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
——五邑银信

2010-03-20 17:04
关键词:潮汕华侨文献

刘 进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
——五邑银信

刘 进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银信是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及其周边地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之侨汇、书信的统称,它属于跨国民间文献,是广东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邑银信的构成包含核心要素与关联要素,除具有广东侨批的一般特征之外,五邑银信还独具特点,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精神遗产价值。

银信;五邑;华侨;文献;价值

广东有江门五邑、潮汕和梅州三大各具特色的侨乡。五邑是历史上对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县的统称,今隶属于江门市,是著名的“美洲华侨之乡”。在今日五邑大地上,清末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座座青砖青瓦、古色古香、巍峨屹立的碉楼、洋楼、别墅以及华侨捐建的学校、医院仍然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繁荣的华侨故乡。然而,因为岁月的磨蚀、时代的变迁、代际的转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那段百年的艰辛历史愈来愈模糊混沌,甚至茫然无知。幸运的是,21世纪以来,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筹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两大文化工程的开展,大量沉睡于民间的华侨文物浮出水面,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抢救性征集和保护。在征集的5万余件华侨文物中,大部分为纸质的华侨银信文献。此类文献对解读碉楼和洋楼背后的文化意蕴,重构华侨移民史,建构更加接近真实的侨乡形成历史,审视普通民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皆具重要价值,也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银信的涵义与文献的命名

银信,亦称“信银”,是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及其周边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统称。由于近代金融、邮政、交通和信息传播网络还很不健全,参与银信递送的机构比较庞杂,华侨把血汗之资与家书寄给亲友往往比较繁难。在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华侨通过传统的金山庄、银号汇款给家人,银大都伴有信,“银”和“信”紧密相连。

潮汕和梅州侨批与五邑银信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是广东侨批的典型代表。在潮汕、梅州地区,俗称“信”为“批”,侨汇与书信的结合体被称为“侨批”,而民间经营侨批的专门机构被称为“批信局”、“侨批局”,有时亦被称作“银信局”。在江门五邑所在的粤语方言区,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被民众通俗地称为“外洋书信银两”,简称“信银”或“银信”。这一地区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在名称、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上与潮汕、梅州地区有较大差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了有效、统一管理外汇,将各地民间侨汇经营机构统一称作“侨批局”。基于此种史实,把清末民国时期五邑等粤语方言区的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是妥当的。

二、银信文献的构成要素

欲明了银信文献的构成要素,首先应该大致了解银信由海外华侨递送到国内侨眷手中的过程,以及各类参与递送的银信机构,因为银信递送途程上的各类机构为完成递送银信目标,会产生一系列相关文献。在早期华侨汇寄银信过程中,水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客在粤语方言区被广泛称呼为巡城马、巡马或巡洋马,是早期来往华侨侨居地与国内,为华侨递送银信、物品和陪同照料华侨归(出)国的职业人员,在民国时期,五邑地区巡城马的主要作用是为港澳、省城广州与五邑乡间递送银信等物,亦有少数来往于南洋与五邑等地区之间的巡城马。

清末民国时期,参与五邑银信递送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1.香港金山庄与内地的银号、商号;2.邮政机构;3.国内银行。需要指出的是,近代银信的各种递送机构大都需要相互协作,几乎没有一家可以单独完成递送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所征集银信文献的实际形态,笔者将五邑银信的构成要素划分为核心要素和关联要素。

(一)核心要素

银信的核心要素是指华侨寄送侨汇和家书时形成的最关键的本体文献,这些文献是华侨汇款数量、币种、载体、途径和货币兑换、签收的直接有效凭证,还包括华侨通过家书对侨汇用途和分配问题的说明文本,侨眷对侨汇签收、使用等问题的反馈文本。换言之,银信文献的核心要素即是侨汇递送中最关键、最具证明效力的各类票据和信件,有了这些票据和信件,侨眷就可以领到海外亲人汇寄的款项。银信文献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

1.封和信。在近代,华侨寄款回国,往往银、信合封,两位一体,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传统信汇法中的银、信合封。五邑华侨通过金山庄、银号、商号等传统民间金融、商业机构汇款回国,一般都是银、信一体的,此种汇款方式被称为“信汇法”。第二种情况是:五邑华侨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通过购买国外银行支票,连同家信一起通过“担保信”(即今之“挂号信”)寄给香港或国内商号、银号等银信机构,然后转交给侨眷。总而言之,在近代信息流通较为迟缓、阻隔的时代,华侨寄款有银必有信,银信往往合封。这些银信封和家书是银信文献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

2.汇款票据。华侨汇款递送的过程,有在信封内直接夹寄现金者,但大多数情况下,银信寄送机构将收寄的华侨汇款转变为各种与现金等值的有价证券进行递送。在已征集的银信文物中,这类文献主要有以下种类:(1)昃纸、汇票和电报汇款单据。昃纸是操粤语华侨对银行支票(check)的俗称,又称为昃(或仄)、赤纸、赤银、赤等。(2)兑换单据。近代五邑华侨汇款,一般汇寄至香港或内地城镇的金山庄、银号或商号,再通过熟识的亲友、梓友辗转交到侨眷手中。这其中涉及将外币、昃纸或汇票兑换成在国内流通的现金问题。由金山庄、银号、商号乃至银行形成的各类兑换侨汇的单据,亦是银信文献的核心要素。现存的各类票据有少量银号和商号兑换昃纸的单据。3.回信(批)。银信机构如商号、银号乃至官方邮政机构,在承揽银信业务时,一般都为侨眷提供收到汇款后撰写、递送回信(批)的业务。这类回信(批)对研究侨汇的用途和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要素

银信的关联要素是指与华侨侨汇、家书的流转、使用有密切联系的各种文献,是解读银信文献蕴含的深层次价值的重要载体。关联要素是五邑银信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银信机构账簿。金山庄、银号和商号在递送银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银信接收和解付,而这些工作必须留下严格的文字记录,因而形成账簿。这些账簿一般是按年记载的,如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了几种香港金山庄、银号和五邑地区银号的账簿,其中香港刘显德掌理的“忠信和”银号有1901年的《辛丑岁交银给部》、1902年的《壬寅年交银给部》、1903年的《癸卯年交银给部》、1905年的《乙巳年交银给部》,还有一本未注明年份的《交银给部》(初步估计是1904年形成的)。还有1902年江门五邑地区的银号账簿《光绪二十八年各江汇单部》、1901年香港金山庄的《辛丑年各客来往信银记数》,其中记述的来往人物与前面刘显德忠信和银号《交银给部》颇多相同之处。此外,尚有数量不菲的银号、商号《年结册》,记述其商业、金融业务往来情形。

2.华侨捐款凭证。除了赡养家眷,五邑华侨为家乡的教育、道路桥梁、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捐献了大量侨汇。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五邑华侨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在民主民族革命的各个时期,为祖国革命事业捐助了大量款项。华侨捐款凭证主要有各类捐款收据(条)、航空救国券、救国公债、捐款征信录等。

3.华侨投资凭证。五邑华侨以侨汇投资于家乡和国内各地的实业、商业和金融业之中,为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类侨汇投资凭证主要包括股票、股份簿、银号和银行息折、保险单等。

三、五邑银信文献的主要特征

五邑银信文献具有广东侨批的一般性特征,即:其一,唯一性和真实性。其二,民间性。五邑银信是广大普通华侨与国内亲友之间经济、情感交流的纽带,是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草根文献。其三,时代性和国际性。五邑银信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特定国际国内形势下产生的:随着中国国门的被动打开,资本主义列强强行把五邑等东南沿海地区拖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量无以为生的农民由被动到主动赴海外谋生,由此促生了银信。因而,它与地域、国家以及时代紧密相关。

除了上述一般性特征之外,五邑银信文献还具有较为独特的自身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五邑银信文献的地域代表性较广。已征集到的五邑银信文献,除部分来自东南亚地区外,大部分来源于美洲、澳洲;而从已出版的潮汕侨批文献观察,潮汕侨批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①。这应该与当时各个地域移民的主要方向有关。因此,五邑银信文献的来源地域与潮汕侨批相比要广泛一些。

第二,五邑银信文献的呈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有独特之处。从形式上看,五邑银信以银行昃纸、汇单、电报汇款单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银号、商号递送的银信封上书写的寄(收)款人、寄(收)款人地址以及各类递送机构的印戳、图记较潮汕侨批简略得多。从内容上考察,五邑银信文献特别是家书的内容,大多反映美洲华侨的生活、工作乃至与家人的种种联系,这与潮汕侨批有明显不同。

第三,丰富的五邑银信核心要素文献和关联要素文献,提供了研究相关课题较为完整的文献链条。

四、五邑银信文献的价值

北京大学周南京教授对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的包括银信在内的文物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们“都是极为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若经过“科学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此类文物为依托,可以构建“国际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之一”。[1]美国学者T·R·谢伦伯格将档案价值按照其源流关系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2]这一思想对认识银信文献的价值亦具有启发意义。实际上,银信文献就是一种民间档案文献,其原始价值亦即其历史价值,其从属价值主要表现为由其历史价值衍生而来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精神遗产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五邑银信的历史价值即在于银信在特定历史时空中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贡献。侨汇是侨眷和侨乡的经济命脉,家书是侨乡民众的精神食粮和外界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的主要渠道。概括地说,五邑银信有两大历史作用和贡献。第一,银信在物质和精神上滋养了五邑人民。银是核心,是华侨劳动和心血的结晶;信是华侨与家人感情、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银信滋润着侨乡的经济文化事业,改变着家乡人的传统观念,大量的银信促使特色鲜明的五邑侨乡诞生。第二,银信促进了区域的现代化进程。五邑地区在华侨大量出国之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通过大量银信,华侨引进先进的西方器物和观念,修铁路、筑公路、办学校、建医院、办工厂、兴商业、出报刊,五邑侨乡开始出现许多比较现代化的市镇。乡村开始规划模范村,出现中西合璧的洋楼、碉楼与亦中亦西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银信的导引下,五邑侨乡顺应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二)学术研究价值

在我国学术界,愈来愈重视民间文献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中的独特作用,譬如因为徽州大量民间文书的发现,学术界形成了“徽州学”;对乡村社会史的构建亦促成大量搜集民间文书。大量潮州侨批的发现和征集,使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在《潮汕侨批集成·序言》中兴奋地认为潮汕侨批“与徽州的契据、契约价值相当”[3],而五邑银信何尝不是如此!在西方史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其主要特征是从“小历史”观察“大历史”,“讲究叙事和细节的人文的历史学方法”,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解读特定历史时空的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的重大主题,力图避免即使对下层社会的研究也须凭借精英阶层观察、过滤后记述下来的资料的做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提出的“底层人能说话吗?”的难题。[4]五邑银信是农民出身的华侨与家乡亲人在追寻“金山”梦想中形成的文献,是典型的下层民众发出的声音。透过银信,可以探究华侨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以及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侨乡社会变迁、经济模式、文化持续性和历史演变、家庭传统伦理关系、身份认同、城乡关系、集体行为发动模式、生活礼俗,等等;亦可以研究近代的移民模式、移民心理以及华侨侨居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更为重要的是,研读华侨家书,可以建构华侨在时代大变迁背景下的心灵史。

(三)精神遗产价值

五邑银信文献是华侨华人形成的跨国民间文献,亦属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元素之一。银信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具有教育启迪后来者的效能。它是华侨历史的真实记录,体现出华侨先辈自强不息、穷则思变的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对中华“根”文化的坚守精神,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重视教育的传统、“和为贵”的思想理念等精神遗产,这些都是今人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五邑银信以文献的形式凝结着海内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是海内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美国华裔新生代青年学生在参加五邑故乡寻根之旅后,认真考察、研究了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的三家华人博物馆,认为那些文物和文献对于美国华人认识自我有独特作用,并可以使他们“分享中华传统与想起中国遗产”[5]。古人云“家书抵万金”,在今天电子化、信息化通讯便捷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亲笔书写家信了,家书已成为历史记忆,是文物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竞相征集、收藏的历史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记忆即文献遗产,它是全人类以文献形式保存和收集的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6]而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的五邑银信也就成为典型而又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精品。

注释:

①潮汕侨批已有相当一部分影印出版,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侨批集成》第一辑共3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邹金盛著《潮帮批信局》(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侨批萃编》第一至三辑(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3~2004年)。但在已出版的侨批文献中,尚未发现美洲、澳洲侨批。

[1]周南京.“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汇报展”观后感[C]//洪林,黎道纲.泰中学刊.泰国泰中学会,2006:98-99.

[2]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档案出版社,1983:16-22.

[3]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侨批集成:第一辑(1) [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 2009(1):126-140.

[5]LOU IE M arisa.“Gold Mountain”——Exam ining the Exhibitions of Chinese American M useum s,Chinese American:Histo ry and Perspectives[M].Chinese Histo rical Society of Am erica,2006:57-72.

[6]刘嘉真.文献遗产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Wuyi Region’s Yin Xin(Rem ittance letters)——Transnational Folk Documents Comparable to Huizhou Documents

L IU Jin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

Yin Xin,o r the remittance letter,is a general term for remittances and letters sent home by overseas Chinese from Jiangmen Wuyi and its neighbo ring areas.Remittance letters are transnational folk documents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remittances documents to Guangdong from overseas.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remittance documents f rom overseas Chinese,Wuyi’s remittance letter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and have very high histo rical,academic and spiritual value.

yin xin(remittance letters);Wuyi;overseas Chinese;literature;value.

K25

A

1009-1513(2010)01-0007-04

[责任编辑文 俊]

2009-10-22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民国时期江门五邑侨汇研究”(项目编号:05Q-02)阶段性成果之一。

刘 进(1967-),男,甘肃会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区域史、华侨华人史研究。

猜你喜欢
潮汕华侨文献
我的华侨老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潮汕牛肉火锅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