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浊”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

2010-03-20 17:32
天津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正气医学疾病

张 河

(天津市医学(协)会管理办公室,天津 30007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压力和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使人们在不断提升物质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养生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中医养生不仅是讲到防护、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养护、保养、培养。从中医养生来讲,它不仅是方法,而且有思想、有理论,更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肿瘤等。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是从青少年时期潜伏滋长的,到40岁左右开始疾病,60岁以后危害加深,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1 中医对养生的认识

中医学对养生的理论论述颇多,中医在养生学中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如何防,“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中充分体现中医思想的健康医学模式。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等等。中医养生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如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要顺应它,逆之则疾病生。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部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认为人的欲望不要过高,注意心身勿劳,要注意保持人体的正气,使精神安定,病邪就不会侵袭人体而致病,指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三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摄养方法,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发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不同地域的人要结合当地的水土、温度、人文及饮食等特点,合理养生。

2“祛痰浊”与中医养生

痰浊为何物,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讲到:“痰病古今未详……盖内外为病百般皆痰所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说明痰浊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随气机升降,内而五脏,外而皮内筋骨,周身上下无处不到,致病广泛,一旦形成,可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正气,阻碍气血运行,促使机体产生多种疾病。当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如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疾病,其中因痰浊致病占有较大比例,如程淑红[1]认为高脂血症从病因上不外乎内外二因,外因多由过食肥甘膏粱厚味,酿湿成痰,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注入血脉则血行凝滞,久而成瘀;肝脾肾之气不足,气机失调、痰浊内阻为主要内因,脾虚不运清浊,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而生痰湿,津从浊化为膏,凝而为脂,注入血脉为痰浊,阻于血脉发为本病。陈一清等[2]对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文献资料513篇进行分析,认为目前中医药界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看法为虚损为本、邪实为标、虚实错杂,其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重在血瘀、痰浊、气滞。张谷运等[3]认为形成脂肪肝的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刺激,病机特点: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虚气化不及,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郁阻肝络。现代科学对痰浊疾病实质研究认为[4]:其与脂肪代谢紊乱,能量代谢障碍,血液流量学异常、免疫紊乱及基因表达异常有关。此外,疾病与自由基代谢有关,自由基与机体大分子结合,形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作为新的疾病病因。

“祛痰浊”对中医养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做好养生学3个特点的基础上,强调“祛痰浊”,这里既有预防的成分,又有治疗的成分。如何做好预防与治疗,除先天体质以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按照中医养生的原则去生活,就能减少或推迟疾病的发生,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上述多种病,多为生活习惯病,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节奏的提高、加快,生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生活方式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生活方式病是影响干扰养生延年的重要因素,人类健康是靠人类自身保护和掌握的,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医学也不断进步,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发展到现在的自我保健医学,可以将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了自我保健医学时代。如何自我保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保健目标的重点,要从延长寿命转移到改善生活质量上来。”中医认为,痰浊的产生是生活方式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提倡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道德情操、智力开发,不良行为的教育和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来全面考虑。提高生活质量,做到全方位的保健,从而提高保健的质量和水平,达到健康延寿。正如《内经·素问》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因此,保持清静自然的精神状态,使之“精神内守”,顺应自然,治身养生;改善生活方式,注重清淡饮食,不过食肥甘厚味,适当运动,作息有规律,不随心所欲,无论体力,脑力劳动,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而不要过度疲劳,损害身体,提倡和谐的生活状态。针对具体个体,根据中医理论,适当服食药饵。消除或减少痰浊的产生,使之气血保持平衡,不与痰浊等病邪互搏,精神与形体结合在一起,表里之间相互协调,如此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1] 程淑红.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90例[J].中医杂志,2005,18(3):43-44.

[2] 陈一清,吴礼胜.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施治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54-656.

[3] 张谷运.关茂桧.辨治脂肪肝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08-109.

[4] 高莉莉.治痰浊以抗衰老[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04-505.

猜你喜欢
正气医学疾病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医学的进步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