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修身文化人格养成的价值和意义
——兼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社会担当

2010-04-04 07:10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格文化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中华修身文化人格养成的价值和意义
——兼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社会担当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中国修身文化人格养成的价值和意义,对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其着力点旨在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步深入提供理性判断和精神支撑。阅读经典、阐释经典、走进经典,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糟取精,综合创新,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修身文化,赋予它以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品格,在人格养成中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培育伦理道德、提升人生境界、引领价值理性的和谐社会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社会担当。

修身文化;人格养成;价值;意义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国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和承担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成人加冠”:人格养成的文化原点

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敬身为大”(《礼记 哀公问》)、持守“道德象征”(康德语)的修身文化,即深蕴着的哲学内涵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这一严密而和谐的生命大循环系统,囊括了社会/人生的全部,修身处在中心位置。修身所追求的人格养成路向,与中国式的生命大循环相结合,经过“知耻近勇”、“正己尚仁”、“重节养气”、“慎独尊行”、“贵和倡中”、“博学多思”①的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从而个体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完美、健全人格的美妙乐章,并必然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彰显出积极意义。

人格养成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原点是“成人加冠”的礼仪规定。它起始于原始社会,大兴于周王朝,距今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所谓“男子20冠礼,女子16笄(jī,古代束发的簪子)礼”,基本划定了人生的分界点,标志着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男女可以独立地处世行事了。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创造了成人冠礼的经典美谈。在孔子看来,成人应是那些“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 宪问》)的人格完美的人。孟子继承并拓展了孔子的成人理念,他认为,全面、彻底、纯粹地把握学习的人,才称得上为“成人”。中华文化的人格养成,是以人格“德操”为核心价值的品性、品格、品德的身心实践锻炼。《易经》六十四卦所凝练的“君子之德”,用“君子以……”的句式涉及“德论”的就多达五十三卦(《易经 大象传》)。按照笔者的归类,大致包括自强、内省、修己、节用、谦下、和谐等十六大项。这种文化人格追求,对中国教育影响极大。当年,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把塑造青年人格作为施教的重要目标之一,号召北大学子从体格、智能和品性三个方面塑造自己、复兴民族,他的教诲即使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中国修身文化从发生到发展再到自成体系,自始至终突出和强调的是实践之行,即孔孟提倡的“敏行”、“践行”,思想的主脉根源于《易经》“履”卦②的先验认识和《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理性总结,最终凝练为“经世致用”(顾炎武语)的特色文化,并在人格养成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朱熹亲手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把《大学》的“三钢八目”具体发挥为“一目二序三要”,其中“三要”就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身之要”居于首位,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二、修身文化的人格养成研究及其当代转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聚焦于修身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思考和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先后成立国学院,著名专家张立文、袁行霈、陈来等领衔学界,研究成果颇为丰赡,尤其是张立文先生,更强调国人(尤其是青年)“应在优秀的儒家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和合共处、担当重任、抵御风险、创新合作的精神内涵,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为支撑民族的脊梁”。[2]

在国外,被称为当代新儒家代表的华裔美国学者杜维明,最热衷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修身文化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人,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是这样设定的”。[3]他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直接关切如何使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接轨,比较多地阐发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儒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勾画了当代新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在东亚和西方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就国内外的文化视域而言,这个问题虽然越来越被学界重视,但是修身文化的人格养成研究及其当代转化,仍然存在巨大空间。应该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诚信危机等社会不良风气,确实影响着当前国人(尤其是青年)的道德观、是非观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势下,挖掘中国修身文化人格养成的价值和意义,理性判断商品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正是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社会担当。而中国修身文化的智慧结晶,对我们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其正向提升力不可低估。故此,如何使中国修身文化的本质内涵对接国人(尤其是青年)的人格养成并发生转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独具特色的中国修身文化,其原创性不仅在于对“人的本质”的把握,而且在于以此为基础将着眼点聚焦到“现实的人”的身心砺炼,它既是中国经典人生哲学的生命起点,又是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石,直接制约和规范着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以及由文化视野所统驭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思维取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物质需要的人,有社会需要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修身文化所蕴涵的“知耻近勇”、“正己尚义”、“重节养气”、“慎独尊行”、“贵和倡中”、“博学多思”等义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而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自觉性,直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促成人格养成的造就。

其次,独具特色的中国修身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炎黄子孙倾心守望和捍卫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伦理道德上的基础性因素。中国修身文化正与“八荣八耻”囊括的“社稷情结,民惟邦本,实事求是,勤劳不奢,贵在和合,诚信为美,遵纪守法,艰苦奋斗”[4]等文化特质,古今对应,相互参照,对在当代语境下强化文明行为,提升道德境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发生巨大的精神补偿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资源。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社会担当

中国修身文化人格养成的价值和意义,对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其着力点旨在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步深入提供理性判断和精神支撑。因为中国修身文化归根到底把人看做“是一个个的同心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层层地往外推展开来,影响他人”。[3]这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感觉,它的内核则是“天人合一”与心灵净化的人生大“和谐”。所以阅读经典、阐释经典、走进经典,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糟取精,综合创新,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修身文化,赋予它以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品格,在人格养成中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培育伦理道德、提升人生境界、引领价值理性的和谐社会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目标。比如尝试采用课题设计和研究思路相统一、经典解读和学术梳理相统一、理论探讨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使整个研究过程彰显出“有用、有益、有实效”的特色。

一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通过“中国修身文化经典导读”→梳理“中国修身文化的学路历程”→辨析“中国修身文化的得失”→提炼“中国修身文化的育人功能”→瞄准“中国修身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正向提升力”→抓住“中国修身文化在人格养成中的科学对接与当代转化”等层递推进,从“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入手,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和谐内蕴,为经典修身文化科学对接国人(尤其是青年)的人格养成并发生转化奠定坚实根基。

二是在实践操作方面,围绕“科学对接”和“当代转化”,积极倡导和实践:1.修身文化进校园,净化育人环境;2.修身文化到基层,深化育人环境。积极围绕“修身文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修身文化的现当代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宏大文化视野”、“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人格养成”等理论热点,结合学习型社会创建大力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在学校和全社会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提高人格养成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沿着上述两个层面的学理与现实路径,中国修身文化人格养成就一定会在“步步跟随,相互照应,逻辑连贯,便于实施”的思维构架中和“明确目标→专题专论→实践操作→社会受益”的具体践行中获得收效。

注 释:

①康怀远《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及其当代价值》,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沈阳)入选论文,《三峡高教研究》2008年4期。

②《易经·“履”卦》卦辞:“履虎尾,不 人,亨。”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2]康怀远.儒家文化与青年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J].孔子研究,2010(2).

[3]陈祖芬.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02-26.

[4]康怀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文精神[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张新玲)

Abstract:For modern chin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s to explore new way and mod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o provide spiritual support for further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ety. So, Chinese self cultivation value should be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judged through reading, interpreting classic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It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 and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uplifting socialist value and guiding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ly be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rkers including educators.

Key words:self cultivation culture;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KANG Huai-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G641

A

1009-8135(2010)06-0148-03

2010-08-20

康怀远(1946-),男,陕西岐山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2010年教授博士科研资助项目《中国修身文化的人格养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格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谁远谁近?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