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复发性口疮临床应用举隅

2010-04-03 22:19罗秀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灼痛方用口疮

罗秀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复发性口疮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具有灼痛感,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病因不甚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与免疫、系统性疾病、微循环障碍、细菌及病毒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中医认为复发性口疮属“口疮”范畴,主要由于患者素体火旺,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或阴虚火旺上炎,或心脾积热、火毒上攻等所致。笔者在实习期间从临床实践出发,辨证论治,灵活应用经方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甘草泻心汤

戴某,女,33岁,2009年10月21初诊。患者口腔黏膜多处溃疡点,溃疡点黏膜色淡,有疼痛感,纳差,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舌淡白边有齿痕,脉沉。中医辨证为中焦亏虚,邪热上炎。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生甘草15 g,煮半夏10 g,干姜8 g,党参15 g,黄芪15 g,黄芩10 g,黄连6g。7剂,水煎服,日l剂。另用云南白药粉外涂。二诊,口疮疼痛缓减,糜烂明显好转,守方再投7剂而病愈。

按:该病病机以中焦亏虚为本,邪热上炎为标,治宜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方中芩连苦寒降逆以除热,姜夏辛温开结以散寒,参芪甘温益气以补中虚,黄芪还能托毒生肌,促进溃疡愈合。重用生甘草以清热解毒。诸药合用,甘温升补与苦寒降泻并用,共奏标本兼治之效。

2 乌梅丸

刘某,女,43岁,2009年9月11日初诊。患者自述口疮反复发作3年余,常持续1~2月,疼痛难忍,曾多方求治,疗效不佳,因服用过多寒凉药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每遇着凉、饮食生冷后则腹胀、腹泻。求诊时见面色潮红,口腔内颊、牙龈多处溃疡,疮面灰白色,周边淡红,疼痛剧烈,心烦失眠,腹胀,便溏,舌尖红苔白,有齿痕,脉缓。证属上热下寒,方用乌梅丸加减。方药:乌梅30 g,党参30 g,当归10 g,黄柏10 g,黄连8g,桂枝10g,附子10 g,干姜8 g,川椒6 g,细辛3 g,淡竹叶10 g,生地黄15 g,白术10 g,厚朴10 g,青皮10 g,怀牛膝15 g。5剂,水煎服,日1剂。另用云南白药粉外涂。5 d后复诊,口疮、疼痛明显减轻,诸症亦好转,按原方又服3剂,用云南白药粉外涂。3诊时,口疮已痊愈,腹胀消失。再投5剂,停用外涂药,后嘱患者服逍遥丸月余,即停药。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该例患者口疮反复发作,因多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口疮不愈,反而出现腹胀、便溏等中焦脾胃受损之症,舌尖红苔白,表现出心肝火旺,脾胃虚寒的证候,方用乌梅丸清上温下;淡竹叶、生地黄清心利尿;白术、厚朴、青皮健脾燥湿,行气消胀;怀牛膝引火下行。诸药合用,收效良好。

3 附子理中汤

蔡某,男,50岁,2009年7月21日就诊。口疮反复发作数年,时轻时重,灼痛明显,有时伴牙龈出血、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曾多次服用抗生素、寒凉药物等治疗,病时作时止,近1周来病情加重。刻诊:口腔舌尖、齿龈黏膜多处淡黄色溃疡,不甚灼痛,影响进食,口干不欲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心烦失眠,大便溏,小便清,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该患者因久病过量服用清胃泻火之寒凉药物而损伤中焦脾阳,无根虚火上浮所致。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制附子10 g,干姜10 g,党参2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6 g,肉桂2 g。服5剂,口腔溃烂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守方再投7剂而病愈。口疮未再复发。

按:该例因口疮反复发作数年,加之过用寒凉之药,攻伐太过,损伤脾胃而出现上述症状。口腔溃疡灼痛、口干似胃火,但口干不欲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且多投清胃泻火之剂无效,辨证为中焦虚寒,无根虚火上浮,故采用“热因热用”治法见效。

猜你喜欢
灼痛方用口疮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探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的疗效
九曲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羊口疮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我们终会消失不见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会泽县一起山羊口疮的诊治
羊口疮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