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辨析

2010-04-11 14:23王增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普通党员理论体系大众化

王增智,周 楠

(1.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辨析

王增智1,周 楠2

(1.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不是普及化更不是中国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其方法是:说理和践行。其有效载体是: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党干部和普通党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辨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3)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理论的诉求,更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使命。但当前学界对大众化探讨的热度似乎不高。自2006年至2009年9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期刊、硕博学位论文、重要会议及报纸文章)以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检索,有文章350篇;以检索项为“文献标题”再进行检索,有文章171篇,且两者中还有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同的,这是由大众化的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要宽泛些;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是特指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二者有密切联系,但其强调点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故而不可将两者混淆。另有部分观点笔者也以为有失偏颇:有学者将大众化等同于普及化和中国化就是大众化。在研读了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拟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进行辨析:1.大众化的蕴含是什么;2.大众化的方法,即怎样大众化的问题;3.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主要有哪些,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在践行中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是针对大众化之主体的大众而言的,即大众化就是要使大众这个主体在价值层面认同和接受“化”之内容。本文中的大众是特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这个具有一定政治内涵的界定。上述三个问题是紧紧相扣的:蕴含决定方法的选取;方法又是载体的先导,有了方法的指引,载体就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大众化,亦即大众化的形式是多样的。从当前现实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其方法是:说理和践行的有机结合。说理,就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具体生活样式中的朴素道理,这是语言文字表达层面的转换要求;践行,就是通过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贯彻落实党的为民、惠民政策。其有效载体是: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党干部和普通党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不是普及化更不是中国化

从理论层面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层面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下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在新时期新阶段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推动”大众化,这是从量到质的要求。实际上,大众化意味着质的规定性,因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P15)。这是一个“内化”过程,即大众化蕴含着一种内在价值的认同、接受和追求。当前有学者认为,大众化就是普及化。这其实是个误解。虽然十七大报告原文中用了“宣传普及活动”的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化就是普及化。普及化只意味着在数量关系和空间范围上的要求,普及某种知识是指这种知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被这个空间内的人们所“了解或知道”,这是从文字的语义层面着手的将专门术语转换成大众语言的一般性“了解或知道”过程,不具有“内化”性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就是指要在全国掀起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或知道”活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却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大众化要求认同和接受,即“内化”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从而达到运用的程度。从十七大报告原文中这个句子的递进关系也可以佐证大众化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普及化只是大众化的前提,即认同和接受是以“了解或知道”为前提的。事实上,作为观念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是很容易的。自十七大以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或知道”了这个理论体系,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但“了解或知道”了并不意味着就大众化了,大众化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积累,普及化只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质言之,“了解或知道”并不就意味着在价值上认同、接受和追求。从这个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思想理论冲突和交锋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暗示了,大众化并不是要求13亿人都认同和接受这个理论体系。当然,这也是办不到的。但通过一定的形式让13亿人都“了解或知道”这个理论体系却是可能的。其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蕴含在于使这个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和执政宗旨密切相关的,大众化是“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自觉价值追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等同于只是追求数量关系的普及化,“了解或知道”并不就等于“内化”。

对于大众化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笔者以为,大众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解读罢了。把大众化看作一个过程是指把理论的抽象转变为生动的具体,由被少数先进分子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变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大众化的“推广”进程。把大众化看作一个结果是指“内化”后的外化,即达到了“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一个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行动。

当前学界还有另一种观点: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相混淆了。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看,先有中国化再有大众化,大众化的是中国化的内容。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虽然这二者都有一个认同和接受的问题,但是认同和接受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前者认同和接受的是“基本原理”;后者认同和接受的是源于基本原理的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的价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具体民族对基本原理的主体性应用问题;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人民大众“自觉追求”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因此,虽然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化”,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同样,虽然这二者有区别,但并不意味着这二者不可能共存于同一过程。事实上,中国化中有大众化,大众化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二是大众化的内涵。从理论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在具体生活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结果。从实践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并还在深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化就是指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这条道路上,在伟大旗帜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逐渐了解、理解、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但问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浩瀚内容都要大众化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路径是“自下而上”的,而这个理论体系又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即是说,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理论结晶。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运动规律,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汇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但它还必须再回到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去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性。立足于社会实践,力求正确反映实践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不断接受当下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不断发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对三个不同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解答。把这三个问题连贯起来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质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人民群众所了解、理解、认同、接受和掌握,并在进一步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这既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探索过程,又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是说理和践行的有机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选择:说理和践行。具体说来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具体生活样式中的朴素道理和将党的为民、惠民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由于大众化内含着一个群众的层次性问题。因此,大众化要区别对待不同的人群,而不是搞划一的方式方法。对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人群,“化”可以通过对理论合理性的宣讲来进行;对欠缺理论修养的人群,“化”就是要直接讲解生活实践中的朴素道理。讲道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一个人可以不知道理论或真理,但他不可以不讲道理。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道理是一门学问。如果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掌握这门学问。因为我们眼前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公民的理论修养并不高。纯理论的宣讲并不能为欠缺理论修养的一般群众所真正理解,但一般群众却是天生的讲道理者。但仅有说理还不行,还必须要让人民群众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受益。对理论的认同和接受来自生活实践的需要。这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还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为民宗旨和政策必须得到具体贯彻落实,这是一般群众感觉到在党的领导下能过上幸福生活的途径和期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上却是一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强调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中国国内各个层面,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与普通群众的具体生活样式结合起来,即理论与具体从事生产劳动的群众相结合。这种“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搞清楚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普通群众的具体生活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被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普通群众的具体生活样式实质上是指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特别是要搞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他们的疾苦是什么等等。“相结合”就意味着要在解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过程中进行大众化。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这就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民声、体现民意,把理论转化为对群众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这才是大众化的正道。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56)理论能够说服人并不在于理论的深奥,而在于理论的彻底,即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事物的根本就是人民群众具体生活中的道理。理论说服人就是要向人们展示理论中的道理。也许对有理论修养的人群进行理论宣讲,他们会明白理论背后蕴含的朴素道理,但对欠缺理论修养的人群进行理论宣讲,他们则不会明白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朴素道理。他们需要的是直接性的道理言说,而不是经过“迂回曲折拐弯抹角”式演绎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在实践中被检验的过程更容易掌握群众。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因此,我们既就要用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道说理论背后隐藏的朴素道理,更要把这个理论付与实践。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从文字表述上看这固然不错。但是文字或者形式的通俗化——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就懂得了某种道理,往往是形式过后就什么也没留下;理论的通俗读本通俗到普通老百姓都不去读的境况。这种尴尬实在令人深思。另有,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通俗和漫无边际的普及往往会导致理论的庸俗化。笔者以为,文字和形式的通俗固然要讲,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上。我们更要理论背后的通俗道理,把一个深刻的理论用朴素的道理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通俗化。比如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把深奥的理论,只是一部分人能读得懂的理论通俗化为任何一个在智力上没有障碍的中国成年人都能够懂得的朴素道理。这是我们亟需的。当然,说理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党的为民、惠民政策的实践行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主要特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从而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接受也就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接受除了通过说理之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来认同和接受这个理论体系。实践是一个能将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的中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实践对理论的检验。理论不会主动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必须通过实践主体把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生产劳动来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其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转化为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来贯彻落实。这个贯彻落实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更是理论把握群众的过程。群众是理性的,对的自然会坚持,错的当然会摒弃。任何理论都骗不了实践,任何实践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的利益性决定了实践主体对指导实践之理论的取舍。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因此,在实践中大众化是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从真理的价值意义上说,大众化就是实践中的人民群众利益化。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是党干部和普通党员

本文所说的党干部和普通党员是指那些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人,只有他们才是推动大众化的有效践行者,如果推动的践行者自己就不认同和接受,那又怎么能让普通群众认同和接受呢?因此,本文中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是一个特指概念。党干部和普通党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和推动者,肩负着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P526)他们的道德素质、言行举止、思想作风、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1](P49)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由于在普及化与大众化之间存有误解,当前部分学者把普及化的载体认作是大众化的载体。于是,各地纷纷发起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报告,出版各种各样的“面对面科普读物”等。毫无疑问,这对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这就是大众化。也许普及化的“受众”人数会很多,但要使这些“受众”都认同和接受这个理论体系绝非易事。事实上,普通民众对传播手段及学理上的内容优劣与否并不关心,他们主要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对理论进行认同和接受。既然对理论的认同和接受来自生活实践的需要,那么在满足人民群众具体的生活需要中来大众化就是有效的路径选择。这种选择来自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由此,贯彻落实的方法就自然规定了有效载体的选取。从现实来看,这个载体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体现党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即忠诚于党;二是能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即能够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这两个条件的就是那些能够忠诚于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这些党干部和普通党员既是党的群众基础之一,又是党的宗旨、意志、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虽然党的中高层干部难以做到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但他们也会时常处理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态度,甚至语言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老百姓对党的干部,从而对党本身的看法。普通党员本身就是老百姓,由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熟人性质”[4](P6-12)使他们对普通老百姓的具体生活样式了如指掌,他们比党的干部要知情得多,他们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会直接影响到非党员群众对党的看法。党的基层干部介于上两者之间,也能够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这取决于中国目前的县、乡镇大小状况),他们虽然没有普通党员对老百姓知晓得那么真切,但他们是解决老百姓具体生活问题的第一层次干部,他们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将会直接也是最主要地影响普通群众对党的看法。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从实际出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抓好抓紧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这个有效的大众化载体。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因此,抓好以下两点是当下亟需的:

1.切实转变党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得以生存之根基,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和巩固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巩固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党把自己的宗旨、意志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各项具体的为民、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就自然地落实到党的各级干部身上,特别是党的中基层干部身上,他们是具体政策的贯彻落实者。党干部的中介作用关系到党的宗旨、意志和价值观念是否得到落实,党的理论是否掌握了群众,群众对党的理论是否认同、接受和支持,党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占有主导地位,等等。因此,党的干部作为党的各项具体为民、惠民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者就必须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改过去粗暴的执政方式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谋,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顺利推进。通过他们在贯彻落实党的具体政策中,老百姓才能看清楚党是谁的党,从而决定相信谁。因此,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中基层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执好一方政,赢得一方人,这直接关系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也可以直接反映出党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2.切实发挥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党的形象先进与否,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崇高与否的直接表征器,对党的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发挥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5]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强烈。党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这是吸引非党员群众崇高理念的体现;(2)爱岗敬业,创新工作突出。党员不仅要热爱党的工作,还要有突出的工作业绩。这是吸引非党员群众努力工作的体现;(3)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群众服好务。服务意识是党的宗旨,更是对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要求。在服务中联系群众,在服务中依靠群众,为群众而服务。这既是区分党员与非党员在工作态度上的表现,更是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的关键途径。服务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具备的并要身体力行的思想境界。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实践中的为民服务化;(4)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现实生活中,党员应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传授给群众,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既是党员先进性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具体要求,更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密切联系群众和“外化”党的意志、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的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非党员能够真切地感觉得到党的意志、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的为民性,从而认同和接受党的意识形态。“共同致富”是党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物质感召力,也是党价值目标的追求,还是党扩大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是一个“获心”工程。实践证明,心中有了老百姓,大众化就能顺利推进;如果心中没有了老百姓,不管采用何种先进传播手段,真正的大众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众化顺利推进的物质保证。从另一侧面来看,能否大众化还是一把尺子,这个尺子是测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亲疏与否的,从这把尺子可以透出群众对党自身的信任、对党事业的信心和对党宗旨的信仰状况等,决不可小觑。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之《乡土本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谭希培,刘小容.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26-31.

(责任编校:文 建)

Analysis of Related Issues of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WANG Zeng-zhi
(Politics Institut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is neither universal nor sinicized;Promoting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i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persuasive and cohesive forc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s approaches are reasoning and practice.The effective ways are to recognize,accept,master and appl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dres and ordinary memker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th core values.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popular;related issues;analysis

A8

A

1000-2529(2010)04-0005-05

2010-04-25

王增智(1975-),男,湖北随州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王 楠(1980-),女,河南商丘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普通党员理论体系大众化
建立起普通党员讲党课的机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调动国有企业普通党员践行““两学一做””积极性的措施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普通党员轮流讲党课值得提倡
普通党员教育培训现状及改进建议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