,合作社要把许多家庭拴在一起合作做事,肯定会人多心不齐,搞不好生产,而且会有“吵不完的架”⑥《建社的具体作法和搞好增产运动的意见》,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4。。

农民的“保守”心理在醴陵县试办高级社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县委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显示,农民的顾虑可分为七种情形:其一,田多劳少的顾虑取消土地报酬会减少收入。如黄谷田社17户田多劳少的农户,都日夜盘算着自己的收入。其二,自耕自业、土地观念浓厚的舍不得土地归公。如有位新上中农一提起田就叹气:“不要讲田的事,越讲我就越心痛。”其三,劳力弱、人口多、生活困难的顾虑按劳取酬“做人家不赢”,生活会更困难。如有位贫农说:“入了社,按劳取酬,专靠一个人做事,是养不活一家人,还是不入社算了。”其四,无劳力的顾虑取消了土地报酬没有饭吃,担心没有活路。其五,干部顾虑搞工作就不能参加社内生产,就没有收入。有的乡干部甚至向区委提出辞职。其六,小手工业者顾虑搞了手工业就不能参加农业生产,思想斗争很激烈。如何家垅农业社有四个手工业者,均提出不搞手工业了,有个木匠计划把斧头打成锄头,有个裁缝计划把缝纫机卖掉。其七,过去劳动观念不强的人,听说按劳取酬,凭本事吃饭,怕累人。如有的新下中农原来只要60个工就够了,取消土地报酬后要做一二百个工,意见很大。出于种种顾虑,有的农民还没等建社开始,就已下定决心不参加高级社,如玉屏山社一位老上中农说:“我田有、塘有、劳力有,政府搞了‘三定’,做一下就有饭吃,毛主席指出了,入社自愿,我还是迟两年入社。”⑦《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重点试办三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阶段工作小结》,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17。

(二)在“保守”心理的支配下,农民采取了各种抵制合作化政策的消极行为

1.砍伐森林。在试办初级社时,有的农民就因怕山林无代价归公而赶紧砍树打柴卖⑧《合作互助简报》第11期。,当“社会主义空气”变浓后,醴陵县普遍出现了砍伐森林的现象,甚至是建社骨干在前面估山折价,群众在后面砍树。据县委农村工作部1956年1月对全县12个区85个乡的统计,砍伐森林的有317户⑨《试办高级社的情况综合》。。这种现象日趋严重,5个月后,普口乡差不多是户户砍树,他们说:“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①《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当前高级合作化准备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向县委的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17。

2.屠宰、出售牲畜。如二区一位老上中农,听说搞高级社,半夜偷杀了一头猪,说:“我宁肯罚税,不肯归公。”桃花乡一位新上中农,有两头耕牛,听说转高级社就卖了一头,后又要卖第二头。②《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当前高级合作化准备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向县委的报告》。据十二区反映,出卖耕牛的有八户③《试办高级社的情况综合》。。打算卖猪、杀猪和已经卖猪、杀猪的现象在许多乡都存在,有的农民甚至把母猪也卖了④《中共湖南省醴陵县委通报》,醴陵市档案史志局4-2-148。。

3.消极生产。高级社的浪潮加重了农民的顾虑,催生了农民消极对待生产的情绪。在试办的128个高级社中,有65个社出现不给或少给牛添草料的现象,以至长里、枧上两乡两天内就死了四头耕牛。一位农民听说要转高级社后,见儿子给牛放了草,就顺手打了儿子一个耳光:“你是只猪。牛已经不是我哩(我们)的了。”⑤《中共湖南省醴陵县委通报》。据85个建社乡的统计,消极生产的有223户⑥《试办高级社情况综合》第2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9。。

4.不肯入社和退社。在办初级社时,有的富裕中农就坚决不肯入社,如杨梅乡一位农民说:“早入一年社,多受一年苦,迟入一年社,多享一年福,我三条道路走中间,公粮送清,统购不调皮,不入社政府把我怎么样!”⑦《关于六个乡的农村阶级情况调查的综合》,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2。在高级社浪潮汹涌而至时,有的农民甚至因不肯入社而往地偏人稀的山里搬家,如十二区搬家躲转社的有四户⑧《试办高级社的情况综合》。。闹退社的现象则一直存在。

5.造谣破坏。在办合作社的过程中,造谣、破坏行为时有发生。比如殷家冲乡曾谣传:“转高级社后,按人定量,每人每日只有七两米。”吓得一位老婆婆在家哭起来。⑨《中共湖南省醴陵县委通报》。有的区曾出现“朝鲜打起仗来了,政府又要征兵”的谣言,甚至发现反动标语○10《合作生产简报》第1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48。。

在合作化运动中,“除了叛乱外,几乎俄国所发生的一切农民抵制形式——退社、减少生产性投资和活动的水平、屠宰牲畜、散布谣言——都在中国出现了,虽然程度较轻。”○11〔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农民的“保守”心理和消极行为使县委认识到:“建社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艰巨的深入的复杂的思想教育过程,绝不能简单急躁而忽视思想发动。”○12《建社的具体作法和搞好增产运动的意见》。

二、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

醴陵县委认为:“农民是劳动者,他们不愿受剥削,也不愿靠剥削为生,这一点就可决定他们可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但“农民是个体生产的私有者,养成了他们的自私心理和单独经营的习惯,因此……农民中间有许多人对合作化的道路,开始总是观望的、动摇的”。党对农民“就只有采取耐心说服教育和实际示范的办法”,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13《醴陵县当前农村互助合作超额增产运动的情况与今后工作的意见》。也就是说党在乡村社会要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贯彻思想动员、示范引导、稳步发展的办社方针

在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思想动员,并不断提醒干部不能强迫农民入社。醴陵县委告诫干部,参加生产合作社,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需要做许多艰苦耐心的思想发动工作,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好事,但要每个人心甘情愿地走,欢天喜地地走,少数人包办整个互助组,个人包办全家,或是多数人思想通了后要求少数服从多数的搞法,都是违反自愿原则的①《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政策问题与入乡的具体作法步骤》,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3。。为了让农民加入合作社做到“口愿心愿人人愿、全家愿”,党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采取了由骨干到先进分子再到一般群众的方法,层层进行发动,并注意对农民的思想进行分类排队,对具有各种不同思想顾虑的人分别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自愿申请入社。

同时,醴陵县的合作化运动采取了先个别试点示范、后逐步推广的做法。早在互助组迅速发展的1953年春,醴陵县就率先将省模范互助组——唐花香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在1954年初重点试办了8个农业社。为了鼓舞农民的热情和扩大影响,试办的8个农业社都举行了隆重的建社仪式,并吸收了附近的劳模和互助组长参加。这些农业社由于普遍增了产,发挥了示范作用。在总结经验和广泛思想动员的基础上,从1954年冬开始,醴陵县大规模地组建农业社。建立高级社的过程虽然显得短暂而急促,但同样坚持了先示范后推广的做法。先是在1955年11月重点试办了3个高级社,接着于1956年1月试办了128个高级社,然后大规模举办高级社。

尽管合作化运动在后期弥漫着行政压力和急躁冒进情绪,但是总体而言,思想动员、示范引导、稳步发展的方针得到了贯彻,因而合作化运动能够有序进行,顺利完成。

(二)以总路线和前途、政策教育为核心,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

为了推动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党在乡村社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宣传,内容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前途和党的合作化政策为主。党力图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并让农民明白:国家的工业化不能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合作化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前途是光明的,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生长的温床,是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党领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在发展互助组和建立初级社的过程中,醴陵县委加强了在农村发展宣传员、巩固宣传网的做法。宣传员作为互助合作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以农业社或互助组为单位成立宣传小组,一般由每个乡党支部的宣传委员领导,可以参加乡、区级干部会议。同时,县委和区委在政府、财经、团体等部门负责的党员干部中发展一批报告员,作为当地宣传员的领导者,将县委宣传部收集的群众思想情况和编写的典型材料等传达给宣传员,向广大农民开展宣传工作,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②《中共醴陵县委关于结合互助合作运动大发展加强农村政治工作的决议》,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91。到1955年底,全县共有宣传员5663人,报告员113人③《关于当前宣传网情况及整理、巩固与发展宣传网组织的意见的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20。,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高级社的建社过程更是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建社工作尚未开始,各乡就开展了高级社的宣传,据县委农村工作部1955年底对6个区51个乡的统计,参加宣传的有9434人,运用了黑板报458块,大字报1593张,门板报525块,广播筒385个,贴标语10017张,深入各村各组各规划区、各大屋小屋④《合作化运动简报》第1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4。。同时,县委发出了“大胆放手深入广泛发动群众,迅速把合作化运动推向高潮”的指示,要求有系统地向农村90%以上的群众进行教育。

(三)依靠建社干部和骨干深入发动群众

除了一般性的社会宣传,受过集中训练的建社干部和积极分子在政治动员中起了关键作用。在正式建社之前,县委先将计划建社地区的有关干部和建社骨干集中进行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总路线、两条道路和农业社的优越性阐明为什么要建社,二是结合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思想实际交代建社的具体做法。县委在1954年秋后曾召开三批建社骨干训练班,每次训练干部和骨干上千人,比如参加第二批训练班的人员包括81名区干部、205名乡干部和876名骨干①《中共醴陵县委办公室关于秋后第二批建社骨干训练班情况的总结报告》。;1955年8月底和9月初又训练干部和骨干3276人②《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建社骨干训练班的作法和要求(提纲)》,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1。;在1956年1月为建好128个高级社又训练了一批干部和骨干,参加会议的干部有575人,骨干达1321人③《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试办第一批高级农业社训练骨干的情况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9。。

在初级社的建社工作中,建社干部下到乡村后,一般先对农民的思想进行初步摸底了解,然后在骨干的支持下发动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总结互助组的成绩,然后召开互助组会议,进一步进行总结,再引导农民思考互助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继而阐述合作社的优越性,并指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农业发展的前途,目的在于让农民明白:互助组比单干强,合作社比互助组强,因此必须通过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坚定农民走合作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的基础上,干部开始宣传“自愿、互利、民主”的建社原则和政策,并针对具体问题打消农民的思想顾虑,动员农民入社。

在发展高级社阶段,县委甚至采取了土改时期的做法,要求建社干部必须与贫农“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取个别发动、组织串连与会议发动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发动群众。因此,广大建社干部按照县委的指示,背着米和被子住到贫农家里,在骨干的帮助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农民申请入社。据县委对全县748个区干部的检查统计,有711个住在贫农家里,占总数的95%④《合作化运动简报》第3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4。。建社干部通过个别谈心、串连发动、妇女会、社员大会等各种会议动员,让许多农民转变了观念。比如何家垅农业社的一位贫农,因家中只有自己和15岁的女儿能参加劳动,担心取消土地报酬后没饭吃,埋怨妻子不该生个女孩,经干部做工作后,他明白了:“我硬是着了一些空急,社会主义走一步就比一步好。”⑤《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重点试办三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阶段工作小结》。

(四)采取先发动贫农、重点发动中农和限制富农、地主的策略

党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始终坚持了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农,巩固地与中农联合,逐步发展互助合作,逐步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⑥《醴陵县当前农村互助合作超额增产运动的情况与今后工作的意见》。。由于党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对合作化政策的态度与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贫农由于生产资料少、生活困难,他们大多积极拥护和感激党的合作化政策,热烈响应政府的号召;中农人数多,他们虽然积极靠拢党和政府,但是自发倾向较大,私有观念浓厚,怕入社吃亏,对待合作化政策犹豫不决;富农自土改以来受了打击和限制,思想顾虑重,怕被人说剥削,会暗中破坏合作化运动⑦《陈家垅乡阶级调查变化情况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91。。因此,党在政治动员中采取了先发动贫农、重点发动中农和限制富农、地主的策略,以减少阻力。

由于贫农相对容易发动,无论在建初级社还是在建高级社的过程中,党总是首先发动贫农入社,并强调必须“依靠贫农和树立贫农的核心领导优势”⑧《醴陵县当前农村互助合作超额增产运动的情况与今后工作的意见》。,“搞合作化只能依靠贫农(特别是现贫农),依靠中农是办不了社的”⑨《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政策问题与入乡的具体作法步骤》。。土改后,醴陵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据县委调查组1954年底在陈家垅乡的调查,中农家庭由土改时的32.8%上升到62.9%○10《陈家垅乡阶级调查变化情况报告》。,这种情况使党在发动和依靠贫农时把新中农中的下中农也放在贫农行列,因为他们生活仍有困难,走合作化道路的态度比较坚决;同时,“中农化”趋势使中农成为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因而中农也就成了党的政治动员的重点。富农和地主则一直受到排挤,直到高级社迅猛发展时才被吸收入社。

党的这一政治动员策略实际上把能否入社变成了一种政治待遇,让犹豫不决的中农承受了较大压力,以至有的富裕中农哭着要求入社,被拒绝后甚至“坐在乡政府不出门,找工作干部哭脸”①《关于六个乡的农村阶级情况调查的综合》。。

(五)运用算账、回忆、对比等具体动员方法

为了改变农民的“保守”心理和对入社的抵触情绪,建社干部和骨干在政治动员中普遍运用了算账、回忆、对比等方法。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土改后总体上在逐步提高,而且试办的农业社也确实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这些方法对于打通农民的思想非常有效。

在动员农民加入初级社的过程中,算账发挥了重要作用。干部在对农民宣传教育后,着重帮助农民算四笔账:一是算全社的总收入;二是按设想的分红比例算全社的收支账;三是按设想的分红比例和劳动日工资给各户算账,看各户收入增减;四是将各户的账合全社的大账,通过算账让农民看到入社后收入都有增加。比如互助组中最顾虑收入减少的一位贫农组员,在经过17次算账后发现:入社后土地报酬可得2006斤,生产投资可得690斤,劳力分红可得2240斤,总共可得4936斤,与1952年纯收入3905斤相比,可以增加1031斤产量。因而坚定了入社信心。②《醴陵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情况》。一位中农听了合作化宣传后找到互助组长说:“别人都说农业社好,我反算复算都要吃亏,我五个人,七亩七分田,今年割了42石谷,入社后‘四六’分红,我只收得1600多斤谷,还不吃亏!所以你们还是先走一步,我暂时不入,看一年再说。”组长便认真和他算账,并让他认识到以前的算盘打错了,结果他高兴地表示愿意入社。③《合作互助简报》第11期。

高级社阶段的政治动员注重通过各种会议发动农民入社,算账、回忆、对比等方法在大小会议上得到运用。比如在一区塘冲乡的贫农会上,干部首先培养了二社一位现贫农在会上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入社后如何增加了收入,但初级社还有许多事情做不到,如200多亩荒地不能开垦,计划复垦50多亩茶山也没有做到等,不能进一步增加收入;又培养了一位新下中农,在会上讲述了自己由顾虑取消土地报酬会减少收入到认识只有按劳分配才合理的思想转变过程,打动了与会者。结果到会的42人中有41人表示坚决入社,并在会后积极串连发动中农入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④《试办高级社情况综合》第2期。

三、农民对合作化政策的认同及其原因

在党的政治动员下,习惯于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而“保守”的农民中的大多数逐渐转变了思想观念,认同并接受了党的合作化政策,积极投身于合作化运动。

1955年8月,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对计划建社的6个乡农民的入社态度进行了一次调查。当时,全县已经建立了662个农业社,正准备下一批再发展1081个农业社。据其中5个乡的统计,建社尚未开始,积极要求入社的农民就已经达到一半,只有极少数农民明确表示不肯入社⑤《关于六个乡的农村阶级情况调查的综合》。,而持犹豫态度的农民正是建社干部入乡后重点发动的对象。随着运动的迅猛发展,许多原来有顾虑的农民积极参加了农业社。

1955年12月初,湘潭地委向醴陵县委发出了加快合作化发展速度、扩大社的规模和试办高级社的指示,醴陵县经过短暂的试点后,迅速掀起了高级社的建社浪潮。高级社要求将农民的私有土地集体化,实行按劳取酬,加重了农民的担心,加剧了农民抵制合作化政策的消极行为。但是,党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以及合作化运动所造成的态势,激起了大多数农民的政治热情,有的农民在干部的动员下甚至表现出十分激进的态度,比如地委试办高级社的指示刚传达到醴陵时,十三区长垅乡计划搞一个180户的高级社,另外三个片不搞,这三个片的党员下去后,就发动了1300多人到区上要求批准转社,其他乡就赶紧行动,没有得到批准转社的五个乡就问区上为什么不批准;十二区有个党员向区委说:“如果不批准搞高级社,我哩(我们)把发下去的六十多本毛主席的报告收起来,送给上面再看一看。”①《合作化运动简报》第5期。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1956年6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办高级社的指示发出之后的短短几个月,积极转为高级社的要求就在农民中占据了绝对优势②《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当前高级合作化准备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向县委的报告》。。

农民对合作化政策的普遍认同为运动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到1956年9月,醴陵县所有的初级社全部转并为785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7.5%③王瑞祥主编《中国共产党湖南省醴陵市组织史资料》,1990年,第59页。。醴陵农村的经济形态由原来的以土地私有和个体劳动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变成了以土地公有和共同劳动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社会结构也由原先的以分散性为特征的传统型结构转变为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结构。

在互助组迅猛发展和刚开始办农业社的时候,眷恋私有土地并固守小农经济的农民普遍背向、抵制农业合作化政策。但是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民在党的政治动员下对合作化政策产生了普遍的认同感。从醴陵的实践看,党的政治动员之所以能够让“保守”的农民认同合作化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在农民心中树立了崇高权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一场农民的“翻身”运动,不但让广大农民获得了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而且颠覆了将他们固定于贫穷境地的政治秩序,经过这场运动,农民的政治心理世界中产生了“对原有政治秩序的憎恨和对新政权的拥护与爱戴”,毛泽东和共产党成了农民的“大救星”,获得了农民的由衷感激和信任④彭正德:《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这种政治权威是党有效地进行政治动员的前提。在合作化运动中,尽管农民存有各种顾虑,但是他们对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深厚情感有助于他们接受党的政治动员,比如有的农民认为“毛主席的话不会错,跟毛主席走不会吃亏”⑤《醴陵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情况》。;有的农民讲:“毛主席指给我们走互助合作这条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柏油大马路,越走越光明。”⑥《一区统购统销工作总结报告》,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97。“解放几年来,毛主席领导我们做的事,那件不是好事?听毛主席的话总不会错!”⑦《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试办第一批高级农业社训练骨干的情况报告》。

2.党的政治动员减少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并激起了他们通过合作社过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合作化运动中,党依靠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确立的权威,向农民做了深入、细致、艰苦的动员工作,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和各种会议发动,特别是算账,将党的合作化决心和政策出色地传达到了全县的每个乡村、每个农民,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及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可能得到的利益描述得非常具体,甚至是触手可及,让农民不能不为之动心。从许多农民的思想转变过程看,党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对于消解农民的“保守”心理起了主要作用。例如,一位中农在总结会上说:“早几天,我还是‘有风搭船,无风上岸’,搞得好就搞,搞不好就算了的思想,今天这样一总结,才明确了如果不组织起来,就硬搞不好生产,因此,我决心走新道路,参加农业社,并且保证同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办好农业社。”⑧《合作互助简报》第11期。清龙港乡八社一位贫农因担心所欠100多元债入高级社后还不起,经骨干几次发动仍不愿入社,后来骨干到一社把他的岳父喊来做工作,又把贫农会安排在他家坪里召开,社员的热情发言和现身说法让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加上他岳父苦心相劝:“你若不入社,就会是石头下岭,只看得往下滚。”结果他积极申请入社。①《合作化运动简报》第4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21-2-4。

3.党的政治动员给农民传递了一定的政治压力。当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造成了浓厚的“社会主义空气”时,党的政治动员就给抵触情绪较大的农民传递了一定的政治压力,比如有的中农显出一副无奈神态:“政府要组织起来,就没有办法,其实组织起来有啥哩好处!”②《合作互助简报》第1期,醴陵市档案史志局档案4-2-116。溪水乡一位上中农说:“高级社我不想入,就是区上的整党会把我整了一下,不搞不行,我硬是有些心痛,别人的土地是分来的,我的是自己买的,硬要地四劳六才合理。”③《中共醴陵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试办第一批高级农业社训练骨干的情况报告》。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共产党说到做到”,反正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晚走不如早走,早走总比晚走强”④《醴陵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情况》。。政治动员所伴随的政治压力也表现在一些建社骨干发动农民入社的方式之中,比如少数骨干不注重思想发动,而是直接问对方入不入社,说:“你不入社,就请你田里长青草,不把牛给你用。”有的骨干在发动群众报名入社时说:“随你们入不入,现在搞高级社要用机器,你们不入社,如果对我们的生产不便,就要把你们搬到(山)冲里去。”⑤《试办高级社情况综合》第2期。特别是在高级社后期急躁冒进的政治气氛中,党的政治动员所传递出来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是否加入高级社被视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525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政治动员的阻力。

4.合作化运动造成的政策环境有助于党的政治动员的开展。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醴陵县全面推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并建立了遍布农村地区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由此造成的政策环境“都日益限制了富农的私有经济机会,并把经济资源优先纳入合作部门的渠道,从而增加了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吸引力”⑦〔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第122页。。农民普遍意识到,个体经济存在的体制空隙将会越来越小,加入合作社是大势所趋。早在1954年1月,干部就发现,“通过统购统销,农民对组织起来的要求非常迫切”⑧《一区统购统销工作总结报告》。。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党在争取农民对合作化政策认同的基础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基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以及对土地改革中所获得的土地的挚爱,而对农业生产合作社顾虑重重,表现出抵制合作化政策的“保守”心理,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采取了各种抵制合作化政策的消极行为。从本质上看,农民的“保守”心理和消极行为是其生存理性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外化。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农民的最高目标是生存,他们出于防范饥饿的生存考虑而偏爱“落后的”小农经济。因为千百年来的经验证明,建立在土地私有和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在他们看来,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种冒险,有可能让他们陷入无法忍受的饥饿之中。为了让农民认同合作化政策,党在乡村社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对农民的生存理性进行了干预和更改,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相信: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能够使他们远离生存危机。随着政治动员所激起的政治热情对生存忧患的淹隐和不断增加的政治压力对“保守”行为的挤压,农民认同合作化政策的社会心理基础不断扩大,使合作化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醴陵市合作化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龙韬瓷艺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