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

2010-03-20 16:03杨振华
关键词:孝经士族魏晋

杨振华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

杨振华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魏晋南北朝;孝文化;士族制度;“孝治天下”

从东汉灭亡到隋朝重新统一,历时近四百年,除了中间西晋有过很短时间的统一外,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快,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特征。总体上讲,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孝的冲击并不大。主要表现在: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文化研究,各政权沿袭了汉朝以来的“孝治天下”。

一、研习传播《孝经》之风盛行

这一时期对《孝经》研究是《孝经》研究史上最活跃的时期,这也说明孝文化并未战乱而遭受破坏,孝文化特别是以《孝经》为核心的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首先,帝王重视学习研究《孝经》和传播孝道。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开始,《孝经》即得到了帝王的重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帝王研究《孝经》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孝经》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后的历代帝王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前后近四百年,政权交替频仍,战乱几未间息。这种政治气候直接导致了经学的衰落。然而《孝经》的研究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中却似乎呈日上之势,明显的表现就是帝王对《孝经》的兴趣大增,并直接参加到研究者的行列。从西晋至陈,无论南北,概莫能外。在皇帝的倡导和参与下,皇太子也大多讲习《孝经》。

具体说来,皇家重视对以《孝经》为主的儒家孝思想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皇帝亲自撰写研究《孝经》的文章。如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帝有《孝经义疏》,梁简文帝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二是皇帝亲自讲《孝经》。如《晋书》中有多次提到晋穆帝讲《孝经》,“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1],“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壬申,亲释奠于中堂”[2]。其它如晋孝武帝、宋武帝、宋文帝、梁武帝、北魏宣武帝、孝明帝等都曾亲自讲《孝经》。三是皇太子讲《孝经》。如晋武帝、晋惠帝、陈文帝、陈宣帝、后主等都曾诏令太子讲《孝经》。而梁武帝则亲撰《孝经义疏》十八卷,令师傅为年仅三岁的昭明太子讲授。

皇帝讲《孝经》的仪式颇为隆重,如晋孝武帝讲《孝经》的场面:“孝武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耽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车武子与丹阳尹王混摘句。时论荣之。”[3]皇子讲经在仪式上要简单一些,但同样有陪侍者。

“统治者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4]。虽然如此,帝王注解、讲授《孝经》,加之举孝廉制的推行,对当时的学术风气乃至社会风气还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是高官大儒研究、讲授《孝经》成风。二是庶民百姓以谈孝、行孝为莫大光荣,以致在这一时期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记载当时人们孝顺事实的《孝子传》。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以《孝经》为研读对象的治经浪潮。

其次,《孝经》百家注。帝王亲自讲授《孝经》给当时的学术风气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于是上及太学下及乡校讲授《孝经》之风蔚然。有的人甚至很小就精通此道,如北周的杨尚希“年十一入太学,专精不倦。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5]7220。

而且当时的人们亦对听讲《孝经》大感兴趣。梁代的右卫将军于议贤堂奉述高祖所著的《孝经义疏》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余人,为一时之盛”[5]7193。其它州郡里闾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专供讲授用的《孝经》讲疏著作就应运而生。如南朝宋何约之的《大明中皇太子讲义疏》;齐无名氏的《齐永明东宫讲义》;梁武帝自撰自讲的《孝经义疏》等。这是当时研究《孝经》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虽名为“讲疏”却不一定用以讲授,这类著作占相当数量。

《孝经》研究的体式到魏晋南北朝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由两汉注重的注解体变为通俗的讲疏体。这也是《孝经》研究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主要特点就是:篇幅长、语言通俗如谈话,重点在畅达经意而非训释字、词。这一时期研究《孝经》的著作都已亡佚,比较著名者,可从宋人陈述中略知一二:“今文则有魏王肃、苏林、何晏、刘邵,吴韦昭、谢万、徐整,晋袁宏、虞 佑,东晋杨泓、殷仲文、车胤、孔氏、庚氏、荀昶、孔光、何承天、释慧琳,齐王元载、明僧绍……所说各擅为一家也。其梁皇侃撰《义疏》三卷,梁武帝作《讲疏》,严植之、刘贞简、明山宝咸有说……古文出自孔氏坏壁……至隋王邵所得,以送刘炫。”[6]3452这是古人对魏晋南北朝《孝经》研究注家的较详细的叙述。魏晋南北朝研究《孝经》的著作的亡佚很可能是从五代战乱时开始的,因为唐明皇在《御制序》中说:“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6]3461这说明他的《孝经注》是在吸收韦昭、王肃、虞翻、刘邵、刘炫、陆澄六人的成果而写成的。他还说:“观《孝经》旧注,舛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6]3453这又说明以前的百家注他是看过的,至少大部分看过,否则难有这样的结论。魏晋南北朝的《孝经》注家到底有多少,现已不能确知。一则可能部分作品因过早亡佚后人并不知其曾经存在过,二则目前对已知存在过的亡佚作品还没有人作过精确的统计。据近人蔡汝《孝经集目考略》所录,一共有一百零七种,但他明显漏掉了《玉海》所提及的沈文阿《孝经义记》。这说明蔡氏的《孝经集目考略》并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研究实况。然而将此表所录各朝的《孝经》研究著作来一个对比,亦能凸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孝经》研究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二、沿袭扭曲“孝治天下”

为什么人们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呢?其根本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了两汉以来的“孝治天下”做法。鲁迅曾说:“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7]84按今天的说法,“孝治天下”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虽然改朝换代频繁,但基本国策始终没有动摇。

虽然与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同样坚持了“孝治天下”,但他们沿袭“孝治天下”则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统治者手中的权力是篡夺取得,他们不好与臣民谈忠,只好讲孝。正如鲁迅所说:“(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位,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7]87曹氏、司马氏等都是通过篡权夺位而取得天下,要是以“忠”的标准衡量他们一个个是乱臣贼子,面对前朝旧臣遗老,要谈忠君实在是无法启齿。汉朝的统治者谈孝是为了忠,是为了移孝于忠。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自己不忠,便没有资格谈忠,只好“移忠于孝”了。自己不忠,并不等于他们不要他人对自己不忠,恰恰相反,他们希望每一个臣民都忠于自己、服从自己。好在忠孝本为一体,精神实质都是强调服从长者和上级,所以从“孝治天下”入手就更为方便,可以借此除掉那些不忠之人。例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吕安、嵇康,其借口就是“不孝”。而事实是他们对最高统治者表现出了不服,甚至是轻视,这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上面提到的只能说是魏晋南北朝“孝治天下”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则是这一时期士族社会的性质。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东汉后期,形成于魏晋,到东晋时达到极盛。南北朝时期,虽然多为寒门地主做皇帝,但士族的特权仍然得到承认。门阀士族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东晋时期形成了琅琊王氏、颍川庚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8]。因此,无论何人当政,都不敢无视门阀士族的巨大力量,提倡“孝治天下”,也可以说是公家(朝廷)对私家(士族)势力的承认与退让。因为“孝治天下”的政策正是为了迎合门阀士族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即使有战乱不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要实行“孝治天下”的政策。

曹丕篡权当年就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承认门阀士族把持仕途的特权来换取他们对新政权的支持。这一制度使士族取得世卿世禄的地位,士族子弟因门第可以坐取公卿,世摄高位。西晋实行“荫亲属”制,又从经济上给士族阶层以特权,让他们合法地从国家收入中割取份额。皇帝或迫于士族的压力、或想拉拢士族、或兼而有之,不断将公权割让给私权,这反而增强了士族的实力,激起他们更大的欲望。既然一个人的前途取决于他的出身和门第,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以及士族内部之间的门第高低等级的界线,就十分必要了。所谓士族,其本义是以经学入仕、以诗书传家的儒生。因此,士族阶层就要标榜礼法,其目的是表明自己高贵,不同于操“贱业”致富的庶族地主或出身低贱的官僚,以便保有特权。“孝”是“礼”的重要内容,“礼”只不过是“孝”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讲礼法,就必须讲孝道。实行“孝治天下”正是为了迎合士族的这一要求。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孝治天下”的政策,其根源是门阀士族制度。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看,士族制度是一次反复,本质上是反动的。士族在政治上把持政权,在经济上享受特权,在生活上极其腐朽,他们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毒瘤。庶族地主,特别是下层人民深受其害。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为了迎合士族实行“孝治天下”的政策,将公权割让给私权,以换取支持,结果是养虎为患。

与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治天下”产生了不小的变异。“孝”得到了统治者大力地鼓吹弘扬,对皇帝而言只是一种统治的权术,并没有多少皇帝真心想传播孝道。皇帝实行“孝治天下”,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将“不忠”之臣以“不孝”之名将其杀死,解除其对皇权的威胁;一是迎合士族的要求,拉拢士族,赢得士族的支持。当然帝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对士族而言,要求帝王“孝治天下”,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己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保持家族内部的稳定和强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将自己与庶族等其它阶层区别开来,以便士族能够永享特权。因此,史籍所载之种种孝行,并非其真心行孝,而是虚情矫饰。正如鲁迅所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是承认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应是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孝子,不过将这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7]84门阀士族大肆鼓吹标榜礼法孝道,实际上他们是最荒淫、最无耻、最虚伪的一个阶层。皇室中无论是曹氏还是别的什么氏,父子兄弟多骨肉相残,哪里有什么孝悌可言?魏晋南北朝倡“孝”的结果,却是败坏了孝道,使之走向虚伪和堕落。

可以这样说,魏晋南北朝虽然是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的时期,但也是孝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孝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视虽然有利于孝文化的发展,但也逐渐将孝文化扭曲,从而成就了唐宋时期孝文化发展到极至。

[1] 房玄龄. 晋书: 第8卷[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110.

[2] 王应麟. 玉海: 第26卷[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525.

[3] 朱铭盘. 南朝宋会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70.

[4] 杨伯峻. 经义浅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110.

[5] 王钦若, 杨亿, 孙奭. 册府元龟[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6] 纪昀. 四库全书: 第182册[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7] 鲁迅. 而已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8] 房玄龄. 晋书: 第117卷[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215.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of Wei-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YANG Zhen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China 432000)

There are two obvious feature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of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One is that study and spread of filial piety, whose soul wasXiaojing(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was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is attention was mainly shown in royal family’s stress on filial piety’s study,research and spread and in large quantity of scholars’ annotations toXiaojing. The other is that Han Dynasty’s“Managing Nations by Filial Piety” was inherited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officialdom system and other factors. This inheritation was more false.

Wei-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Filial Piety Culture; Officialdom System;“Managing Nations by Filial Piety”

(编辑:杨峰)

K235

A

1674-3555(2010)03-0075-04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3.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09-01-2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08d113)

杨振华(1966- ),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孝经士族魏晋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