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人群的遗传性活化蛋白C抵抗症遗传特点观察

2010-03-19 00:15余孝君李国良
关键词:遗传性家系汉族

余孝君,李国良

(1.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5;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易栓症于1965年由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1],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此后这一名词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倾向的患者。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2],易栓症一般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有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抗凝血酶缺乏症、凝血因子V Leiden和凝血酶原20210A突变等[3-5],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蛋白数量减少和/或质量异常所致,可通过DNA分析和/或蛋白活性水平测定发现。获得性易栓症有些是容易引发血栓的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还有一些则是易发生血栓的危险状态,如长时间制动、创伤、手术等。

遗传性易栓症具有明显的种族异质性,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发病类型具有显著差异,在非洲和欧洲国家,以APCR最常见,而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这三种抗凝抑制物的缺乏是亚洲人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因素,在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抗凝蛋白缺陷的检出率高达50%,主要以蛋白S(PS)缺陷为主,遗传性APCR症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目前为止,仅见一个遗传性APCR症中国家系的报道[6]。

我们对一例中国汉族遗传性易栓症患者进行了家系调查,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汉族遗传性易栓症家系的遗传基础,探索汉族人群的遗传性APCR症遗传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

先证者(Ⅲ13),女,30岁,从20岁开始反复出现左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迈之灵治疗后好转。患者26岁服用避孕药后又开始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症状较前加重,遂就诊。

1.2 临床检查

对双下肢进行了检查分析。并进行ANA、ANCA、ESR、免疫全套、风湿全套、抗心磷脂抗体检查,头部MRI+MRA扫描,双下肢血管彩超。

1.3 易栓症指标筛选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狼疮抗凝物(LA),蛋白S(PS),蛋白C(PC)活性测定,活化的蛋白C抵抗(APCR)实验:常用APC-APTT法作为筛选APCR方法,量化指标用APC比率(APC ratio)或APC敏感率(APC-SR)表示,APC-SR≥2视为正常(通常为2.0~5.0),APC-SR<2视为APCR阳性。

1.4 突变检测

对APCR阳性患者应用常规PCR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DNA测序,并以健康正常100名作为对照,对易栓症相关基因FV进行FV Leiden(G1691A)突变检测以排除突变,并选择基因其它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

1.5 家系调查

否认家族成员有近亲结婚史。先证者家系中有7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有明显的父传子现象,男女均患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果见图1。

2 结果

2.1 家系分析

先证者家系中有7例患者,病史特点如下:①发病年龄均在20~40岁之间。②4例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③有3例患者因为头痛、呕吐起病,且24小时内死亡,临床表现高度提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出血可能。其中1例为妊娠期患病,1例头部CT提示多发脑出血,青壮年多灶性出血极其罕见,特别是累及脑叶的双侧出血者重度考虑与静脉窦血栓有关。④1例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且猝死,高度怀疑肺静脉栓塞,1例患者同时患有门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浅表血栓性静脉炎,考虑布加氏综合症,⑤2例女性患者的起病可能与妊娠和服用避孕药物有关,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⑥2例患者APTT缩短(其中Ⅲ1患者死亡),1例患者APC-SR阳性。根据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及实验室分型标准[7],该家系符合遗传性抗活化蛋白C症诊断标准。

2.2 临床体查

左下肢较右下肢明显增大,皮色红,左股静脉行程有压痛。ANA、ANCA、ESR、免疫全套、风湿全套、抗心磷脂抗体检查均正常,头部MRI+MRA、DSA正常。

2.3 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

左下肢深静脉广泛稀疏性血栓形成,PT,APTT显示:PT 7.2s(11~14s),APTT 24.3s(35~46s),予以肝素溶栓治疗后肿胀消失,出院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50mg,Bid 2年,2008年3月复查双下肢血管彩超、PT、APTT正常。

2.4 易栓症指标筛选结果

t-PA 21ng/mL;PAI 28.7ng/mL;PLG 101;LA1 40.5;LA2 33.5;a2-AP 103%;ACA 2.3(Ig G)2.7(Ig M);Hcy 9.4;APTT:27.1;PT:11.2;FG:4.1;DD:0.38;TT:16.8;PC:C 105%;PS:C 79%;FPS:C 75%;AT:C 106%,APC-SR:1.7(APTT法<2)。

2.5 突变检测

在该家系样本测序结果中,出现了较多的杂合突变,仅在rs6020处出现纯合突变 (图2),参考NCBI数据库中dbsnp数据库和人类单体型计划HapMap数据库中该基因中国汉族的突变频率和位点信息,我们发现,该家系中出现的杂合突变在中国汉族比较常见,为正常多态性,频率也和该家系实际测序数据较为一致,说明该基因在中国汉族长期选择压力作用下突变频率较高。

3 讨论

活化蛋白C抵抗是指血浆对APC的抗凝作用反应降低,目前发现APC抵抗是血栓性疾病的一个最常见的危险因子[8],在非选择性静脉血栓病人中发生率约为21%,而在家族性静脉血栓病人中发生率高达50%~60%。国际上APCR的家系报道大部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有报道APCR可能与多个部位的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如门静脉、大脑静脉及肺静脉等,但是,同一家系中同时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肺栓塞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现象国际上均未见相关报道,这一临床表现上的异同提示APCR存在临床异质性[9,10]。国际上最常见的APCR基因缺陷是FV Leiden突变,占所有APCR的90%,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抵抗与FV基因单一位点突变有明确的相关性 (FV Leiden或FV R506Q)[11,12,13],在欧洲人中的突变率较高,而在亚洲人中突变率很低,到目前为止,国内仅发现1例APCR阳性者为F V Leiden突变[6]。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选取了突变率最高的FV Leiden进行突变检测,排除了该突变,然后,我们对家系中14名成员和100名对照者的含FV位点的10、13、16、17号外显子片段经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和测序,发现一部分突变在家系样本中在该家系样本测序结果中,出现了较多的杂合突变,除去rs6020外均未出现纯和突变,参考NCBI数据库中dbsnp数据库和人类单体型计划HapMap数据库中该基因中国汉族的突变频率和位点信息,我们发现,该家系中出现的杂合突变在中国汉族比较常见,为正常多态性,频率也和该家系实际测序数据较为一致,说明该基因在中国汉族长期选择压力作用下突变频率较高。这一研究提示APCR存在种族与遗传异质性,rs6020很有可能是亚洲人群中APCR突变新位点,但这需要更进一步扩大家系及样本量的研究。

[1]Egeberg O.Inherited antithrombin deficiency causing thrombophilia[J].Thromb Diath Haemorrh,1965,13:516-530.

[2]赵永强.易栓症研究概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 :49-52.

[3]Mannucci PM.Laboratory detection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Semin Thromb Hemost, 2005,31(1):5-10.

[4]Tripodi A.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utility of laboratory tests for the detection of congenital thrombophilia[J].Semin Thromb Hemost,2005,31(1):25-32.

[5]Favaloro EJ..Diagnostic issues in thrombophilia:a laboratory scientist's view[J].Semin Thromb Hemost,2005,31(1):11-16.

[6]Wu J,Gu J,Xu J,et al.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in one family of Chinese origin[J].Chin Med J(Engl),2001,114 (4):379-381.

[7]Walker ID.Thrombophilia in pregnancy[J].J Clin Pathol, 2000,53(8):573-580.

[8]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9]Pugliese D,Nicoletti G,Andreula C,et al.Combined protein C deficiency and protein C activated resistance as a cause of caval,peripheral,and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a case report[J].Angiology,1998,49(5):399-401.

[10]Nowak-Gottl U,Koch HG,Aschka I,et al.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 (APCR)in children with 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embolism[J].Br J Haematol,1996,92(4):992-998.

[11]Jensen R,Ens GE.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a major cause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J].Clin Lab Sci, 1997,10(4):219-222.

[12]Nicolaes GA,Dahlb?ck B.Factor V and thrombotic disease:description of a janus-faced protei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4):530-538.

[13]Heit JA,Sobell JL,Li H,et a1.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ong Factor V Leiden carriers:a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y[J].J Thromb Haemost,2005,3(2): 305-311.

猜你喜欢
遗传性家系汉族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