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贾君鹏”现象的文化反思

2010-04-07 02:03蒋兆雷
理论导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化

叶 兵,蒋兆雷

(1.合肥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合肥 230009;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230036)

关于网络“贾君鹏”现象的文化反思

叶 兵1,蒋兆雷2

(1.合肥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合肥 230009;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230036)

网络“贾君鹏”在极短时间内爆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已超越事件本身,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网民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因此,认真厘清其产生源起,积极探索其走红因素,科学判断其发展趋势,对于正确认识、培育和引导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贾君鹏;原因;发展趋势;文化反思

2009年7月16日上午10点59分,有人在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内容、无内涵、无厘头到顶的“三无”帖子迅速蹿红,到7月19日14时30分,该帖的回复已经超过31万,而点击竟然达到惊人的986万多次。因此,深入研究“贾君鹏”走红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贾君鹏”事件的发展表现

(一)事件发展过程

网络“贾君鹏”莫名走红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发出后,首先跳出来的是署名为“贾君鹏”“本人”的跟帖,表态说“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随后其“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等众亲戚闻讯纷纷现身贴吧,开始“家庭式劝说”,或巧言哄骗或厉声呵斥地招呼他回家吃饭。

第二阶段,随着“贾君鹏”的大红大紫,网友们开发出了“恶搞”的国际版和经典版,即“恶搞式劝说”。回帖中除了将“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改成地方语言与各国语言外,还出现大量经过PS处理的图片。火车站、体育场等地方都出现了这句网络流行语,就连“奥巴马”、“布什夫妇”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贾君鹏”回家吃饭。

第三阶段,讨论主要围绕该空帖迅速蹿红的原因展开,网上网下人气冲天。这时不论是网民开始人肉搜索“贾君鹏”,揣测其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此举有什么目的,他背后还有什么人……,还是各类平面媒体纷纷关注此事,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给出的解释,都进一步扩大了“贾君鹏”走红事件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事件兴起表现

网络“贾君鹏”爆红后产生的系列衍生品成了目前网络最流行的“恶搞”形式。经过网友滚雪球般的戏仿和创造,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咀嚼中凸显出神奇的魅力。[1]

1.“贾君鹏”之传。文学功底深厚的网友还将此事件编成了《史记·贾君鹏列传》:“贾君鹏者,字饭否。鹏于豆蔻之年初识电脑……初,其母尚能觅其踪影,劝其用膳……,鹏已三日未曾归家,其母甚忧,惶恐难食,遂遣一亲友于鹏之常驻贴吧发帖,言简意赅,情深意浓,见者无不潸然泪下,万人同寻之。”

2.“贾君鹏”之句。“贾君鹏”帖子引发1000多万的点击率神话,众多的跟帖中最被网友推崇的是“我跟的不是帖,是寂寞”,不断被网友复制粘贴。目前,网络上“哥灌的不是水,是寂寞”;“我用的不是手机,是寂寞”;“姐装的不是酷,而是寂寞”……这样的句式模仿以滚雪球的势态越滚越大,像病毒一样泛滥开来,并占领了网络的主流话语权。

3.“贾君鹏”之恤。当人们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有商人及时看到了商机,开始大张旗鼓地在淘宝店里出售印有“贾君鹏”的个性T恤。并在设计缘起中写到:“这句话已成为2009年7月网络流行语,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们想与你一起呼喊: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该T恤被命名为:全球首款《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主题T恤,售价49元。

4.“贾君鹏”之歌。有网友以“巴黎圣母院的节选——大教堂时代”为背景音乐创作的《贾君鹏之歌》成了“贾君鹏”帖子之后中文网络跟帖最多的帖子。“贾君鹏之歌”引起网友的争相传播,不少网友在听完“贾君鹏之歌”之后,纷纷发表留言称歌词写得很好,而且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感觉。此外,《我不是贾君鹏》因极富创意,也受到网友的追捧。

二、网络“贾君鹏”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条空帖的发布,让无数人关注。对于事实的真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不管其是一个偶然,或是一个策划,然而就其目前所引发的种种效应,所折射出的丰富内容,肯定也已经与“策划”本身无关,已经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深入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内在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一)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虚无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已然成为2009年网络新流行语。然而,在这场网络大狂欢的背后,难掩亿万网民内心深处的空虚。许多网友集体无意识地重复着“我们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尽管他们每个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寂寞,我们不得而知。假若现实中真有一个需要帮助的“贾君鹏”,虽然也不会缺乏关注的眼球,但绝不会如此这般来得快捷和猛烈。网络的存在为网民们情绪的发泄提供了一个廉价的平台,只要有某种“契机”,就会有哄客们“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了迷幻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哄客们旋即带动起一个更庞大的跟风群体——围绕着“有意思”的由头,聚集在哄客们的周围,人云亦云,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2]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一起来捧这样一个毫无内容的网络空帖?这一现象表现形式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的后现代自由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现实性和幽默感,与后现代文化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3]“贾君鹏”之所以能成为当下的“流行热潮”,是因为人们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需要一种调味剂来求得自我的平衡。而“贾君鹏”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的抓手。

(二)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驱动

在信息过度泛滥的今天,如何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大肆炒作无疑是企业盈利的有效选择:对于传媒而言,广告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的最重要参考系数,反映在媒介经营中就是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听(视)率以及网络的点击率。媒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选择那些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加以传播。“贾君鹏”事件以其特有的搞笑、诙谐在网上网下有着广大的受众基础,对此现象的激烈讨论都为媒体后续点击率提供了很好的话题议程,备受媒体青睐;对于商人来说,能够恰当利用热点事件适度炒作,有助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贾君鹏”事件发生后,精明的商人迅速看到其中孕育的巨大商机,除了及时推出“贾君鹏温情”T恤外,随后网上的“贾君鹏手机广告”、《我叫贾君鹏》长篇连载原创小说等均立即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追捧。近几日,多家策划公司抢“贾君鹏”事件背后策划幕后推手的新闻,再次将日趋平淡的“贾君鹏”事件推向了另一波点击新高。

我们不难看出,“贾君鹏”现象看似娱乐、幽默,但在商业资本主宰的语境中,实则很快变成一种营销手段和生产方式,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当然,精明的商人在及时将“贾君鹏”的流行效应转变成商品(广告)赚取商业利益的同时,又切实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贾君鹏”热潮中来,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技术进步下的文化贫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互联网购物、社交、娱乐和工作,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满足了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虽然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越来越多,可是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许多人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所剩下的不多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也大都消耗在了电脑前,回到家就打开电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成了一种习惯。

回头看活跃在网络世界里的这一庞大人群:他们大都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背负着被历史原因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期望,又在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中泯灭了个性,步入社会又被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逼得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于是,电脑网络很适时地进入他们的生活,并让他们如痴如醉沉溺其中。对网络世界的心理依赖已经排挤了他们发展多种兴趣爱好的空间,让我们难以过得充实快乐有意义,只能想方设法掩盖内心的寂寞。[4]

(四)传统文化里的亲情召唤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夜之间流行,并非毫无道理。岁月不只催人老,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渐渐忘记了妈妈正等我们回家吃饭,让我们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看似诙谐好笑的一句话,却是一句儿时在街边玩耍时,常会听到的熟悉的呼唤,夹带起我们心中一串幸福也苦涩的回忆,能在彼此最熟悉的地方,感受到相互间的气息。这样一个富有温情的字句,一个所指清晰但又模糊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无法表达的表达形式,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和解读,喊出了网友需要倾诉的心情,唤醒了疏远淡漠的亲情,引爆了网民寻找归宿的集体寂寞。

三、网络“贾君鹏”事件的发展趋势

针对网络“贾君鹏”现象的未来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网络“贾君鹏”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典范,有其自身滋长的土壤和发展轨迹。

(一)网络“贾君鹏”或将受到主流文化的干预制约

有网民通过PS技术把“贾君鹏”当作政治动员口号,贴在游行队伍的横幅上、烈士塑像的底座上、标志性政治建筑的铭牌上,或者让它从政治人物、新闻发言人的口中说出来,进行各种无厘头似的恶搞。因此,这种以“自由”为标榜,拿“崇高”来开涮的调侃的现象,可能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伤害,进而招致强烈的社会反弹,必然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和遏制。2006年,恶搞“红色经典”现象引发的文化主管部门的整肃和主流媒体的谴责行为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外,作为一种流行的亚文化,“贾君鹏”将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必将回归主流文化。

(二)网络“贾君鹏”必将受到商业资本的经济收买

那些没有遭受主流文化遏制的面临的是另一种危机,也就是消费主义经济对其的收编。事实上,无论是“贾君鹏”T恤、广告或是小说等都体现了商业资本的影子。也就是说,“贾君鹏”系列衍生品看似娱乐、幽默,实则很快被商业资本变成一种营销手段。正如传媒学者迈克·格劳迪所说:“如果能够让受众或者是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品牌的认知度也会随之提高。”[5]这深刻揭示出“贾君鹏”事件在商业社会中的宿命:“贾君鹏”所折射出来的意义和文化,被市场加以收编和利用,将其文化符号转化为丰厚的商品利润。

(三)网络“贾君鹏”终将变成亚文化发展的过去时

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网络“贾君鹏”现象也不例外。其实网络“贾君鹏”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也许会发展壮大,也许会进入另一种形式,也许会昙花一现。追求新鲜刺激,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趋势。每个时期,人们都会追捧自己认同的“经典”,这种“经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必然又会被抛弃,随之又会出现新的“经典”。所以,“贾君鹏”终将被别的“张君鹏”或“李君鹏”所代替。

四、网络“贾君鹏”事件的启示意义

网络时代,一个网民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可能会激起网络空间的巨大回应。“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12个字,本身并不具备多少真正的文化冲击力或新闻内涵,把这样的一句话炒到火爆,其所折射出的是网民心态的迷失。因此,“贾君鹏”事件,不是一个小事件,而是网络文化生态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跟贴文化”,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网络力量,我们要作察它背后的网络民意,更要尊重它作为一种新文化现象的文化价值。

网络打破了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在此前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匡正扶偏,对我国民主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可以说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也是泥沙俱下,乱象纷生,一些市场利益主体纷纷利用“贾君鹏”效应做广告、卖商品,将公共化的网络力量异化为私人小众的谋利工具,应该值得警惕。

“贾君鹏”现象的流行,反映出时下一些网民——特别是那些“网游青年”,精力过剩、时间充裕却又精神贫乏、无所事事,乃从无趣中寻有趣,于无聊中度时光。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怎样让自己的人生不孤独寂寞?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或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将继续寂寞并承受寂寞的苦果。[6]

[1]张楠.网友争唱贾君鹏之歌“寂寞”句式风靡网络[N].扬子晚报,2009-07-23.

[2]陈一舟.贾君鹏引发网络版人民战争[N].长江日报,2009-07-20.

[3]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李志题.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背后的孤寂[EB/OL].http//blog.sou fun.com/24564102/4766029/article detail.htm.

[5]陈旧.娱乐至死 恶搞成疯[N].新周刊,2006,(17).

[6]郭之纯.贾君鹏追踪:自称策动者拿不出证据打消怀疑[N].中国青年报,2009-08-04.

G122

A

1002-7408(2010)01-0093-03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05-06D67)阶段性成果;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520)阶段性成果。

叶兵(1979-),男,安徽长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蒋兆雷(197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 巍]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