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IFN-γ和 IL-4水平的变化

2010-04-03 23:0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亚群急性期支原体

邹 黎

(湖北中医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荆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IFN-γ和 IL-4水平的变化

邹 黎

(湖北中医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荆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即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某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疑诊为 MP感染的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剂检测其血清MP抗体,将滴度为1∶160以上的60例患儿以及30例健康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FN-γ和 IL-4 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血清IFN-γ和 IL-4 水平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MP患儿血清急性期IFN-γ和 IL-4均升高,提示 MP患儿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

肺炎支原体;急性期;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在儿科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发病与患儿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1]。为了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免疫学机制,笔者对MP感染急性期患儿进行了血清中IFN-γ、IL-4水平测定[2],以期为MP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患儿组为2007年1月至2009年 6月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就诊、临床症状及胸片疑诊为 MP感染的患儿,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方法检测的MP抗体滴度[3]为1∶160以上的60例患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9岁。对照组为同期门诊正常体检儿童30例,男 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9岁。

1.2方法MP感染患儿抽静脉血3ml,无需抗凝,离心取血清后采用日本 Fujir Ebio-Inc公司的Serodia-MycoⅡ明胶凝集试剂检测MP抗体,抗体滴度大于1:160的血清筛选出来置-20℃冰箱冷冻保存待检测。同样也取正常体检儿童的血清-20℃冷冻保存。 将60例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从-20℃冰箱取出复融,再采用深圳晶美公司生产的IFN-γ和 IL-4试剂盒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采用酶标仪判读光密度D,通过试剂盒给出的6个标准品所对应的光密度D值拟合出曲线再计算出60例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分别对应的IFN-γ和 IL-4值。

2 结 果

健康对照组和 MP患儿血清 IFN-γ分别为(75.43±6.51)、(91.24±9.87)n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lt;0.05);健康对照组和患儿组血清IL-4分别为(22.19±7.59)、(41.32±11.78)ng/L,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lt;0.05)。

3 讨 论

MP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小病原微生物,是儿童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的病原体。目前MP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Mp直接侵入和免疫紊乱等学说,目前多倾向于免疫紊乱学说[4]。

T细胞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并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免疫细胞,根据其表型及功能特征,可以将T细胞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及亚群,各亚群淋巴细胞的表型、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免疫应答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正常情况下,T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在周围组织中相对稳定,机体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依赖于各种免疫细胞之间的恒定,从而形成适度的免疫应答,使之既能清除抗原性异物,又不损伤机体自身组织。研究表明,辅助性 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Th1和Th2细胞是相互调节、互相制约的,二者的失调与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Thl细胞介导细胞毒效应,在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l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性炎症反应,以Thl为主的免疫反应常和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有关;Th2细胞可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生理条件下,机体的Th1/Th2细胞间处于动态平衡[5]。如果Th1/Th2的极化发生了偏移,容易诱发病理变化。本文研究的细胞因子中,IFN-γ 主要由 Thl细胞产生,IL-4主要由Th2细胞产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MP感染急性期IFN-γ水平升高,IL-4水平也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IFN-γ高,IFN-γ/IL-4明显升高,提示存在细胞免疫(Th1/Th2)失衡,以Th1型细胞占优势,Th2相对受抑为主,说明婴幼儿MP急性期免疫系统以Th1应答为主,发病机制中存在免疫介导造成机体损伤。本试验结果显示,MP急性期血清IFN-γ及IL-4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lt;0.05),提示MP发病机制中有免疫因素参与,故免疫治疗应成为治疗MP患儿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许忠,郑百红,许敏 ,等.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2(8):1257-1258.

[3]吴秀孝,张继珍.肺炎支原体脑炎3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6):579-580.

[4] 刘文彬, 王太森,郑淑梅,等.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功能动态变化[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4, 24(2):127.

[5] 韩晓华,王俊,苏力,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诱导痰液Thl/Th2类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0):210-211.

[编辑] 一 凡

R446.6

A

1673-1409(2010)02-R018-02

10.3969/j.issn.1673-1409(R).2010.02.007

2010-03-15

邹黎(1969-),女,湖北仙桃人,副主任技师,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猜你喜欢
亚群急性期支原体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鸡败血支原体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疣状胃炎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