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与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

2010-03-22 11:34颜先卓宁波大红鹰学院图书馆浙江宁波31517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1期
关键词:评标招标指标体系

●颜先卓(宁波大红鹰学院 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175)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经费不断加大,图书市场异常活跃。图书采购渠道从原来单一的新华书店转向各大中型民营书商及出版社直供系统共存竞争的多元选择,但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之书商之间的无序竞争以及采购过程的非公开性造成了采购结果差强人意,更滋生了一系列暗箱操作现象。经过几年的大力整顿,图书市场逐步走向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购。但从目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说,图书馆馆藏质量、馆配商提供的服务以及图书馆采购运作程序等,却并没有因为招标而产生实质性的提高。

1 实行招标采购的根本原因

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的特殊性,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是外在的主要原因。然而其内在根源由于采购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采购人员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原因,造成图书采购效率的损失。图书采购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实行招标投标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购效率的损失。

1.1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在图书采购过程中,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形成的是“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人的馆配商对于图书馆采购图书的估价和能够提供的真实服务是其私人信息,而图书馆对此却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就使得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通过引入招投标制度,各个书商(代理人) 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图书馆(委托人) 就可以借此激励代理人“说真话”(书商报价与服务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否则难以中标),从而发现代理人的私人信息。

1.2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图书馆采购主体利益目标偏移问题

负责图书馆采购事宜的部分人员由于其利益目标与采购主体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移,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是造成图书采购黑幕的主要原因。而将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招投标机制引入公共支出的使用过程中,“符合纳税人对政府少花钱,多办事的愿望,同时,还可以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便于纳税人监督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1]

2 现行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招投标制度对于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然而由于各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招投标制度认知不深,加之其本身繁琐的程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在现行的图书招标采购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

2.1 招标机构五花八门

各图书馆在进行图书招标的过程中,其招标机构类型多样,不一而足。大致可分为三种:⑴ 委托专门的招标公司;⑵ 校方招标办公室或采购中心;⑶图书馆自主招标。上述招标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有优劣,如招标公司虽然对招标过程比较专业,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却知之甚少;校方的招标机构对招投标过程操作较为专业,与图书馆沟通灵活,但也往往无法完全避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图书馆采购规律的现象;图书馆自主招标能够按照藏书建设规律办事,却缺乏相应的招标专业知识和人才,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2 标书的制作过于粗糙,缺乏针对性

无论何种招标机构,往往由于招标专业知识的缺乏、时间的紧迫、经验的缺乏等原因使得标书的制作过于粗糙,内容片面,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对标的、企业资质要求、法律约束、合同履行等表述不清甚至遗漏,严重影响竞标效果和采购合同的顺利履行。招标实践表明,一部详尽、规范、严谨的招标文件是圆满完成图书招标采购的重要保证。

2.3 评标委员会成员组成混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2]并对“专家”作了严格的限定--“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3]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招标机构往往“因地制宜”,有意无意之间规避此条款或变相钻空,如条款中虽对专家总数有限制,但却没有明确经济与技术两类专家的严格比例,往往造成经济专家比例过大。此外,主管方往往因为图书腐败问题而“因噎废食”,为追求“公正公平”,评标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却鲜有了解图书馆工作的专家。

2.4 评价标准不科学

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评标体系,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设置不尽合理,往往“折扣”所占权重过大,而忽略图书质量与服务,以致出现“以折扣论英雄”的现象。评价体系中量化指标过少,弹性空间过大,或过于繁琐而令人望而生畏,缺乏可操作性。

2.5 投标人的“市场阻挠”和“市场进入”策略

由于处于竞争关系的馆配商(即代理人)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先期进入并占有优势市场份额的书商可能会选择“超低”价格,作为一种“信号发送”造成一种假象以期阻挠其他潜在书商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小型书商为了进入市场,可能同样选择“超低”价格以期进入市场。最终的结果是,表面上图书馆可以获得非常低廉的价格,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书商的目标只是进入市场,在其后的履约过程中,是不会甘愿做“亏本买卖”的。

3 合理的采购评价体系

在整个招投标过程中,评标机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评标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地“甄别”代理人(馆配商)的优劣,而且也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实现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双赢,促进图书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同时,好的评标机制更应该贴近实际,简便易行。

3.1 评价主体的限定

再完美的评标机制,其作用的发挥仍有赖于人(即评标主体)的有效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及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评标专家组成员应为5人,除一名校方财务人员外,至少有一名主管文献资源建设的副馆长,其余3位必须是熟悉国内图书市场行情,熟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各项工作的行家。校方其他领导和纪检监察人员作为监督人员列席。

3.2 评价标准

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实质上属于期货采购方式,确定的只是“码洋”和大致图书种类,具体采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图书招标评议主要涉及供货品种、到货时间、订到率、订准率、价格优惠及图书专业数据、加工服务等内容。所以图书招标的评议标准应该坚持图书质量及服务为首要评标标准,采用综合评分法,即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后,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供应商或者中标供应商的评标方法。

3.3 评价指标体系

3.3.1 资质实力

将投标人的资质实力纳入评价指标,实际上是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投标人履行图书采购合同的能力,大致可以分为软硬两种实力。“硬实力”包括其注册资金、从事图书馆配书年限、出版社覆盖面、经营图书种类等,总的来说是指向过去的。正因为如此,评价指标对于此类信息的甄别应该立足实际,避免简单粗暴的硬性标准。“软实力”则是指投标人的履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运作的专业化程度,还取决于其经营策略、发展阶段以及管理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指标所蕴含的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如“近三年公司业绩”和“上年度销售码洋”除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外,还可以显示投标人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3.3.2 服务

服务分为售前和售后服务两个阶段(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图书采购的特殊性,在单一时间坐标上,售前与售后的服务可能同时存在),售前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数据的种类和质量,它是图书馆馆藏图书的逻辑建构阶段。由于图书采购是属于期货采购的特殊性,对于图书质量的判断只能建立在馆配商所能提供的书目数据上(现采图书另论),所以对于书目数据的质量、及时性、全面性和独特性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售后服务阶段包括编目数据、到货、退货、免费加工和售后服务,它是图书馆顺利实现图书馆逻辑馆藏的阶段。优质的编目数据、及时的到货、机械工作的必要替代以及其他服务使图书馆节省了精力和人力,缩短图书从采购到上架的周期,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3 折扣

折扣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直观(明确的数字表达),也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究竟应该占多大比重,却长久以来困扰着图书馆学界。目前,各图书馆实行的评价体系中,折扣一栏的比重普遍偏高。一方面是因为“折扣”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并且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短期可见,极具说服力;另一方面图书质量及服务由于其信息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图书的质量需要人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等精神劳动才能显现),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信息的不对称同样存在于馆配商之间。这能够促使馆配商在竞争机制下只有在每项指标都“说真话”,才能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中标,否则就有可能不中标。这正是招投标机制的魅力所在。

4 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4.1 图书馆招标采购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效用的行为”。其实质是“代理人为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委托人,从而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的可能性”。[4]道德风险问题困扰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已久,馆配商在签订合同后,会以各种方式各种理由以隐蔽的手段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借口没有货源尽量减少高折扣图书的发货,从而使图书馆图书采购达不到预期目标。现实情况表明,虽然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但非正常的低折扣中标给图书馆带来的道德风险要远超过正常折扣中标。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招标过程中理性对待折扣问题,通过合理的机制规避非正常投标,同时,要加强验收控制,及时发现馆配商的隐蔽行为。

4.2 图书馆招标采购的不可验证性问题和履约保证金

经济学上的不可验证性是指“假定代理人的行动可以被委托人间接或直接地观察到,但是除了双方当事人之外,这一信息无法由第三方加以验证”。[5]现实采购过程中,图书馆与馆配商对有些商业信息是属于双方独占的,往往会由于“惯例”等原因而达成某些口头约定,而没有明确写入合同,这往往给图书馆在日后的采购工作带来某些隐患。因为当馆配商在履约过程中出现损害图书馆利益的行为,没有第三方能够证实并给予处罚。另外一种情况是:在采购过程中,双方事先有明确的合同契约,但馆配商依然有明确的违约行为(或图书馆发现其隐蔽行为),图书馆却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是因为虽然违约行为是可以由第三方验证的(如法院、仲裁机构等),但其验证成本太高(如诉讼成本过大或取消合同后损失更大),其结果与不可验证没有区别。对于这一普遍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两种对策:一是加强法律观念,减少口头约定,完善合同条款;二是推广履约保证金制度,当发生违约情况时,图书馆有权扣除部分保证金,从而可以将验证成本转移给馆配商,从而有效地减少不可验证性问题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履约保证金可以试行在图书付款中扣除的方法,而不至于使馆配商因为预付保证金而产生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顺利履约。

4.3 附加免费服务的适度原则

馆配商提供的附加免费服务长期以来为图书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图书馆很大程度上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将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读者服务中去。然而事实是,附加的免费服务并不如其名一样美妙,馆配商的服务成本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隐蔽地转加到了其他项目之中。各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求“免费”服务,需求哪些具体的“免费”服务,理性地权衡利弊。

4.4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但不迷信评价指标体系

毋庸置疑,图书招标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对招标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图书馆人也一直在不断探索相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希望能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裨益良多。然而在经济活动中,诸多复杂的因素对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基于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对于投标人的先决条件往往是假设他们是理性经济人,而事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所以,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时,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全面分析,多一分怀疑精神,立足具体情况,对指标内容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而不应该盲目地迷信评价指标体系。

4.5 充分认识招标采购的局限性

诚然,从原来的单一采购、询价采购到现在的招标采购,采购方式的变化给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招标采购并非万能良药,其自身也有着诸多缺陷。如招标法对标的分拆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图书馆实际采购却要直面这个问题,如外文书的采购等);操作过程繁琐费时,存在最佳适用范围等等。

5 结语

通过对不对称信息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招标采购能够通过简单的机制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弥补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而达到合理采购,高效采购的目的。但招标机制并不是完美的,依然需要图书馆或相关招标机构利用其他方法多方采集相关信息,依然需要图书馆人以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操守避免利益目标的偏离问题,依然需要其他采购方式的必要补充。同时,图书馆招标采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有诸多的不适应性,依然需要图书馆人在改变外部制度环境(如图书馆立法)建设中付出艰辛的劳动。

[1]宗煜.政府采购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卫星,等.政府采购法规选编[G].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邓尧伟.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的弊端及规避措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33.

[4]杨允仙.图书馆采购招标中道德风险探究[J].贵图学刊,2007(4):21.

[5]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评标招标指标体系
公立医院招标采购集中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统计分析在工程招标中的应用
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投诉预防与处理
浅谈评标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设计评标应该重视评标准备与初步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