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村先进文化体系的建设

2010-04-03 23:06孟湘君
城市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村建设

孟湘君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动力,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先进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灵魂,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物质保障。然而,中国现阶段的农村文化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加强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教育状况大大改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农村文化媒介日益多样化,信息接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文化生活逐步丰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逐渐增多,农村文化市场初步发展。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文化总体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长期以来,我们片面注重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指标,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部分乡、镇文化馆、图书馆形同虚设,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子女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受教育程度偏低,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文化事业不够发达,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过去传统的文艺演出以及电影放映行业趋于萧条,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满足农村需要的文艺产品数量稀少。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东南部发达地区文化繁荣、西北部不发达地区文化贫乏单调,平原地区文化丰富,偏远山区文化落后。

第二,农村消极文化抬头且具扩大化趋势。一是某些地区农村的家族文化、宗族文化抬头且十分活跃。由此演化而来的家长制、裙带风、排外性、帮派观念等影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甚至左右农村政治生活。二是小农意识依然存在。不少农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发展、大市场、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不敢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革。三是某些封建文化在农村卷土重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财神爷”、卜卦算命、巫婆神汉等死灰复燃,大办婚事、丧事,相互攀比,浪费钱财。

第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基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明确的文化产业思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各行其是,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二是没有形成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三是没形成科学的文化产业链。

第四,农村文化服务相当落后。农村的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是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可以享用的文化设施匮乏。二是文化服务资金短缺,政府基本上没有安排文化服务专项经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已经使文化管理部门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三是文化服务的专门人才短缺。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资源已经严重流失,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无源可开”的尴尬境地。四是文化立法欠完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或法规。

二、中国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文化的构成特点

一般认为,文化构成主要有五大要素:价值要素、语言文化要素、规范体系要素、科学文化要素和社会关系等。另外,还有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构成要素。所不同的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文化要素所处的地位更显著,发挥的作用更大。概括地讲,农村文化构成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城市主流文化与乡村非主流文化的对立与碰撞。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农村。城市不仅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众所周知,从首都到省会城市,从省会到县城,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村组的文化传播路径,恰恰与从中央到省、从省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的行政管理体系高度吻合。这种高度吻合的文化传播现象,必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紧紧围绕主流文化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因为有效地占领文化阵地,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进行文化传播和创新,这是巩固国家政权的基本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打折扣。但是,农村文化现象毕竟不同于城市文化现象,有着诸多不可预计的因素,而且广大农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和接受,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加之那些长期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非主流文化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而农村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立与碰撞是必然的。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消除这些非主流文化,而是要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的形式和特殊传播规律,更有效地传播主流文化。

第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勿庸置疑,农村文化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但是,农村文化也不是全封闭的,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际交往的广泛开展、对内开放的推进,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文化封闭的大门已经被悄然打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给本土文化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曙光,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洗礼”,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某些外来文化,并有意无意地按照外来文化的处事方式来处理生产和生活中某些事务。同时,人们还根据需要,运用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本土文化,使之更符合流行文化的标准和要求。在这样一个接受、改造、创新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实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现代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冲撞。在中国广大农村,传统农业文化根深蒂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重农思想、勤俭节约等精神文化;惜土如金,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等制度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致富等行为文化对中国历代农民影响甚深。然而,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中确实也存在不少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如农业能否丰产靠的是上天,农业灾害的出现是鬼怪所为等封建迷信文化,又如“重死轻生”的丧葬文化等与现代农业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在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继承传统农业文化中的精华,抛弃传统农业文化中的糟粕,用现代农业文化改造传统农业文化,实现现代农业文化与优良传统农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四,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对接与碰撞。实现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对接是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二者对接的过程中,必定会发生某些碰撞和冲突。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把城镇文化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搬,而是“扬弃”,合理吸收城镇文化的精华,以改造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更具乡村特色。

(二)农村文化的性质特点

第一,农耕性与落后性。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由农村经济活动的特征决定,农村的农耕自然经济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农村文化正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家族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重农轻商的经济观念、狭隘的小生产观念和落后的小农意识一代又一代延续,形成了农村文化落后性、农耕性等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靠近城市的村落及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村落,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耕不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受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影响而形成的落后性、农耕性的农村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第二,封闭性与乡土性。受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加上交通、信息的闭塞,农村文化从整体上来说仍然主要表现为封闭性、乡土性等特征。封闭性是指农村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与村外的世界发生联系。这种封闭的社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封闭性特征。乡土性是指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和融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惰性较大,变化极慢。农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基本表现形式长时期地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重复而封闭的农业生产,造就了保守、狭隘的文化传统,并产生了一定的惰性心理,乡土气息浓厚。

第三,多样性与兼容性。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多样的文化形成条件,农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首先与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客观前提,受传统自然经济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素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多样性文化的形成。不同民族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兼容并包、互相融合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各地的文化也相互融合、吸收,其中的共同性特征日益表现出来,冲突性的特征日益减少、消融,这就形成了具有兼容性的农村文化。

第四,继承性与创新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中国广大农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植根于长期稳定的农村社会,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机器,体现传统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一种封建的思想文化。伴随着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因而以农民为载体的农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血脉渊源。随着我国国门的逐渐打开,农村文化在继承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的精华。农村文化吸收、借鉴了众多异质的精华,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发展适合时代和自己需要的新文化,因而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其在自身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三、农村先进文化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以适应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构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体系、服务体系、创新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四大体系。

(一)构建农村先进文化传播体系

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农村先进文化传播的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规律,构建科学可行,便于操作的实践体系。从文化的内生来说,我们要注重农村先进文化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挖掘;从文化的传播来说,我们要注重从传播主体的理念更新、传播内容的科学与准确、传播介质的方便与有效、传播受众的层次与程度、传播方式的快捷与精确、传播策略的时机与形式,传播技巧的更新与灵巧诸方面着力。从文化激励来说,我们在文化内容、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文化运行机制诸方面激励广大农民自觉创新和接受先进文化;从文化传播控制来说,我们要构建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下大力气,构建科学的文化管理与控制机制。

(二)构建农村先进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文化服务。为此,我们必须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诸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农村先进文化服务体系,在当前情况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发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四是要完善文化服务机制。

(三)构建农村先进文化创新体系

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是通过人们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提练和深化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产生新的文化作品,形成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的发展只有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断深化和创新,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管理,并创建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的文化创新体系。具体来说,文化创新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文化思想创新,二是文化制度创新,三是文化传承方式创新,四是文化运行机制的创新,五是要正确处理文化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只有坚持“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方针,才能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要根据农村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占有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形成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要强化文化资本观,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二是要挖掘农村文化内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链。三是要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政策,有效保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要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