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2010-04-11 14:23蒋国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蒋国海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蒋国海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4)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方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和大众化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P382)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工作中,重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所谓理论的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从理论的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其总体价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定理论功能决定的。从理论方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这一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其理论生命力的唯一源泉,是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如果人民群众对这一理论体系不认同、不掌握、不用于指导实践,那么其理论生命力将日渐衰微而最终丧失其功能。从实践方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不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就不能成功。为此就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共同的思想基础,来引领方向,来凝聚力量。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为大众所认同、掌握并指导大众的实践,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宣传普及方面,都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一是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最根本的也是要清楚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必须从规律的意义上加深理解,也必须在规律的意义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二是理论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其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它,成为实践的指南。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于生产生活,运用得越广、越深,大众化的程度越高。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才能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找到大众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才能分出重点难点热点,分出轻重缓急,增强大众化的现实针对性。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存在着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提高的问题。这样的大众化,本质上属于实践范畴。

三是理论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实践和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其本身是一个民族的东西。这种民族性是就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的。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语言、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差异,同一民族人民因所处的地域不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呈现出差异。因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反映这种差异,体现出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或地方色彩,使之符合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群众的情感、心理需求、认知方式、价值认同,为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普通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转化为他们的信仰、价值准则、行为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四是理论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产物,抓住了时代主题,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再现,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使之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要采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离开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便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

五是理论的人民性。从理论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归宿的理论体系。人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所有理论内容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根本诉求。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中,更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不仅重申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基本原则,而且把这一原则具体化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各项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的具体安排上,从而使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理论原则,而且具有了现实可操作性。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对此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强调,必能大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六是理论的普及性。普及化是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大众化首先表现为面上的普及,没有普及就缺少坚实的民众基础和主体力量,理论作用对象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和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它为更多的普通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就需要宣传普及,就需要掌握实践主体,就需要掌握人民大众。

七是理论的通俗性。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只有通俗的才是大众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就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理论晦涩难懂不是优点而是缺点。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点,邓小平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他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P467)。通俗化要求表述理论内容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而且要明白;不但要易懂,而且要生动。通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需要自己的物质力量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4](P15)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P23)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不开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普及。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P9)恩格斯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6](P635)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P467)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和大众化工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和大众化工作。毛泽东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P1515)艾思奇、李达等党的理论工作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把哲学真正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课堂里解放出来,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年人中起到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明显效果,对于把广大青年人引向革命之路,引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影响。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从理论思潮到成为革命运动,再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贯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理论和路线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宗旨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这种“物质力量”,同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指导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客观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共同事业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在信仰层面上有一种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这是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认识障碍。毛泽东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就向全国各族人民庄严宣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8](P350)。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2](P12)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昭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新的实践谱写新的篇章,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这些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和实践的指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因为理论的大众化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信”是“用”的前提,“学”是“信”的基础,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理论的“大众化”是“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首先,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提高全体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全体人民,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大众生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其次,只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赖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或主导信仰)的确立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理论是思想的体系,它注重目的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大众化是操作的要求,它注重通俗性、多数性、认同性。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作用,必须获得大众的内在认同。这就要求:

1.准确把握理论宣传的内容,增强感染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创造能力激发出来。

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宣传普及活动必须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的不足,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切实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把理论学习宣传同研究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和大众化工作的重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其中的理想信念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统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等观念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是要把实现公民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意识形态统一起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引导全体人民认同、接受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公民提升信仰自由、品位的通衢大道。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与信仰自由的关系,努力实现公民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差异。

2.科学运用理论宣传的载体,增强吸引力

重视大众接受的方式、效果问题。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例,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避免全是教科书式的、死板生硬的灌输。当然,也要在通俗化的同时避免庸俗化。通俗不等于庸俗。要把握好通俗的“尺度”。在大众读物的形式方面,要重视创新、新颖、别致。在图书的封面、版式、用纸、文字样式等方面巧用心思,把工作做细,改变传统式理论读物沉闷、缺乏视觉享受的不足,增强其吸引力和可读性、愉悦性,使群众在学习、教育中得到愉悦,在愉悦中获得思想觉悟的提高。

重视现代大众文化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一种对大众的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传播。要重视对现代传播媒体,如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等的利用,注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精心选择和创造性发挥,注重不断更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普及教育中,凡是有助于大众理解、接受,效果显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大胆探索、创新。

重视说理材料的新鲜、权威、准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党面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行动指南。在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这些理论观点时,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许多方面的新材料。在运用这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新鲜、权威、准确,增强说服力和时代感。

3.正确把握理论宣传的对象,增强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社会不同群体。不同的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需求等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期望用一种教育、传播模式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样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提出了艰难的新课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宣传中,从对象群体上看,可以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如适应党政干部、青年学生、普通大众等不同层次的普及内容。特别要注意文化程度方面的不同需求。因为大众化普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文化程度有着更直接关系的。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增强战斗力

建设一支宏大的专职与兼职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队伍。要把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理论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工作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力量。要建立和完善理论政策宣传普及专家库,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参加理论宣传普及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努力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人才队伍。

5.建立健全理论宣传的体制机制,增强持久力

建立健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体制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宣讲教育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县市区宣讲阵地建设,健全机构,落实编制,培训人员。各级党校和讲师团要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建议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基层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示范点,不断探索基层宣讲教育的有效形式。

建立健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配合机制。传统媒体要进一步加大理论宣传的力度,网络媒体要及时转载传统媒体的重要理论报道,使之形成互动,不断扩大理论宣传普及的整体效果。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经常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与协调机制。通过完善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

建立健全渗透和转化机制。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性认识和自觉行动。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 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 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彭大成)

On Populariz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IANG Guo-ha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basic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popular.It i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Ways and means of carrying it forward need explor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opularization

A849

A

1000-2529(2010)04-0014-04

2010-03-05

蒋国海(1963-),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