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2010-04-03 22:19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隔离法热病温病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65)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是确立温病概念,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这些特点对现代护理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就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 不同致病因素特点

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湿的温热病邪等。温邪从外侵袭人体,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如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如邪在肺卫,从汗而解。发汗时针对不同情况要加强护理,忌大汗,宜取微汗;高热无汗者忌冷敷,宜多饮水,使邪有出路;忌肥甘厚腻饮食,宜用易消化清淡流汁,多食蔬菜、果汁,如胡萝卜汁、饴糖、去皮梨等。服药后进热粥或热开水以助药力,并稍加盖衣被,使全身出微汗,驱邪外出,此乃助正祛邪之法。

2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温病是感染温邪而引起,并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因而具有传染性;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具有流行性。由于温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经口鼻及生活接触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流行,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就提出了“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的观点,进一步强调其传染流行的严重危害性。古代温病护理中相应提出了“预防隔离”的方针。清代熊立品在《治疫全书》中提出:“……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具秽污;……毋食病家食菜;毋拾死人衣物。”这是温病的环境饮食隔离法。《疫痧草》中明确指出:“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兄发痧而豫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这是温病的预防隔离法。明《普济方》和《医药卫生录》中也有饮食隔离法和环境隔离法的例证。《景岳全书》中“邪气出于口……其相对座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为较早的呼吸道传染隔离法。对现代护理工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2]。

3 温病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是温病区别于内伤杂病的重要标志之一。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病程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故温病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护理措施。

4 温病共有的临床护理方法

温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较快的特点。故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证候变化,准确判断传变情况,迅速做出相应的护理。因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故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病室的温度应适宜,不能过热过低,以免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根据病情每天测量体温数次,同时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及症状。病人高热时应注意解热,嘱病人多饮水,可采取物理方法和服用中药解热剂控制体温,以免发生高热惊厥及烦躁不安、谵语、昏迷等症。温病病程中易出现斑疹、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侯,应注意观察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危机情况及时抢救。

[1]杜爱华,何咏群.温病学中的护理论述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01-103.

[2]彭胜权.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10.

[3]刘秀英.中医基础护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

猜你喜欢
隔离法热病温病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浅谈“热病可灸”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应力隔离法在蓝宝石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趣谈生活中的整体法与隔离法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猪高热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