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经》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0-04-03 22:19孔祥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内经阳气

孔祥勇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中医基础教研室,山东烟台264003)

对《内经》教学的几点体会

孔祥勇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中医基础教研室,山东烟台264003)

针对目前的《内经》教学,认为其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内经》的理论是科学的,是学习的前提;第二,通过对《内经》的学习,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临床指导意义,是学习《内经》的目的所在。

《内经》;教学方法;教学体会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书中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系统结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至今仍作为高等院校中医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它也是确立中医理论框架、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的价值历千年而不衰,其深奥的内容是后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至今,《内经》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诊治原则和方法,依然在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内经》的传承,目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里简单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 确立《内经》是一门“科学”的学习态度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1]《内经》的理论是科学的,要相信它,才能接受它,才能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种态度,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内经》的理论是科学的,这样才能传达给学生肯定的信息,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的理论是科学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经典之外的医书,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但它们都无法替代和超越经典。对经典的态度,决定着你能否真正学好它。若带着批评的眼光去学,连门都入不了,谈何接受与运用?“信则灵,不信则已”。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2]。

许多经典记载的内容,若不加思考,猛然一看,似乎非常不可思议。有些人因此就否定了它的可能性和科学性。但若相信它,并用中医理论去推论和解释它,就会释然。若能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到临床,便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古今许多名医,都是从经典中汲取精华,解决了临证中的疑惑,屡获奇效,并受用终身。

因此,选择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且出奇制胜的病案,运用到《内经》教学中,从中医理论上分析其有效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经典的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理论水平,“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真正相信和理解了《内经》,才能让学生真正相信和理解《内经》。

2 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点

《内经》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末年。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人们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方法是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归纳—验证的过程来探求客观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春秋时期深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活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3]。因此,《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下,医学家们运用古代科学知识和人们观察自然而建立的自然观、宇宙观及医家们长期临床观察和验证而得出的理论。

中医受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其理论的哲学观重视整体、恒动、顺应自然。运用类比、演绎、外揣等具体的思维方法,注重从整体、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讨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其思维模式包括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和顺势思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作为人体的参照物。

现代的大学生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是理性思维,即运用逻辑推理,或通过仪器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和得到结论。他们运用推理、公式解决问题,并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而这种思维方法在中学时期又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们产生了凡是科学就应该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概念。结果导致他们不习惯用感性思维方法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界和生命的规律。中医是在东方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成熟的,它在纯西方文化环境中很难被人完全接受、理解。所以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对理解中医至关重要,是继承中医药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虽说学生在学习《内经》之前,已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用中医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教学效果较差。只有牢固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去观察、思考、分析,才能真正掌握《内经》的理论,才谈得上继承中医,并为今后运用于临床打好基础。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在《内经》教学中,讲解原文的重点段落时,应把其中蕴含的概念、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同时要让学生认真思考、真正明白。只有这样,许多理论和临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一段为例:“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免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应理解为:腠理闭塞,阳气出入受阻,壅塞不通,故阳胜而身热,齿干以烦冤;阳气出入受阻,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故喘粗不得卧,前俯后仰;腠理闭塞,故汗不出而热;如果又发生了腹满,说明阳气的升降受阻,这样,阳气的升降出入都发生了障碍,说明病情严重,故说“死”;因为夏天阳气升发,会使阳气的升降出入受阻更严重,故“不能夏”;冬天阳气潜藏,则阳气的升降出入受阻稍微缓和,故“能冬”。在这段对阳胜则身热的表述中,让我们理解了阳气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这里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按中医思维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

3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问题是关键

《内经》一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提高课,因此,有人认为《内经》是一部阐述中医理论的著作。殊不知,《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哲学概念,它所阐述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将人体、人体与环境的关系统一协调,可直接指导临床预防、诊治疾病和养生。其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等为后世临床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理论源于实践,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4]。

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的病案,不仅可以说明《内经》的理论始终指导着临床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学习《内经》的重要意义;另外,医案详细记载了病人的发病情况、医生的治疗经过,病案的故事性能够引人入胜,能提高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兴趣。其中,医生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思维和谴方用药的效果、经验和体会,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名医产生钦佩之情,同时还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学生阅读案例的过程,如同随医家出诊,是通过体会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而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亦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因此,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在对案例的分析中,从《内经》中寻找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经典的内涵和潜力,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案例的选择应当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白,学习《内经》不是过时,而是不够。《内经》深刻的内容还需大力挖掘、发扬光大。以病案作为切入点,重视经典的学习,从理论上打好基础,加深对《内经》条文的理解,开阔视野。同时还可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联系起来。

[1]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

[2]刘力红.思考中医[M].2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6.

[3]宋志萍.内经教学要点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医教育,2007,26(3):51.

[4]穆俊霞,宋志萍.案例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3):57.

book=1,ebook=1

R221

A

1007-4813(2010)04-0630-02

2010-05-13)

孔祥勇(1971-),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内经阳气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