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与古籍版本鉴定

2010-04-11 16:20萨枝新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刻书活字墨色

萨枝新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03)

1 感性认识的定义

大凡我们认识事物,不外乎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种。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肉体的感观,对客体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印象,它是对客体外表的初步认识。感性认识是基础,没有了感性认识也就无所谓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理性认识的质量。因此,对待感性认识不能掉以轻心,须认真以对。

2 古籍版本的感性认识

古籍版本的鉴定实际上是对古籍版本的认识过程。它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本古籍到手随即翻阅数遍,头脑里就要有一种印象,大致对其版本有个判定,这种印象即是感性认识,包括对古籍字体,行款,纸张,墨色,刻书风格等外表特征的感觉,它是通过人的肉眼所产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理性认识,如查找避讳字,翻阅工具书,分析序跋内容等,从而比较准确地鉴定出古籍的版本。

3 积累古籍版本感性认识的意义

3.1 古籍与现代书籍的版本鉴定方法不尽相同。现代书籍距今的时间短,且都附有版权说明,版本一目了然。古籍则因其年代久远,有的书破损严重,甚至无头也无尾,更谈不上有牌记和序跋,要鉴定其版本难度较大。我们即可利用平时积累的古籍版本的感性认识从书的字体,刀法,纸张,墨色等方面来鉴定其版本。此法固然一时不能准确地确定该书为某年某地的版本,但亦能初步判断其为某个阶段的版本,这是搞好古籍版本鉴定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3.2 古籍因其所处年代较早,许多都已成为文物。于是就有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利,常常在书的版本上玩花样,新纸染旧的有之,挖改序目的有之,换改牌记的有之,目的就是新本冒充旧本,残卷冒充全本。当我们发觉某书版本的鉴定条件有矛盾时,就应多几个心眼,运用平时积累的感性认识,鉴别它的真伪。比如某书的牌记是记载清乾隆年间的,而实际上从纸张,字体,行款上都像是清末的,此时就要从查避讳字,找工具书等其它方面,鉴定其版本的真实。

4 获得古籍版本感性认识的途径

4.1 勤,就是要多接触古籍。版本接触多了,自然就会融会贯通,辨别出差异。为了能更好地把古籍版本鉴定好,花些时间,费点功夫,钻进古籍堆里,日久天长,印象自然会加深。只有这样才能见多识广,感性认识油然生成。

4.2 细,就是要做有心人。古籍版本的鉴定是一项细活,不同版本古籍的外表特征差异有时是很细微的。譬如一本古籍无论从字体、行款、牌记、序跋、避讳字等方面都鉴定为清乾隆间刻本,但如仔细从其板坏损严重,墨色、纸张都较新来看,就应断为清乾隆间刻清末重印本。这点只能靠细心方能做到。

4.3 读,就是平日多读些有关古籍版本鉴定的理论书籍。知晓古籍版本的常识,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科技高速发达。网上可查到许多古籍版本的书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以期达到加深古籍版本感性认识之目的。

5 对常见古籍版本的感性认识

5.1 木刻本

5.1.1 明初刻本(洪武至正德间)。此时的刻书风格基本承袭了元代,字体多为赵孟頫体,黑口,四周双边。象明正德十一年刻的《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明·李东阳撰)就是例子。此间多用白棉纸。

5.1.2 明中叶刻本(嘉靖至隆庆间)。此间文化上兴复古潮流,表现在刻书方面,大兴翻刻宋本之风,刻书字体一变为方体字,版心由黑转为白,字为仿宋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都有棱角,特别是白口欧体,更为多见,它方正工整,字体饱满,行格宽松,撇捺直挺,美观大方。如明嘉靖三十五年刻的《榖庵集选》十卷附录二卷(明·姚绶撰)即是。此间多用棉纸。在装订上,普遍采用了线装形式。

5.1.3 明末刻本(万历至崇祯间)。万历间的刻书量颇多,书市上鱼龙混杂。刻书字体横轻竖重,即所谓的宋体,又类似颜体字,版式一般为白口,左右双栏,上鱼尾上方多刻书名,或刻年月,下方刻卷数,下鱼尾下方是细黑口。多用黄色竹纸,少用棉纸。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刻书的质量粗劣,字体上又变为狭长的横轻直重的字体,版心白口较多黑口较少,竹纸多棉纸少。

5.1.4 清初刻本(顺治至康熙间)。清初的官刻本在版式上基本沿袭了明代风格,都是大字宽栏,行格疏拙,渐变为比明代更为显著的横轻竖重的扁体字,而撇捺落笔尖劲开展。顺治时的家刻本,仍旧是长方宋体,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横笔粗肥。这种字体后称为硬体字,在清刻本中最为普遍,如清康熙年间刻的《杨龟山先生集》四十二卷(宋·杨时撰)即是例子。另一种与硬件字相对的字体叫软体字,即请书法好的人手写字样上板刻书,其字体圆润飘逸,柔软优美,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此体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年间。如清康熙年间刻的《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清·张英撰)就是代表作。

5.1.5 清中叶刻本(雍正至嘉庆间)。此间刻本的字体大都延续清初。象《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清·顾栋高撰),它刻于清乾隆十二年的万卷楼,是乾隆年间软体字精写本的又一力作。这种软体字到了嘉庆年间已少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嘉庆间流行着另一种由瘦长仿宋体衍变为方形的仿宋体的硬体字。清嘉庆十三年涵和堂刻的《二曲集录要》便是。这种字体是清初横细竖粗的长形硬件字的变体,固然还是保留着原有的字体的许多风格,但此体字宽和高基本相等,字体开始显得肥大,笔画之间相对宽松,给人一种方方正正的感觉。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及拐角之处都十分分明,棱角明显,且显得有力。此时用纸多用毛太,宣纸和毛边。

5.1.6 清末刻本(道光至宣统间)。刻书业走向萧条,刻书的质量大滑坡。字体上在嘉庆的方体字的基础上变得肥粗,竖笔画变得越来越粗短,尤其是竖,撇,捺笔画,字体仍是以方为主,字排列得密密匝匝,尤其是官书局的刻本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感觉。如清道光同治间刻的《左海续集》(清·陈寿祺撰)就是例证。

5.1.7 民国刻本在印刷上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木刻本的市场越来越小,逐渐被石印、铅印所替代。它的刻书风格仍承袭清末,没有多大变化,但有一种从清末到民国都比较流行的刻书风格,即字体较小,且呈长方体字。虽然还算横轻竖重的仿宋体,但它的横轻竖重的程度大为缩小,反差不大,乍看似铅印本。它的天头地脚的空间留得较大,且上框线和下框线很粗,纸张一般是宣纸。如民国二十三年郭氏刻的《侯官郭氏家集汇刊》(郭则沄撰)是代表。

5.2 木活字本

木活字本最早应该追溯到元朝,此后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甚至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少数的民间作坊用它来印制家谱。有关木活字本的风格特点,行款,纸张与它所处时代的木刻本基本相同。字体一般都是仿宋硬体字。但木活字本也有其自身的特点:(1)排字不整齐。有的倾斜不直,有的字排得歪歪扭扭,甚至倒置。(2)字体大小不一。木活字是逐字一刻,很难照顾统一大小。同一字在同页书上就有大小不一。(3)墨色有轻有重。这是由于排字时凹凸不平,印出来自然墨色就有深浅。(4)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绝不交叉。它们各字独立,互不接触,自然就不会像板刻书一样常常上下字笔画会交叉。(5)活字本无断板或裂板的现象。因为它是印完即拆版,就谈不上断板或裂板。(6)行格界线时有时无。活字本行格界线为拼排的,拼排不齐,就着墨不均,故出现此状况。

5.3 石印本

这是由外国引进的先进印刷技术。清光绪和民国间最盛行。它的表面特点是上下栏很粗,且整齐,字体绝大多数为手写的楷书。墨色较浓,字体排列整齐,大小一致。纸张一般是用宣纸,书的开本大多是在32开左右,有的在空白处还有油迹残留。有一种仿宋体的石印本常与铅印本相混淆,一时难以辨别,这时应观察纸张的正反面是否有凹凸感,如有,肯定是铅印的,若无,应考虑是石印的。

[1] 古籍版本知识[M].北京:中国书店,1961.

[2] 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魏隐儒.古籍版本丛谈[M].太原:山西省图书馆,1978.

猜你喜欢
刻书活字墨色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论元代儒学刻书
活字蹦跳
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
进“门”填字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
明活字印本《适情录》排印技术考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