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设计初探

2010-04-10 18:13唐淑娟
河北科技图苑 2010年3期
关键词:建筑功能书库图书馆

唐淑娟

石家庄铁道学院图书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43〕

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设备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读者信息需求与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分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组织结构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封闭型空间管理模式已经被开放型的建筑空间所取代,是当今图书馆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图书馆建筑也应根据其发展趋势予以调整设计理念。

一、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发展的特点

(一)阅览方式的变革

今天,图书馆为读者收藏与提供的信息不再仅仅是传统纸质的书籍和文献,而是通过符号、声音、动画和实物等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的更为全面的信息。因此,一些新的阅读行为对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服务手段的变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已相当普遍。其服务的对象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开放的时间也是全天候的。总体来说,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就是“网络信息中心”,读者服务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一项根本特征。对于图书馆界来说,服务手段的改变也必然会带来图书馆建筑的变革。

(三)借阅格局的变化

1.检索大厅的变化。计算机管理后,读者借、还、检索图书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的,传统的卡片目录检索大厅已被信息检索中心所取代,原来的图书卡片目录已成历史遗物。而与图书目录所占据的空间相比,计算机所需的空间要小得多。然而,从功能上说图书馆检索大厅不仅是书刊信息的检索终端,更主要的作用是人流的组织与缓冲的主要场所。随着门禁系统的运用,检索服务大厅已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和读者的主要交流场所,一系列服务功能都可以在大厅中实现。

2.借阅模式的变化。图书馆以藏为主转变为以阅为主,从而导致了馆舍建筑设计藏与阅结合在一个空间的布局方式。所谓开放即是强凋了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功能,也打破了阅者与图书的传统分隔,实现人书直接见面,形成“藏”中有“阅”,“阅”在“藏”中的新格局。

二、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分类

(一)学习空间

网络化与数字化使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比以往更为复杂。图书馆除了需要为读者提供足够的学习场所外,还要提供与现代化、数字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读者的学习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电子计算机与网络,学习空间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明亮的灯光、舒适的桌椅与优雅的环境,还有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图书馆除了要有独立的空间,还要有符合声学要求的装饰及噪声控制的装置,以保持学习场所的安静,并配备足够的电源接口与互联网接口。

(二)收藏空间

现代化图书馆的收藏空间已远不止于书库,它应该包括一个图书馆的全部信息资源(如书刊、缩微胶片、数据光盘、磁带、电影胶片等介质)所占用的空间总和。随着信息源数字化的推进,书库实体收藏空间所受到的压力将逐步减小。但对于整个图书馆而言,这个压力依然没有减弱,因为它已经逐步转移到其他的功能空间中。

(三)流通空间

对于图书馆而言,流通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读者借还的主要窗口,可以小到一个工作台,甚至一个窗口,大可以是一排工作站和条码阅读器,可以设置在其他功能空间范围之内。现代化图书馆流通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自动化。目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使用使读者借还操作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读者的等待时间。

(四)交流空间

交流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知识与信息空间,已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的场所之一,应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人际交往的空间,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这一空间的设置,能给读者开展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如借阅同类书籍的读者会产生一些共鸣以及对待同一问题会进行一些探讨或争论,这种场所能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空间一定要相对独立,一定要与静谧的学习阅览空间相隔离开,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对噪声的控制。

(五)虚拟空间

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虚拟空间的存在。所谓虚拟空间,指的是非时空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是数字存储设备的物理空间,主要以图书馆的网页为表现形式。通过虚拟空间,我们可以查阅馆藏目录,了解图书馆的概貌、开馆闭馆时间、服务内容等,还可以进行资源下载以及数据库检索。

三、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设计要点

随着高校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构成及馆藏载体、读者需求与服务方式的变化,其建筑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应突出以下特点:

(一)空间布局设计

1.内部空间灵活通畅。所谓空间灵活,就是要求房间的大小可以调整,具有可变性,各类房间可以互换,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分隔。图书馆内部功能空间的灵活使用,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分配的一个基本特征。图书馆书库实行借阅合一的全开架管理模式后,这使书库内人员大增,书库的管理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通畅开放的空间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库内的交通组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都十分有利。所以,书库的空间形态宜简不宜繁,要宽敞通畅。

2.大开间服务一体化。大开间即阅览室在空间要求上为大开放空间,以满足管理人员一览无余、不留视线死角为主。原因是读者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对报纸、杂志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一览无余的空间形态是最有利的。服务一体化是指阅览室具有多种功能,融阅、藏、管、咨询于一体。将贴近教学、科研的相关资料按学科开架陈放在不同的阅览室内,方便师生使用。同时,在阅览室内还应设置咨询服务台,提供文献数据的检索服务、复印服务,使读者服务工作一体化、便捷化。

3.空间多样性。当前,图书馆已从管理阅览型向综合信息开放型发展,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设置不同的空间。如研究空间、学术交流空间、自习空间、虚拟空间等都是图书馆作为学术机构和科研基地的体现。在高校图书馆,设置一定规模的学术报告厅、会议厅、展览厅等特殊的交往空间是营造学术氛围所必需的。同时,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来说,除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外,“虚拟空间”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需。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对它的空间定位要慎重考虑,应根据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来确定其空间的大小。在物理空间定位上,应以它为物理中心进行空间的排列组合,以利于优化网络布线。又由于电子资源的阅读经常会带来噪声,这种阅读区的空间常常设计在出入口的位置与靠近窗边或是墙角的位置,以便于声音的消散。

(二)功能区间设计

1.分室设计。在图书馆建筑中,阅览室、书库等用房空间,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在功能方面都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要求,需把不同对象、不同工作内容的房间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使房间彼此联系方便、互不干扰,这就要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2.分区设计。对大厅功能区、阅览区(纸质文献阅览区、数字文献阅览区)、交流区、工作区等,应依据动静分离的原则设计分区。真正做到交流区与学习区分开,读者活动区与内部工作区分开。另外,从读者流动频率上,还要对图书馆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划分,读者人数较多的开放空间宜设置在较低楼层,方便大多数读者的进出,开架过刊库楼层应在开架书库楼层之上,因为它的读者人数相对于开架书库要少一些,而密集排架书库,由于荷载较大,宜设置在一楼或地下楼层。对图书馆大厅功能区的设置,应具备人流聚散、导向、书目查询等功能要求。对这个区域的空间分配要给予足够的使用量,并应与学习区采用硬隔断分隔开来。

(三)标示设计

图书馆的功能空间应该让读者能够易于理解和辨认。为此,应制作醒目易懂的标牌、简洁的路径导视牌,以及空间布局的平面效果图等,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了解图书馆的布局、概貌。这也是读者最直观了解图书馆布局的一种主要方式。

四、结 束 语

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设置,还要考虑到各种功能空间的分配与布局,合理制定适宜的空间面积,正确处理空间使用上的主从关系;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组成及空间布局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归纳总结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通过这些研究,得到启发并运用于实践,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作用,真正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有效的作用。

[1]张国银.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谈其建筑设计[J].焦作大学学报,2005,(3):111~112.

[2]刘骜.论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时代变革[J].发展,2007,(6):119~120.

[3]许仲雍,陈清.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规划设计之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2):117~118.

[4]宋家秀,王平.浅议图书馆建筑布局及环境心理学的关系[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4):27~29.

[5]李春.浅议海南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功能设置方案[J].河北科技图苑,2007,20(1):26~28,72.

[6]周萍.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气氛创造的因素[J].河北科技图苑,2007,20(3):10~12.

[7]金品珏.现代图书馆的功能空间[J].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0,(2):17~18,53.

[8]陈虹涛,武联.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构成及设计特点初探[J].山西建筑,2007,(23):17~18.

[9]许华明.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论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73~74.

[10]翁永动.“三统”的结构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空间:浅议我院图书馆的规划与设计[J].安徽建筑,2002,(4):20~21.

[11]孙洪利,于波,代许萍.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美育效应[J].房材与应用,2006,(3):62~63.

猜你喜欢
建筑功能书库图书馆
新型建筑功能材料专题引言
“人梯书库”丛书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图书馆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地震灾区过渡安置建筑功能分类与空间设计研究
去图书馆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