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

2010-03-22 19:37宋丽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2
图书馆建设 2010年9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出版物

宋丽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2)

国家图书馆2008年7月发布了征集“非正式出版物”的通告,在通告中明确提出:“近年来‘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和认可,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此类文献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具有较大的困难。为使此类文献中一些学术性与资料性较强的文献得到妥善保存与利用,国家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重点征集范围包括:①学术会议文献,包括会议论文集和其他与会议相关的文献资料;②研究报告,包括各类科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田野调查资料等;③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正式出版的相关文献;④未正式出版的民间诗文集;⑤其他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1]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非正式出版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1981-2010年间的232篇研究论文,其中多涉及“地方文献的采集、开发与利用”。以“非正式出版物”为篇名进行检索,则检索到的研究论文仅13篇。最近发表的研究论文是黄炜宇的《图书馆非正式出版文献的收集问题浅析——以研究报告为例》[2]一文,其他关于“非正式出版物”的研究集中在1986-1999年。以往对非正式出版物的研究将非正式出版物的范围限定为:内部统计资料、数据资料、内部材料、科研成果、大专教材、会议文集、论文报告、出国参观考察报告、书目索引、手册、产品样本、动态、专题资料、快报等;未公开的家谱、家史、手稿、抄本、照片、拓片、录像带、磁带、光盘、地方名人字画、社会政要贤达的题词、手迹、收藏家、作家等亲笔签名或盖有收藏章的赠品等[3]。可见,早期研究界定的非正式出版物的范围非常宽泛,并未明确指出是否涵盖“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正式出版的相关文献”[1]。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涉及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具有人类历史文化的草根性、国民性,产生发展于广袤田野之中,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长期以来未被纳入知识体系,也没有引起社会知识服务领域的关注,以致在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生活城市化的趋势中正濒临消亡[4]。而图书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保存方式和保存能力的限制,保存的文献资源多以纸质载体为主,且多为“正宗正统”的文献,忽略了散落在民间的大量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文献常常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被边缘化。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的价值——以西安鼓乐乐谱为例

西安鼓乐(或称“长安古乐”)流传于唐代京畿地区,以今西安城为中心,南至秦岭北麓,东至蓝田县,西至周至县,北至耀县。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明嘉靖、清康熙、清雍正、清道光年间的手抄本唐曲古乐谱,其中不少曲名与唐教坊曲同名、同调,其律学、乐学内涵和谱式可追溯至盛唐、五代和两宋时期。西安鼓乐除了有大量的器乐曲谱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唐诗宋词配乐曲谱,其乐谱采用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俗字谱”及宋代的“工尺谱”记谱,与抄写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的《敦煌琵琶曲谱》、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谱》相似。西安鼓乐先生所用的谱本是代代传世、历年积累的,曲目丰富繁多。杨荫浏教授于1952-1953年对西安鼓乐进行采访时曾见到民间私人抄藏的乐谱,达70本之多,其中标明抄写年代的有16本。杨荫浏根据西安鼓乐的唐代“燕乐半字谱”解读了《白石道人歌曲谱》[5]。

这些乐谱来自民间,不仅承载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与智慧,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承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体的艺术价值不凡,如通过对《白石道人歌曲谱》的解读,研究者可以了解唐代音乐的面貌。据笔者了解,国内在唐代音乐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空白,这些乐谱对研究唐代音乐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集保存这些未正式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等深层次的加工。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的保存现状——以陕西华阴老腔剧本为例

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粮仓码头工人的号子,唐宋时期开始以皮影为载体走入民间,并形成独立的戏种。华阴老腔的传统剧目丰富多样,从清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老腔世家张氏一族一直都有手抄剧本存传,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手抄剧本为多。华阴老腔剧本皆用桑皮纸书写,竖行接读,只有断句,没有详细的动态和场景提示,具有说唱词本的特点。目前保存下来的华阴老腔剧目至少有300多目,其内容大概可分为历史战争类、神话传说类、民间故事类和生活小品类。建国后移植创编的华阴老腔剧目有40多种,现在常演的传统剧目约124种。这些剧本大多还保存在个人手中,如双泉张氏现藏手抄戏本300多册,其中有50多册都是民国前的,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和同治年间。但是从《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第四辑)中民国以前老腔剧本的照片可以看出,剧本的保存状态不是很好,纸张发黄且有污渍,页脚破损很严重,里面的字迹也模糊不清[6]。2006年6月,国务院将华阴老腔(皮影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虽然提高了老腔艺术在国内的知名度,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应该注重合理的发展途径和延续方法,以使其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收集这些老腔剧本、为其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对破损的剧本进行修复,都是图书馆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去做的。图书馆不能游离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外,因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明记录的地方。为了让现在及未来的人们发扬历史的精华、吸取历史的教训,图书馆应把保存最能反映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史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7]。

3 图书馆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的对策

3.1 呼吁政府政策扶持

2008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以“开征‘非正式出版物’ 国图呼吁政策扶持”为题,报道了国家图书馆征集“非正式出版物”的成果[8]。对于公开出版物,我国有送缴制度作为保障,而对非正式出版物,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支持,而且公众对非正式出版物认识有限[8]。与我国的非正式出版物征集不同,美国、日本和大多欧洲国家都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如日本明确规定,凡在该国发行的资料都需缴送1册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而中央各部、各厅都设有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官厅数据都可以通过分馆缴送给国立国会图书馆[8]。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的征集上,图书馆应呼吁政府部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制定相关政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认识到自己手中珍藏的文献对国家民族的价值。例如,华阴县老腔艺术分为张音闷传承系、张兴传承系、张兴盛传承系等,这些传承人手中有大量的老腔剧本,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年间,如果有政策的扶持,让这些老腔剧本的征集工作制度化,让本来只流传在传承谱系之间的剧本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华阴老腔艺术,将对老腔的保护功不可没。因此,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呼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3.2 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历史悠久,由于长期以来保存在民间、保存环境恶劣,很多文献磨损严重,出现虫蛀、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图书馆若想对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合理收藏、保护,就必须配有专门的古籍修复人员。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根本没有专门的古籍修复人员,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人,而且年龄大都集中在40-50 岁之间,近10年里没有新丁加入,现已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和空白[9]。面对古籍修复人才的匮乏,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应抛弃落后观念,突破长期以来口耳相传、师徒授受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鼓励馆员学习古籍修复知识,大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3.3 整理加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

图书馆一方面要对收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修复加工、整理、分类、编撰目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撰写详细的内容提要;另一方面,利用现有馆藏文献编辑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知识,利用互联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如节日时的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览等),并将这些信息整合,用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知识库,通过图书馆主页向公众免费开放浏览。图书馆应努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4 结 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10]根据《意见》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载体的实在性、耐久性)、知识传播的跨时空性、形式外观的稳定性以及陈述结构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等特征,图书馆在采集、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4]。目前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管理模式,所以应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可见,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1] 国家图书馆关于征集“非正式出版物”的公告[EB/OL] .(2008-07-01)[2010-03-14] .http://www.nlc.gov.cn/syzt/2008/0709/article_27.htm.

[2] 黄炜宇. 图书馆非正式出版文献的收集问题浅析——以研究报告为例[J] . 现代情报, 2009(10):131-133.

[3] 梁 宇,覃 静. 对信息时代非正式出版物收集、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 . 图书馆, 1999(3) :52-53.

[4] 方允璋.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41.

[5] 李 铠.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G]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第一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23-226.

[6] 王忠亮, 党安华.华阴老腔(皮影戏)[G]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第4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37-140.

[7] 吴建中. 图书馆宣言十二条[G] //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24-25.

[8] 朱 玲. 开征“非正式出版物” 国图呼吁政策扶持[N] . 北京青年报,2008-12-14(4).

[9] 吴 格. 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调查与回顾[J] .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1):30-31.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G]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附录.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91-401.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出版物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老腔唱新歌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基于网络语言文本分析的全域旅游发展提升策略研究
2017年出版物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