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信息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2010-04-11 16:49卢明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农业

卢明芳

(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 吉首 416000)

信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作用。它通过对支持创新和活跃市场激活农业,通过增见识益心智培育农民,通过促进交流和决策透明化怡和乡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难题在农村。大量的统计资料显示,信息鸿沟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差距最显著的方面。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农民的真正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1 农民信息需求的表现特征

1.1 实用性、逐利性

实用性即农民寻求的信息,大多是为了满足其生存需要或发展需要。相应的信息有“生存信息”和“帮助信息”。生存信息指的是解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信息,帮助信息指的是能够帮助农民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等需要的政治、文化信息。逐利性是一种低层次的显性需求,是急于摆脱贫困的农民对信息需求的特点之一。这种逐利心态与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和小农经济直接面对残酷市场竞争的双重风险,以及没有稳定“铁饭碗”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用农民的话说就是能赚钱的先学。经过调查得出,他们需要的是系列的、适用的而不是零散的信息。

1.2 就近性、被动性

就近性指农民会在其生存空间范围内或是情感距离范围内寻求最便利的帮助对象。社会人际关系学认为,在社会交往中,“物理上的就近性”使人更愿意在周围寻找朋友,寻求帮助。农民的信息交往同样符合这个规律。从实地调查可知,农民喜欢从近距离的地方、最亲近人那里获取信息。家人、邻居、朋友,是农民最首要的、最乐于接受的信息源,也是他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农民之所以喜欢从他们的子女、亲戚朋友中获取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在他们看来比较可靠,可信赖,而且获取成本比较低。农村长期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信息贫困严重困扰广大农村。农民接受信息被动,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往往只凭经验或互相仿效,盲目性大,地区趋同性高。农民独立性、创造性能力不足,导致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增大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和利益流失。

1.3 潜在性、多样性。由于农村公共知识产品和公共服务长期缺失,又由于小农经济环境下农户分散经营,传统上农民没有利用像图书馆这样公共物品的习惯,对公共知识资源的需求处于潜在状态。一旦有机会,这种潜在需求就显性化。多样性是指农民信息需求行为会随着时间、地域等的变化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信息需求内容上,农民会需要农业信息、就业信息、健康信息、职业培训信息、政策、市场、技术、气象、致富、娱乐等多个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既需要即时性的信息也需要潜在的长期信息。在区域差异上,农民的信息需求依当地文化、经济、技术水平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2 农民信息需求的现实性

2.1 具有明显的知识贫困特征

知识贫困是社会个体自身知识存量不足而导致的发现、获取、交流、利用知识能力的匮乏。知识贫困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至深,它不仅是生成弱势群体的深层原因,也是弱势群体难以摆脱其弱势地位的巨大障碍。世界银行1998年度报告《知识促进发展》认为,落后国家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就必须有效地提升知识,吸收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因为穷国区别于富国,穷人区别于富人,不仅由于缺少资金,更由于缺少知识。由于农村公共知识资源长期缺乏,广泛地影响着农村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获取知识能力的匮乏。获取知识能力贫困是指生产知识和引进知识能力的匮乏,处于获取知识能力贫困状态的人群缺乏生产知识的能力,也缺乏引进知识的途径。

2.1.2 经济收入贫困。在知识经济的市场环境中,稳定的收入来自于劳动力拥有知识、技能资源的丰富。而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单一,对经济强势依附性加大使得被盘剥机率加大。

2.1.3 社会信息不对称。在政治、经济投资领域底层,百姓始终是善良而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人口堪忧。

2.1.4 交流知识能力的贫困。交流知识能力贫困就是获得和使用信息交流工具的缺乏,如没有机会和能力看报纸等纸质信息传播工具、使用电话等电信交流工具、接触和通过互联网等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获得交流信息。

2.2 文化传统差异

从文化传统来解读一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文化传统对经济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的影响。如湘西,因地处边远山区,加之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方言加剧了其与外地交流的障碍,因而历史上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求知心态。

2.3 农户经济结构差异

一是以农业为主。目前在农村养殖规模小,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结构单一的农户是最贫困的。二是兼业经营。是我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农户转化的一个长期的必然过程。三是专业化农户。其生产方式已是知识,技术较密集与资源密集型的结合体。农户经济组织结构的差异使得农民个体知识信息需求在经济层面不尽相同。

3 基于农民信息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

3.1 政府主导合理规划布局,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解决“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由于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限制,网络普及到村、户是不可行的。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采用了3种方法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常用的互联网接入方法是通过固定电话在电话网渗透的区域使拨号上网,另外两个方法是无线技术和在电话基础设施匮乏的地区使用VSAT(小口径卫星终端)。印度政府为农民提供低价易用的计算机,提供适合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这些作法都值得我们借鉴。组建计算机网、电话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等多种通讯方式融为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数据挖掘,构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依托该库建设农业网站、呼叫中心、机顶盒电视上网、无线寻呼网,实现多网合一 (基于同一数据库)。同时,将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进行集成,通过多种通讯方式将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到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手中,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对信息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简便的方式,获取及时、准确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降低用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成本,提高农村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水平,才能达到最大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目的,才能彻底解决农村“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

3.2 开发适合农民群体需求的综合数据库

近年来我国陆续研制和开发了一批数据库,其中主要的农业网站有四类:一是政府网站。大多数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由农业部及全国各省、直辖市农业厅主办政府网站,一般及时发布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政策措施,新闻性比较强,时效性较好,而且网站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综合信息较多。二是企业网站。以提供农产品、农贸、商务信息为主,信息面较窄,但也有许多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信息。三是科技信息网站。以提供科技文献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科技水平高,权威性高。四是行业网站。以提供行业动态,行业标准,专家论坛为主体的社团,学会网。此类网站信息资源针对性强,学术水平高。

相关部门必须依托我国现有的信息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开发和研制适应农民脱贫致富的综合数据库,包括农业资料数据库、农业信息库、农业招商库、蔬菜数据库等,以便于为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体经济服务提供适时、适地的针对性信息服务。还应提供国外几个主要农业网站的超级链接,方便农民必要时的查询。

3.3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和跟踪服务

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信息识别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坏与信息的获取利用能力密切相关,农民受信息意识和识别能力所限,往往认识不到自己所需的一些信息,更难以准确把握。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普阵地,对于农村科普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分析、识别、吸收、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减少农民信息利用的盲从性,做好农民信息导航员。各图书馆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进行特殊信息服务。如:就某项需求进行文献咨询,将零星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供用户决策参考;还可对专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跟踪服务,根据其发展进程和不同阶段,提供对口的信息检索、分析等一条龙服务。根据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分布分散的特点,图书馆要变被动为主动,将阵地服务转变为上门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采取外借信息发布提供录音、录像、科技电影放映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迅速、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益智活动

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歪理邪说盛行,封建迷信回潮,严重地腐蚀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的文化和思想糟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图书馆应通过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而优秀的报刊书籍,使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汲取知识,从而使通俗文化得到引导,使“黄、赌、毒”得到打击。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书刊与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吸引农民走进图书馆读书看报,让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图书馆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基地,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基地。利用报刊、图书积极地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用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通过报刊阅览、板报、读书心得展览、图片展览、演讲会等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赌博等一切不良行为,引导农民创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同时,图书馆还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1.[EB/OL].http://it.sohu.com/s2009/cnnic23/.

[2]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3]王子舟.知识贫困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图书馆,2006(4):10-16.

[4]湖鞍钢.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5]方允璋.乡村知识需求与社会知识援助[J].东南学术,2007(4):111-119.

[6]郑亚琴.中印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印度模式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84-87.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