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利胆丸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136例

2010-04-08 12:49李淑琴吴佐玉殷建亭李冬梅
河北中医 2010年4期
关键词:胆石症利胆香草

李淑琴 吴佐玉 殷建亭 李冬梅

(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内科,河北 迁安 064400)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病或反复发作而就医,病程迁延,难以根治。1996-06─2009-06,我们采用自制香草利胆丸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136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6例均为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男 49例,女 87例;平均年龄 41.5岁;18~ 40岁 55例,41~ 65岁 81例;病程 6个月 ~ 15年,平均 2.5年;胆囊结石 93例,胆总管结石 25例,肝胆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 12例;结石直径肝内胆管结石 <0.5 cm,其余 <1.2 cm;治疗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37例;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 35例,r-谷氨酰转肽酶 >40 U/L 39例,血清总胆红素 >17μmol/L 41例。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⑤B超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或伴有胆囊结石;⑥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可见胆囊结石。凡具备⑤、⑥项中之一,加① ~④项中之 2项者可诊断[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证属肝胆气郁型。主证:右胁胀痛常累及右肩背部,或心下痞满,脉弦;次证:疼痛,闷胀,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口苦恶心,纳食减少,嗳气频作,大便不调[2,3]。

1.2.3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囊炎和胆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年龄在 18岁以下或 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1]。

1.3 治疗方法 予自制香草利胆丸。药物组成:柴胡27 g,金钱草 45 g,郁金 45 g,黄芩 36 g,木香 36 g,蒲公英90 g,白芍药 36 g,赤芍药 36 g,枳壳 27 g,海金沙 54 g,山楂 45g,白术36g。由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按照中成药质量标准制备工艺程序的具体要求制作,每丸约相当于生药含量 9 g,批号:冀药制字 Z20050998。每次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15 d为 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嘱患者建立信心,遵守合理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进食,避免辛辣、生冷刺激性食品。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及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示胆囊或胆管壁的壁厚、毛躁、透声 3项恢复正常,结石全部排出;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常规及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示胆囊或胆管壁的壁厚、毛躁、透声中 2项以上改善,结石大部分排出或结石数目减少大于原来的 1/3;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血常规正常,肝功能好转,影像学检查示胆囊或胆管壁的壁厚、毛躁、透声中 1项以上改善,结石数目减少小于原来的1/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1,2]。

2 结 果

本组 136例,痊愈 61例 (44.9%),显效 37例(27.2%),有效 29例(21.3%),无效 9例(6.6%),总有效率 93.4%。

3 讨 论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胆胀、胁痛、腹痛范畴,其病位在胆府,以腹胀,右上腹及胁内绵痛不止或时作时止,多牵及右肩胛酸楚,也有波及腰酸者,胃中灼热,嗳气,口苦,恶心,矢气,大便时溏时干为症状,正如《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郁怒过度等原因,伤于胆,胆汁受阻,胆失通降之职,从而导致胆用不及,胆液郁滞,胆体受损,不能驱邪外出,邪气久留少阳,横伏募原待机而作则成为慢性之疾,邪气留内,瘀血内阻则胆体肿胀,胆汁为邪所聚,日久不散,则发为胆沙石之疾。胆为六腑之一,以疏通为顺,然肝胆相表里,因此胆病往往肝即相随,而且时有脾胃受抑之候,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治胆多以疏肝为达,理脾为和。自制香草利胆丸中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疏畅枢机;白术健脾燥湿;木香、枳壳利气解郁,行气止痛;山楂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与木香相合,更增芳香健胃、消胀止痛之功;赤芍药、白芍药祛瘀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解痉止痛,蒲公英清热利湿,黄芩清热燥湿,配柴胡更增利胆之功;金钱草、海金沙清热利湿,利胆消肿排石。全方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利湿、化瘀散结、行气止痛和消肿排石之功,使肝胆疏,枢机利,湿热清,结石除,恢复“中精之府”的正常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黄芩有保肝降酶利胆、促进胆汁排出之功[4];木香有利胆作用[4],与枳壳共有对抗乙酰胆碱、兴奋肠平滑肌作用,能降低十二指肠张力和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能力[4];白芍药保肝降酶,解痉抗炎,镇静镇痛[4];金钱草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能使已形成的胆管泥沙状结石排出[4]。诸药配合,能减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使胆汁流量增加,较顺畅的排入十二指肠,达到利胆排石之目的。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程长,多为复作之患,不宜速效,朝暮更方,无益于病情,必须守法守方,持之以恒,方能收效。香草利胆丸,丸药缓图,便于服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 陆星华,钱家鸣.肝胆疾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2-285.

[3] 陈园桃.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1-42.

[4] 宋光熠.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43,123,119,227.

猜你喜欢
胆石症利胆香草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蘑菇头和小香草
胆石症预防有对策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利胆退黄夸茵陈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舒肝利胆中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声像图的影响
清肝利胆汤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