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010-04-07 1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复杂性跨文化

肖 乐

(湘南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郴州 423000)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肖 乐

(湘南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郴州 423000)

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不仅仅由于语言的不同所致,更重要的是因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相异性而致。旅游英语翻译过程是一个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影响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主要有四个因素:语言因素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文化差异、原语文本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目的语语境因素、空缺现象。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要注意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才能将原文的内容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旅游英语;翻译;复杂性;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境;空缺现象

当前旅游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旅游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在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这就是翻译。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服务的旅游英语翻译,更是体现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这一特点。“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生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P59本文试图分析影响旅游英语翻译的四个因素,借以说明旅游英语翻译是一个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并供从事旅游英语翻译者参考。

一 复杂性之一: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2]P59它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用英语进行旅游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还要注意英语的语用问题,这就导致了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因为,语言翻译这一交际活动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体现在语用层面上。“在中国,从事国际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或多或少都接受过英语语言培训,但是这种语言培训往往仅局限于语音的模仿、句型的操练及语法、词汇的介绍上,对英语语言文化、语言习惯以及会话活动类型却少有提及,因此,语用失误屡有发生。”[3]P23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还要了解其复杂性,熟悉英语本族语的语用方式和习惯,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当时共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来表达用意,提高译者的语用语言能力。有这么一个例子:

So you didn’t know that before hand,did you?

那么,你事先并不知情,对吧?

Yes.

是的。(我知道此事。)

You didn’t mean that you knew it in advance,did you?

你不是说你事先知道此事,是吗?

Yes,Miss.

是的,小姐。(我是这个意思。)[4]P26

中国人回答英语反义疑问句时,无论这一反义疑问句以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来表示,回答“是的”就是对整个疑问句的肯定,而英语中的“Yes”却不具有汉语中的“是的”作用,因为它只对动词的本意部分加以肯定。因此,译者必须注意了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语用语言能力,才能准确地进行旅游英语翻译,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语用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语用含义。语用“指的是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它不是揭示人们说了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5]P26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语用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主要表现在人文景点的实际人文内涵上。旅游英语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翻译的解码和编码过程中,应注意其复杂性,正确理解并转译其语用含义。例如翻译“愚公移山”,有人将“愚公”译为“Yugong—the foolish old man”,“foolish”在英语中是贬义词,而在汉语中“愚公”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值得学习的榜样精神,这在语用含义上就会产生歧义。因此,这里不如改用“silly”,以避免用“foolish”这样的恶意用语。所以,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应避免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和误解,从而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 复杂性之二:文化差异

王佐良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6]P26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相同。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语旅游文本更多地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辞藻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含蓄,大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来表达。而英语旅游文体却是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了,表达方式则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注重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力求信息准确、丰富、实用,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不多。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让母语为英语的游客读懂、看懂,并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意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注意源语和目的语的文本承载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字,则会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发生冲突。为此,何兆熊在《语用学概要》中指出:“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除了所用的语言相同外,还必须具有一些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7]P26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维模式也要特别注意。由于东西方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其思维模式也明显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往往被比作“桥式”,他们组织思想的方式是为了直接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犹如一座桥。而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被比作“垫脚石”,他们一般不直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犹如在水中投下一块块的“垫脚石”,读者(听话人)只有借助于“垫脚石”才能领悟出作者(说话人)的意思。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必须注意东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差异,以便所译文本易于被国外游客所接受。例如:“杭州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倚丽”一句,其中“千峰”、“凝翠”、“洞壑”、“幽深”等词描绘了一幅秀美的画面与意境,如果直译为“thousands of the mountain peaks condense the emerald green color”,“the caves and ravines are very deep and quiet”,明显不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难于为懂英语的游客所接受。相反,如译成“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则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简洁明了,很好地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和审美习惯的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朝代名称,而国外游客大多对此不熟悉,而且他们对历史人物和朝代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差异,采用符合于国外游客认知的翻译方法。对国外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正是旅游翻译的精髓所在。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种补充公元年份的翻译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在翻译历史名人时,也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补充这个人的身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例如苏州寒山寺,其寺名是借用唐朝时一位曾在此居住、名叫“寒山”的和尚的名字而命名的,又因《枫桥夜泊》诗而名扬天下。如果我们按字面意义译为“the Bleak Mountain Temple”,就会因为没有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意义而造成翻译不当,国外游客很难理解它的真正涵义。再如,一旅游资料介绍秦始皇陵时,说它是“Emperor Qin Shihuang’s Tomb”,这里没有将普通百姓死后所葬之地即坟(tomb)与皇亲国戚葬身之地即陵(mausoleum)区分开来,很容易让国外游客产生误解,以为秦始皇陵就是一般的坟。相反,如果注意翻译的文化差异,译成“Emperor Qin Shihuang’s Mausoleum”,则有利于国外游客的准确理解。

三 复杂性之三:语境的确定

“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y)提出来的,王建平对之进行了定义:“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8]P24语境,它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 Co-text),也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时间、地点、发生的事、参与者的关系、交际的渠道、参与者的心理情感等,即“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还可以指语言运用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价值观念、情感及社会心理等,即“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9]P182前者又可称为“言内语境”或“语言环境”,后者也可称为“言外语境”或“非语言环境”。纽马克认为:“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10]P113旅游英语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境,注意其复杂性。例: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Thomas Jefferson,College English,Book 2).

在翻译此句时,译者如果一看到newspapers,就直接译为报纸,那么国外游客就会感到纳闷:为什么政府和报纸对立起来了呢?文中,杰克逊将报纸和政府相提并论,实际上所指的是“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因此译者在此处应突出newspapers的引申意义,将这句话译为:“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newspapers有多种意义,如报纸、自由等,在这句话中很难确定其确切含义,这就需要从整个段落或其相邻段落、章节甚至整篇文章去获取其含义,选定符合原意的汉语对等词语。也就是说,在词意的理解和确立过程中,语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词的意义是和其他意义组合在一起而存在的,它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确立,否则会给正确的选词带来一定的难度,引起歧义的产生。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字面意义只是词汇意义的基础,翻译时不能只停留在一点上孤立地去理解。

英汉民族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渊源、社会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别,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他们有各自风格迥异的表达方式。因此,原文和译文也分别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境之中。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境因素,力求成功地再现原文的语境,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读者效应。例如:潘鹤教授设计的贺龙元帅铜像,屹立在天子山贺龙公园,高6.5米,重约100吨。《张家界旅游画册》中的译文是:“The Grand Bronze Statue of Marshal He Long(1896-1969),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orn in Sangzhi somewhat 60 kilometers from the tourist site,led many battl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nti-Japanese War.”原文突出的是设计者的名气和雕像的雄伟气势,而译文则着重介绍了贺龙元帅的生平。译者考虑了译文的情景语境,将自身置于译文读者的地位,与译文读者进行了换位思考。因为,对游客来说,雕像的雄伟气势自己可亲自体会,他们想要知道的是雕像是谁、为什么要树他的铜像等,而译者很好地抓住了游客的这一心理,增加了游客想要知道的文化背景。“翻译的表达过程,不仅仅是译语语码的选择和确定过程,同时还是合适的译文语境的构建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服务。”[11]P61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我们可通过增删情景语境,唤起读者共鸣,从而有效实现交际功能。

四 复杂性之四:空缺现象

随着各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空缺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程的必然产物。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有些在双方文化里的空缺现象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逐渐被认知和接受。例如爱滋、冲浪、美眉、黑客、病毒等等。因此,无论是认知语言类空缺还是文化类空缺,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更加体现了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空缺现象包括认知语言类空缺现象和文化类空缺现象。认知语言类空缺现象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绝对空缺指“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存在”的现象。如汉语中的成语“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生活用语吃闲饭、冤大头等,政治用语“三个代表”、“五讲四美”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相对空缺也可以理解为部分空缺。部分空缺是指两个对比项只有部分相同,其余部分出现空缺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对比的概念意义存在交叉关系和蕴含关系上。笔者认为,以上情况仅属于词汇层面的空缺。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更重要的是认知词汇文化内涵的部分空缺现象。例如家庭、个人主义、老专家等词与英语的Family,Individualism,Old Specialist的文化内涵是不能划等号的。

文化类空缺包括:(1)性格空缺: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形态变迁走过了不同的历程,文化发展的时空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形成既定的各具风格的民族性格。如人们对不同民族的看法有:“实用的美国人”、“守时的德国人”、“浪漫的法国人”、“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等。(2)思维模式空缺:指一个民族特有,而另一个民族缺乏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人们普遍认为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而东方人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这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觉方法,与内向性密切相关。直觉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宗教等的影响尤为深远。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情感空缺:西方人为人处世偏向于情感流露。见面时的习俗礼仪一般是握手、拍肩、拥抱、亲吻等,性格特征表现为外向型。这种外向型性格源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与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规律密不可分。(4)空间观念空缺: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于拥挤的态度等等。人们早就发现,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多,有的民族的人身体接触少,从而将文化划分为“接触性文化”与“低接触文化”。德国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从人堆里挤过去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即使在电梯里不得不与周围的人身体接触时,他们通常会将肩膀和两臂尽可能收紧,显出十分紧张的样子,偶尔碰别人一下,立刻说对不起。两个青年男子或女子手拉手在街上走路,往往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

空缺理论的应用性很强,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预防、消除、尊重和理解异文化中存在的不对应或不存在的空缺现象,从而在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合作交流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陆建平,简庆闽.旅游英语中语用失误例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5]叶苗.旅游资料的语用翻译[J].上海翻译,2005,(2):26.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7]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8]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4.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82.

[10]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an Press,1982:113.

[11]彭利元.语境与翻译关系新探[J].外语教学,2003,(2):61.

(责任编校:燕廉奚)

H315.9

A

1673-2219(2010)11-0156-03

2010-09-0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之研究”(项目编号09C927)成果之一。

肖乐(1970-),女,湖南安仁人,湘南学院大英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复杂性跨文化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