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形式化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由一堂地理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2010-03-21 10:27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地理教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刘 倩

地理课堂形式化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由一堂地理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062) 刘 倩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笔者曾听过一堂上海市某重点中学的地理观摩课,讲课的是一个执教两年的新教师,她充分贯彻了新课改的思路,在课上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动手实践法、启发式谈话法等新方法,课堂分气氛活跃热烈,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充分呈现了新课改的“形”,但却没有贯彻新课改的“神”。这其实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形”有余而“神”不足,可以概括为“课堂形式化”。

以该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例。该课的主题为对海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认识,一上课教师就发下去一张任务单,包括两个任务。任务一是从七则小材料中分别找出支持和反对魏格纳海陆漂移观点的材料,并指明是否已被科学证实,接着教师安排小组开始讨论。开始,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内并没有人发言,但在教师的“快,快,大家讨论起来”,“组长分配任务,快,看谁先找到答案”的催促声中,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闹的讨论场面。但仔细观察,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相互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不到两三分钟教师就喊停,叫了两个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稍作点评就进入任务二。任务二和任务一基本相同,从七则材料中找出能证明“海底扩张学说”的材料,然后又是小组讨论,同样的,两三分钟后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这里存在的问题是:

1.虽然形式上是小组讨论,但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暂且不说有没有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从他们讨论时的茫然、混乱中可看出小组内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合作的迹象。

2.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并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喊“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主题,有的小组也只是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打消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往往是优生自己独立找到答案,差生并未参与其中,只是等待教师宣布答案,久而久之,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教师在讨论结束后为节省时间总是提问优生上台演示学习成果,他们作为小组代表,一发言却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也是“你说的很对”,“你的想法很好”,显然,教师的不科学评价不仅导致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还弱化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小组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小组学生经过独立思维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加强学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潜移默化地形成尊重、理解、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的目的。然而,该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这些目的,只是有“形”而无“神”。

该堂课另外一个“形式化”的表现是教师采用的启发式谈话法。教师在说明魏格纳是如何论证大陆飘移学说的问题时,在投影上展示了三幅图片,第一幅展示了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轮廓的相似性,第二幅展示了两大陆上动物的相似性,最后一幅展示了两大陆上矿产资源分布的相似性,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法看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次学生上台回答时,教师总是不时地打断学生的话,并将学生生硬地引到正确答案上来,而不是耐心听完学生的解释,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有时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害怕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从这里也反映了该堂课新课改的“有形无神”。

此外,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教师又设计了一个亮点,给每小组发了一个彩条,上面颜色互相对称,让同学演示海底板块的运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在小组活动毫无进展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提示“像麦当劳”的形状,这时学生马上演示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那么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这堂课“形式化”的一个表现。

这堂课的特点是:场面热烈,师生互动频繁,课堂形式花样百出,但总体感觉很匆忙,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其实细细分析,新课改理念下地理课堂“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间限制。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可是自我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再加工,逐渐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模糊的认知,并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思维碰撞,这种认知会越来越清晰,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真理性的结论。经历过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还可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可是在我国,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课上不光有学生的自我探究,还需要有教师的开场引导与内容讲述,因此学生自我思考、探究的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了,而教师又迫于课改的压力,不得不采用这些“新潮”的教学方式应对上级的检查,因此就出现了课堂“形式化”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象征性的,教师随即提问,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教师就引导,引导不出,教师就说出答案,更没有时间酝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顿悟与升华。

这样的教学危害很大,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师生一问一答,其实并没有学生的深层思考,教师本想直接告诉学生的知识,被编成问答题或设计个活动变相地灌输,生硬地将学生拉到正确答案上来,其实质仍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此外,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只与班里的优秀生“对话”,快速得出结论后,草草收兵,这样差生参与的积极性减弱,课上只等着教师公布答案,没有思考的动力,助长了他们的惰性。而且由于处于被教师忽视的地位,心中的不平衡感和愤愤然的思想进一步打消学习的热情。

关于课堂“形式化”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国外的课堂基本上是基于学生的自我探究学习的,因为他们的课堂时间明显多于我国,有的一节课的时间甚至比我们两节课的时间还要多,因此他们的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在我国,我们也应该倡导增加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时,实行70分钟的大课,来保障新教学方式的实施。这里有人会说,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成年人才25分钟,儿童更少,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在课上最多讲20分钟,那么若改成70分钟的大课对学生不是煎熬吗?其实不然,事实上,一个人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25分钟是针对被动接受信息而言的,而一个人对于自己喜爱的,有探究欲望的事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心境,他的注意力集中的质量和时间都是很高的,比如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孩子可以集中精力玩一个通宵。因此,开展70分钟大课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案是可行的。

另外,在正常的45分钟教学时间里,还有一些方法可帮助教师突破课堂时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以留给学生更多自我探究的时间,来减弱课堂“形式化”效应。

1. 认真备课是控制好课堂时间的前提

教师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时,对于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要大体设定合理的“时值”及各环节所花时间的合适比例。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更从容自如,有条不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分预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讨论的余地。

2. 合理安排课堂容量和选择教学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使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精选出一部分内容巧妙地设计与之相符的探究性活动,即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以该堂地理课为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任务一、任务二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应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也是同样的,因此这样的设计是重复的,不必要的,完全可以舍弃“任务二”,留下更多时间用于“任务一”的小组交流与讨论,而“任务二”可由教师讲述或学生总结轻松带过。

3. 将探究性学习的某些环节留到课外

比如说课前就把学生分好组,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并进行合理的角色分工,以便上课时一接到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就可立即开展有针对性的、明确的学习与讨论;还可编写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及早了解要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和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那么课上就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了。

4.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调控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他们的理解力就加强,注意力高度集中,解决问题的速度也会加快,间接节省了课堂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调控课堂的能力,表现在在教师的语言上,应当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幽默风趣,才能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再加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就可轻松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情绪在气氛调动方面也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情绪饱满、精神抖擞、满怀激情的状态,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教师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学生自主探究时,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特征,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深入挖掘,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行为,减少他们无意义的探究时间,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改对于培养我国创新性人才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新课改思路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能“新瓶装旧酒”,搞课堂教学“形式化”,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改革,这对广大地理与其他各学科教师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新课改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