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传媒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0-04-07 18:15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传媒业专业教育

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着眼传媒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传媒教育出现了规模失控、教育理念错位,忽视实践教学,经费缺乏、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学生能力不强,落后于且不适应于迅猛发展的传媒业等诸多问题。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媒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传媒市场的需要,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加强教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地教学模式,为媒介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传媒;教育;改革;应用型

到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448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737个,其中新闻学类专业点22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158个,广告学专业点26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点64个,传播学专业点22个,媒体创意专业点2个,在校生估计超过10万人。[1]现在又过了四年,专业和人数肯定又增加了不少。

而且,目前传媒教育理念出现错位,主要表现在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定位方面,往往重视理论,而忽略了传媒业务方面的训练。从而导致出现,忽视实践教学,经费缺乏、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学生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从传媒教育就业市场来看,由于规模大,就业市场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和趋势是,媒介对传媒类专业学生需求数在其需求总数中不断下降。据统计,以上海为例,上海是全国名列前三甲的媒体发达城市。在 1990年代,全市媒体每年招收的应届毕业生都在150名-200名,但2007、2008年两年内,广播电视系统没有公开招聘一名毕业生,10来份有知名度的报纸,两年总共才招收80名左右毕业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生共207名,去传媒业就业的只占15%,最多的去了企业50%,2008年也基本相同。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应届毕业生,去传媒业就业的也只有40%,一方面,是大量的专业人才因为供大于求而无法对口就业,另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媒介就业机会向其他专业开放。[2]

如今,随着媒介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全面推进,传媒业发展的总趋势应该是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方向,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同时这种发展应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并存”,不可偏废。针对这一发展总趋势,杜俊飞先生就传媒教育发展方向做了一个专家问卷调查,认为传媒教育发展应该有的走向包括:“应加大新闻实务训练内容的比重”、“应以‘大传播’为教学改革方向”、“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教育是传媒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接轨是教学改革的方向”等。[3]陈力丹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媒体和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人才和部分科研人才,这是办学的核心,教学与科研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4]可见媒介的需要就是传媒教育的发展方向,传媒教育的发展应紧跟传媒业的发展。有感于此,笔者认为传媒教育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 改变理念,借鉴引进,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传媒相关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划分为业务型、理论研究型和专业技术型等三大类。业务型要为媒介培养具有新闻采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及精通大众传播媒介经营策略、媒介组织领导等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理论研究型教育致力于培养掌握信息传播活动发生的过程、机理、功能、效果等基本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则集中于强化学生对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对新型传播技术的开发能力。

所以我们应引入“现代传播媒介”和“大传媒”“大传播”等理念,将传媒类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应于包括报刊、无线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传媒公司、广告公司、通讯公司、网络媒体、策划创意公司等等媒介业。引入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导入“2+2”课程设置模式,设置2-3个专业选修方向,即头两年“重基础、宽口径”,后两年“重专业、强实践”。具体而言,第一学年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第二学年以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基础实践学习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实践学习为主;第四学年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为主。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多品种、小批量、有特色的传媒从业人才。学生在前两年从同一个平台走下来,后两年根据专业选修的方向形成各自的特色。比如,一个班的学生,其中可以有专攻经济新闻方向的,有专攻体育新闻方向的,有专攻科技新闻方向的,有专攻法制新闻方向的,有专攻新闻摄影方向的,有专攻社会伦理新闻方向的,等等。同时鼓励外专业学生攻读新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学生攻读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

二 紧跟传媒时代,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应根据传媒业最新的发展,为每届新入学的学生修订一次教学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年级教学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点不断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教学方案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做到如下几个原则: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知识的基础扎实与专业方向特色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特别是在市场取向和媒介发展变化上要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

在有些做法上,可以在最后一年根据学生方向选择或特长爱好,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课程体系,以保证他们能掌握新闻基本业务技能,并且能够掌握专业方向的核心。例如,美国的课程设置紧密配合媒体的实际需要,而且根据形势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美国新闻学院的课程设计非常灵活。2008年是美国的选举年,学院就会相应开设“总统大选”、“2008年美国大选与他国选举”的课程。2008年朝鲜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那么学院就会开设主讲朝鲜问题的“亚洲报道”课程等等,而不像我国那样,课程一旦定下来之后,就很少作改动。像这样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及时地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地参与讨论热门报道,学生们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的课程设计既符合市场需求也不至于不呆板,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甲型流感”这样的大事件等均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16课时,或32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稳定又灵活,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新闻敏感度的。

三 强化实践教学,设计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链

从有关渠道得知,广州大学新闻学院实践教学的做法是: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写作能力,通过课程与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二年级开放校内实习平台,让学生进行专业配音、新闻片采编播制,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液晶视频、网络校园电视台、网络广播站等空间,为学生校内实习使用;大学三年级到媒体实习一个月(主要是第六学期期末,后来又改为第七学期实习);大学四年级基本就是签约就业。

还如暨南大学就有富有特色的“训练营”实践教学。“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是从2007年开始主办。此训练营是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每年一期,在暑假期间举办。

训练营的举办目的是促进在校新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策划采编能力的提高,为高校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作出新的探索。

通过举办训练营活动,媒体与学界还可以互惠互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暨大的这次合作,就是希望媒体与新闻学界的合作能够趋于常规化、制度化、系统化。南方报业集团还对参加训练营的准记者们建立档案,进行全面跟踪,作为将来录用新员工的一项重要依据。开办训练营的作用有利于把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关口前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还可以借助暨大的教育资源更加理性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暨南大学则可以藉此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补上中国高校教学中最缺的一课。

这些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只是不够系统,难以推广,而且不同学校千差万别,媒体环境也不一样。我们想,是否可以设计一种由内而外的梯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种能力过关制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实验室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小实习(训练营形式)、专业大实习、专业自我实践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实践都要制订相应的实施和考核方案,要抓落实,以形成动态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使学生毕业后达到“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可以尝试性将专业的素质与能力概括为“人文素养、写作基础、策划创意、采编制作、社会适应、研究初步”等六个方面,每一方面规定出具体的能力要求,并设计为相应的等级,其中三级以上为高级,一级为初级,毕业至少要过初级关,达到中级以上视情况加1学分。

改革毕业论文制度,可以尝试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这样可以较好的将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 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媒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说传统的填鸭式、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传媒教育。我们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许多大学都已在积极探索尝试,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种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一些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沦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某个理沦,某种技能的了解、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传媒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大篷车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始于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他认为传统课堂是广播式课堂。而改革后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他把学生带到社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的章节边采访、边写作,边学习。他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于:把传统的师生关系变成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关系。传统的课堂以老师为中心,是广播式的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而改革后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采访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随地可以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或者向老师请教。可以说,是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即所谓Teaching on solid ground(老师脚踏实地教),Learning on solid ground(学生脚踏实地学)。这其实也是一种准实战教学法。有的老师也曾经通过“走进新农村”“走进大瑶山”等实地采访形式尝试了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只是这种教学法,资金花费较大,一般地方性高校较难承受。

(三)时事联系法

为了培养学生关注新闻、思考新闻的职业心态和能力,在新闻学的教学中,应该设计“回顾重大时事新闻”环节,上课伊始的10分钟到15分钟,追踪和评析本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重大新闻,将新闻最前沿的内容注入课堂。启发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分析新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宏观意识、宽广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四)模拟教学法

《新闻编辑学》的教学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同时,进行了模拟编辑部情境的实习,通过组织自编报纸大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稿,选稿、编辑等,亲身体验办报的全过程。让学生完成一份报纸的设计、编排和制作,并在课程结束时将其作品进行公开展览,请新闻系全体教师和学校学生无记名投票评选。模拟教学不断地进行,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得以诞生,课程讲完了,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新闻编辑的业务技能。

(五)开放式办学,建设学院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固有的教师往往是学院型的,实务能力并不强,主要偏重于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开放办学,改变观念,对于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抛弃职称高低观念为我所用。这需要学校决策者下决心舍得投入才能改变目前新闻专业教师以学院型为主的现状。在保障投入的前提下,具体做法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联姻办学”三种基本形式。

鉴于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而国内现有高校新闻院系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还十分稀缺,因此有必要改革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师的聘用制度,引进、聘用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编采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大学任教。较好的办法是直接引进新闻单位有工作经验的资深编辑、记者,也可聘用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城市,高校和新闻单位可签订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协议,同时有条件时,也可实行岗位交流制度,让符合条件的记者、编辑来大学任教,让教师到新闻单位做一个时期的实际新闻工作,让学生定期到新闻单位实习,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现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现有教师的新闻业务培训力度,让他们走出去学业务,然后再回来成为双师型教师。

(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走学研产一体化之路

传媒业类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重装备,高消耗”是其特点。因此重视传媒业教育的改革,首先要给予新闻传播学科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要让学生能看到电视,能听见广播,能上互联网,能看到国内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报纸和国外一此重要的报纸。传媒专业自身也要想方设法实现开源节流,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各传媒专业可以依托已有的试验设备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如有的专业设置礼仪文化工作室、广告创意与制作、网络传播、影视编辑制作等工作室。以市场为运作方式,与媒体联合,采用项目带动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又如联合办媒体的形式,也是一种较好的项目带动法,以联办媒体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传播活动,师生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就会有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并彻底解决学习同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国外许多新闻教育单位有自己的媒体,就不存在教学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在创办新闻教育伊始,就创办了份《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现在,《密苏里人报》是哥伦比亚市两份主流商业报纸之一,随着广播电视诞生,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又创办了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众多新闻教育单位是不可能有自己的面向社会的媒体的,但与此同时,又有些新闻媒体缺乏有生力量,极希望得到新闻教育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加强两个阵营的交流,互相挂职,参与对方的媒体实践和教学活动还是可行的,这必将有助于消除隔阂,达到互惠互利。

这样一来,传媒类实验室便可以既是教学实验室,又是校内实践基地,既可适应当下新闻专业的教学实验需要,媒体实习从业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各类媒体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能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较为全面的新闻业务多元传媒教学培训中心和制作中心,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

(七)对考试与技能测试进行改革,使学生学到实处,感到有用

传媒业教育应制定《传媒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与考试考核模式试行方案》,进而建立现代化的科学规范的学生能力评价和考试考核体系。如可以对入学新生进行专业素养测评,明确学生的智能结构状况;继而对考试的范围、题型、评价方法进行改进。有些课程可以照旧采用常规的“期末+日常”的笔试,有的课程则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尝试性采用面试的考核方式。毕业论文可以试行用毕业设计来代替。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教学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当然,以上侧重谈到的是针对传媒市场现状如何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方面。在施行的同时也要提防纯粹以实践教学、实务教学为主导,而忽略理论修养与认知的倾向。否则对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效果而言,会出现和存在人才低端化的走向。毕竟传媒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新阶层和文化传播阶层,并保证未来一代传媒人应有的文化精英地位,如果我们在实践教学和实务教学中不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和理论的熏陶与指引,那么我们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传媒业者,也有可能大多是低端意义上的“媒介工人”。

[1]全国高校传媒相关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A].中国广播电视年鉴[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6.

[2]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R].2008.

[3]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J].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

[4]转引自熊忠辉,王晓梅.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问题与趋势[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 4782971.html.2006-09-05.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10

A

1673-2219(2010)11-0210-04

2010-09-01

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数字时代与大传媒视域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研究”资助。

潘雁飞(1966-),男,湖南江华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媒业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