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工联会开展工会专业培训的价值分析*

2010-02-16 10:0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专业培训工作者工会

汪 红

(香港工会联合会,中国 香港)

关于香港工联会开展工会专业培训的价值分析*

汪 红

(香港工会联合会,中国 香港)

香港工联会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曾经成功地开展了中学教育,还举办了提高工人专业素质的各种培训班。实践证明,开展工会的专业培训,这是加强工会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工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工会需要提高专业培训层次,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专业人才,为工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香港工联会;专业培训;工会工作者;价值;构想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经济在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过程中,在曲折中发展,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重大的调整与转型之中。在经济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工会工作方式也处于转型时期。在维护职工权益上,工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工会组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课题。从一定意义而言,挑战也是机遇,香港工联会应当在有效解决由挑战而产生的困难过程中,大力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其中,加强工会工作者和会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工会现实及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此外,在香港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工联会在香港能否成为广大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者和代表者,客观上要求其在立法会乃至社会上各个地区议员的选举中,能否成功当选,并具有一定影响的话语权。这是因为,在香港社会,工联会作为一个维护劳工阶级利益和权利的组织,必须要有自己的声音,而且是代表公平与正义的最强烈的声音。这一切,都与工会整体素质有极大的关联性。工会整体素质取决于工会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没有人才基础的工会,必然是没有力量和发展前途的工会;不重视教育的工会,是一个目光短视、且缺乏发展后劲的工会。所以,重视专业培训,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工会职能的履行和工会的长远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重大原则问题。

本文拟从工会专业培训与工会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出发,着力探讨工会教育、工会人才培养与工会建设及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揭示工会开展专业培训所蕴含的重大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论证香港工联会开展工会专业培训的现实合理性,促进工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工会专业培训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现实基础。

一、香港工联会开展专业培训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1.香港回归前工联会的教育状况

1946年,二次大战后的香港处于战后重建初期,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工人工资低微,市民生活艰辛,失业、失学、缺医是当时社会的三大难题。为了解决工人子弟失学问题,香港摩托车、洋务、海员、海军船坞、电灯、中华电力、电车、电话、煤气、水务、邮政、消防、印务、五金、木匠等 20多个主要行业工会的代表,经过协商,决定筹办“劳工子弟学校” (以下简称“劳校”),并为此而组成办学团体“港九劳工教育促进会” (简称“劳教会”),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劳工教育及筹募经费建校,得到热烈响应。同年 9月,第一所“劳校”在湾仔的海军船坞华员职工会会所开设。其后,湾仔的爱国工会纷纷效仿,用分散的工会会所做校舍,合称为湾仔“劳校”。“劳校”的成功举办,是香港工人团结奋斗的产物。

此后,根据工人要求,港九各区开办了 12间“劳校”,共 63个班,学生达到 2,043人,“劳校”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此外,为了鼓励工友学文化、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工会还设立了 4所工人补习夜校,招收成人学生 300多人。1949年,港英政府打算解散“劳校”以遏止工会势力的发展。工人、家长、教师、学生等展开声势浩大的护校运动,并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支持,发动 10万人签名,终于保留 5所规模较大的“劳校”。

20世纪 50至 60年代,香港社会状况逐渐改变,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对青少年文化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劳校”与时并进,适时创办初中 (中一至中三),提高办学层次。同时,“劳校”亦开办补足教育,帮助在童年时失去正规教育机会的工人,完成小学、初中的基本教育。此外,“劳校”还创办工业培训,帮助工人接受电工、金工、汽车维修等技术和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70至 80年代,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港英政府推行“九年免费强逼教育”。随着香港青少年教育渐趋普及,社会对文化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劳校”适时扩展到开办完全中学 (中一至中五),并且决定从 1980年起参加香港中学会考。80年代中期,香港的专上教育学位严重不足,很多中五毕业生缺少升学机会。为此,“劳校”再次扩展到开办大学预科 (中六至中七),并创办专业进修课程,帮助学员参加公开考试,考取认可的专业资格。自此“劳教会”便成为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学预科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办学团体。

90年代,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急剧萎缩,服务业迅猛发展,出现了“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人力供求严重失衡局面,大批工人失业或半失业。在1993年至 1997年期间,“劳校”先后开办了 58类转业培训课程,为 3万多人次提供再就业培训。此外,原来的工人夜校也在过去以文化补习为主的基础上,根据青年职工的实际需求,发展起包括工科、商科及文化科等的进修课程,并且改名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近年又设立了“专业进修资料服务中心” (简称“中心”),备有大量专业进修资料供进修人士查阅。1994年起,“中心”获得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受委托为中国自学考试香港代办处。

一直以来,“劳校”很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早在 50年代已经确立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宗旨,并且数十年坚持不懈,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爱国、爱港、爱工会”的各类人才。

早期,香港各业工人大部分是低知识、低技术的草根市民,但都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倾向、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而工联会的骨干成员和会员亦大部分来自这些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终日奔波,何来金钱和时间去进修呢?基于此,工联会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困难,在艰苦条件之下,集中资源,同心协力,办好教育,为培养工人下一代而共同奋斗。

港英政府对香港工会运动的政策是以有利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和英商的利益为前提,采取的手段是老牌殖民主义者惯用的分而治之和彼此牵制法。港英政府为达到有效管治,允许组织工会,但同时又作出规定和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和削弱工会力量。对工联会则一贯采取限制、逼害、甚至镇压的手段。50多年来,“劳教会”的发展路途障碍重重,“工联会”的内部长远培训计划亦因资源不足而被逼顺延。

2.香港回归后工联会开展专业培训状况

工联会开展培训工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落实工联会第 30届代表大会制订有关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工联常务理事会通过由新成立的“工联宣传教育组”下设的“教育培训工作小组”(简称“教培小组”)负责统筹和执行教育和培训工作,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999年 6月 15日,经过“教培小组”讨论后,确立了“教培小组”的目标:首先,是贯彻推行、落实工联会第 30届代表大会制订有关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其次,是通过收集和发放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向工联会提出建议,出谋献策。其三,是在工会内提倡崇尚学习的风气,提高工会理事、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在政治思想和技能方面的素质,培养出一支“爱国、爱港、爱工会”的高水平队伍和一批新一代的工会领袖。

教培小组主要是从宏观、长远的方面统筹有关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具体的培训及课程安排依靠各工会根据其行业的特色和需求制定。“教培小组”将培训工作计划分为两方面,一是阶段性的,二是长远性的,并因应时代的发展和时下的政治形势、经济环境及热门话题,组织一些定性、定向的培训课程。教培小组特别关注对工会领袖和骨干人员的培训,认为应树立长期观念和制定长远计划。由于工联会现有的培训多是一次性和没有连续性,效果有限,“教培小组”建议借助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办一些较为系统的课程,如工运历史、国际工运状况、工运理论等,全面提高工会领袖和骨干人员的工运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通过积极开展培训,为工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他们在会务建设和完成工会中心任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为香港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工联会开展专业培训的重大实践意义

在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需要依据形势变化调整工作部署。为此,工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工会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工会工作者不能仅仅囿于原有的工作经验开展活动,工会维权也不能仅凭经验来进行,一切实践都昭示一个重要道理:工会工作者在维权实践上,首先应当是一个理性维权者。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接受专业培训过程,一个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在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中,一般性的培训教育,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可能解决应急性问题,但是不能完全解决工会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会自身建设问题。因此,工会开展专业培训,对工会工作者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有着重大实践意义。

其一,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用知识武装了一批工会工作者,加强了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他们在学有所成的前提下,不仅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提高了整个工联会的专业素质水平,为工联会的自身组织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主体条件。

其二,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使工会工作者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极大地降低了由学习书本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成本,使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与工作实际之间搭建起由此达彼的桥梁,完全摆脱了学习知识与工作实际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学习与工作达到高度统一。

其三,开展专业培训为工联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工会专业知识的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了工联会的素质水平。事实上,从工联会开展专业培训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工会工作者脱颖而出,分别在不同位置上担负起重要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办工会专业培训,对于工会自身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四,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懂专业、懂理论的人才,为提高香港地区工会理论层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工会理论建设是工会自身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工会工作实践需要工会理论指导,缺乏工会理论指导的工会工作实践必然是盲目的。一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会工作者深有体会地认为,通过接受专业知识理论的系统化学习,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够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出理性判断,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由此,笔者推断,随着工联会专业培训工作的逐步深入,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懂理论、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工会工作者队伍必将形成,这对于香港工联会的工会理论建设和实际工作的发展是极其有价值的。

二、工联会开展专业培训的有益经验

工会工作者素质,从结构上可以做出如下区分,即思想政治素质、工会专业知识、处理工会实际问题以及处理劳资矛盾的应急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结到工会专业素质的培训上。笔者认为,通过专业培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工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都能够得到大幅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工联会在开展专业培训过程中,态度积极,全力支持,并且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大力推动。

至目前为止,笔者认为:香港工会专业培训是成功的,其成功的标志在于为工联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为香港工联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究其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开展专业培训是从客观情况出发的战略举措

实行“人才战略”是加强工联会自身建设的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举措。开展专业培训要求工联会必须树立“人才”意识,认识到人才对于工联会开展维权行动、团结广大工人、巩固和发展工联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看,工会组织维权,首先取决于工会自身所具备的维权能力;工会代表工人要求维权的意愿,首先取决于工会维权的代表能力和水平;工会在维权过程中,要发挥构建和谐香港的社会责任,首先取决于工联会的自身综合素质。上述各项要求,客观上决定了工联会在香港的劳资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必须突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以自身的作为影响整个社会。若要达此目的,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才基础。试想,一个没有人才队伍作为后盾的组织,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工联会通过实施专业培训的人才战略,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2.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兴办教育,尤其是专业培训,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工联会在开展专业培训过程中,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所具备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室以及与教学有关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专业培训的正常进行。

3.进行专业培训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培训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包括培训内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尤其是后者,它是全部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工联会开展的专业培训,如果出现盲目性,缺少计划性和目标取向,那么,这种培训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为此,工联会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了人才培养的梯次结构。

三、工会提高专业培训层次的现实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培训的积极效应。香港工联会进行的专业培训,已经初步显示出效果,很多学员经过培训之后,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了,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会工作者,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据此,完全有理由继续坚持这种有价值的专业培训形式。

为了香港工会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除了坚持开展专业培训以外,还需要提高培养人才的层次,应当考虑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培训层次。

一是,一部分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会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应对复杂形势对香港工联会的各种严峻挑战。

二是,这些年来,工联会中不断有青年人加入,其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日益浓厚,其文化基础也越来越高,因此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这种变化为提高工会专业培训层次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工联会为适应上述变化,应当不断地提高其专业培训层次,充实培训内容,为全面提高工会队伍素质而努力。

On Professional Tra in ing 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 ions

WANG Hong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Hong Kong SAR,China)

The HK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has rich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ing schools.We hav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 secondary education,and also held a varie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ers.At the same time,we us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trade un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way to strengthen self-construction,but also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rade unions.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trade unions need to advanc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to foster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s of higher level,and to reserve human resources for trade unions development.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professional training;trade union cadres;value;conception

D412.6

A

1673-2375(2010)01-0025-04

2009-11-20

汪 红 (1974—),女,四川简阳人,大专,香港工会联合会劳工教育及发展中心助理总干事。

[责任编辑:简 洁]

猜你喜欢
专业培训工作者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涵盖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影音与智能技术的专业培训 2017 CEDIA系列培训杭州中级班报道
爬冰卧雪砺精兵
——2017年度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专业培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