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

2010-04-12 13:04朱文科谭秀森
关键词:文化背景主体文化

朱文科,谭秀森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交往范式的影响,使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强势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机制,探索发挥网络文化积极影响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与人际交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它开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新时代。人际交往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伴随着主流文化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带有新的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使人们能在这一新型的生存空间更加快速的发送和接受信息,是一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在现实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虚拟文化,既是现实的社会文化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文化的新特点。

网络文化作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除文化的一般特征外,它还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首先,网络文化的体系开放性。网络文化的体系具有开放性,使文化交融的一切屏障都消逝了,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人类的各种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有效的继承;其次,网络文化的环境平等性。网络文化的环境具有平等性,在网络文化的系统中不存在一个中心,它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文化环境,一个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人们在网络文化中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再次,网络文化的规则松散性。网络文化的规则具有松散性,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下人际交往的间接性、社会交往规则的多样性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原因,使网络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能力大大减弱;最后,网络文化的内容丰富性。网络文化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它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文明成果都呈现出来,同时能够瞬间生成,快速传播,其信息总量处在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其在动态中保持总量的无止境的增加。

(二)人际交往的构成和基本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1]68人际交往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人的本质就体现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人际交往系统主要有交往主体和客体、交往手段三个要素构成。交往主体是带有一定的目的交往活动的发起者,他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交往的对象,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交往客体是交往主体选择的交往对象,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客体可以直接影响交往主体的状态和交往方式,甚至可以转化为交往主体,因此交往主体和客体是交融的;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活动作用于交往对象的中介,是交往主体与交往客体的联结方式,它包括交往的工具系统和环境条件。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人际交往的社会性,是人际交往的区别与动物沟通的本质特征,它的具体体现就是人际交往的三个基本特点。首先,人际交往是使用语言符号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使用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等等,人们已经赋予了这些非语言符号一定的意义,因此与动物的第一信号有本质的区别;其次,人际交往是知识经验的传承,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交流与沟通,于是逐渐产生了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应知识经验传承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后,人际交往存在差异性,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会对人际交往产生直接的明显的影响,使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条件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符号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了人际交往的水平和规则的差异。

二、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机制

(一)网络文化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

1.网络文化对交往主体和客体的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抽去了交往主客体的社会性特征,使人际交往的主体和客体也带有了虚拟性。网络上存在的虚拟性和身份的想象性必然带来主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出现,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同。现实生活中,个人扮演的角色相对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而言,是较固定的。在虚拟现实里,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实现了多重自我的存在。

2.网络文化对交往方式的影响。

随着人类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下人际交往方式的多媒体化。所谓的多媒体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技术,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更加符合人们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多媒体的信息,实现了人们感官的自然平衡,使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其次,网络文化下人际交往方式的数字化。网络文化是依靠符号和代码而产生的,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要首先符号化,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通过一些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行交流。但是,在网络文化下,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的,人们的日常交往内容首先要转化成数字化的信息才能在网络中传播,同时还需要再将数字化的信息恢复成日常交往中的听得见、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才能使交往各方进行交流和沟通。

最后,网络文化下人际交往方式的离散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技术之一,超链接技术使交往活动摆脱了线性的束缚,人们可以完全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地进行交往,人际交往呈现出离散性。但是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判断链接的有效性,因此在链接面前并不是理性的——人们总是盲目关注未知的链接,而不是关注已有的对象。

(二)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范式

1.网络文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规则。

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潜规则,它们渗透到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改变一些不良的潜规则具有重要作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社会历来看中人情面子。“中国人的人情面子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情面观,是一种看重熟人关系,讲究个人感情,热衷人情往来,隐含期权回报的人际交往理念”。[2]人际交往的人情面子规则具有严重的弊端,它具有自由裁量性,能够助长社会腐败、造成不公平,同时不利于人们积极进取。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能够克服这种弊端,由于主体的虚拟性,使交往主体不再受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对交往主体身份的确认相对简单和直观,人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平等的平台上自由的交往,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的双向交流文化,使人际交往更具有平等性。

其次,网络文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真诚信用规则,呈现出真诚信用与虚拟虚假的矛盾。人们在进行现实交往时,总是渴望获得真诚的友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把真诚信用作为人际交往的规则之一,真诚信用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在网络文化下,人们进行交往时,同样渴望真诚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同样需要真诚信用的规则以确保达到各自的目的。但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虚拟化的存在,因此一定程度的不真实是具有合法根据的。人们可以在网络文化下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角色存在,同时进行真实或虚假的交流。网络文化的不真实使人们在交往中面对着真诚信用与虚拟虚假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网络文化下并行不悖。

最后,网络文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宽容规则,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渐变为“宽以待人,宽以待己”。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格、价值观等的差异而产生矛盾或冲突,因此我们要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尽量缓和矛盾,尊重他人,寻找共同立场。“礼让三分”,于人于己都有利,能够更好地达到交往双方的目的。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具有不确定性、简单性和互动性,这种交往比现实中的交往更少功利性,更少制约性,使人们更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和谎言,“宽以待人”的原则得以延续。同时人们也更能包容自己的欺骗,呈现出“宽以待己”的特点。人们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改变了以往的“严于律己”,对待自己极度的宽容,可以纵容自己的各种行为,而不用付出代价。“网络是唯一个你可以侮辱别人,又不必担心他会拿枪指着你的地方”。[3]139

2.网络文化改变了知识经验的传承方式。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承。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使其在动态中保持总量的无止境的增加。网络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改变了以往口耳相传知识经验的传承方式。

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同时在知识经验传承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其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再者,超链接技术改变了知识经验的线性传播方式,使知识经验的传播呈现出全方位的辐射性。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更迅速更便捷地获得信息,网络文化改变了知识经验的传承方式。

3.网络文化培育了新的语用形式。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具有随意性,在语用上人们可以毫无禁忌,因此语用形式主要集结在个人角度。网络文化对人的行为的限制变小,人们不必担心因语用形式不够规范而受到指责,恰恰相反,新的语用形式往往大受追捧,因此,在网络文化下产生了大量带有反叛性和新颖性的语用形式。语用形式的改变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和瞩目,而且形式上的改变相对于思想内容的创新而言相对容易,因此网络文化培育了新的语用形式。例如,最为典型的同音借代,稀饭=喜欢,粉丝=fans等等。

4.网络文化创造了新的交往模式。

网络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交往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群体交往模式,即通过“同质人群”的聚合,扩大人的交往范围,交往具有了很大的扩展性,例如校内网;二是实时交往模式,即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只要交往双方同时在线就可以进行互相交往,例如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三是继时交往模式,即交往双方无需同时在线,交往并非实时进行的,信息的交流存在延误,例如电子邮件和网上论坛。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文化创造的新的交往模式,丰富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淡化了交往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角色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影响,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期待,个人必须按角色的要求行动。在网络文化下,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虚拟不同的角色进行交往,完全颠覆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角色的虚拟化使网络文化下的交往主体表现为一种“自我”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完全游离于现实的角色定位,使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2.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具有开放性。

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将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转变成网络上的共享资源,并且可以同时支持多用户访问,增强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度,人们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

3.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具有平等性。

网络文化是“去中心”的双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每个人只要拥有一台入网计算机就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游,独立的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同时,角色的虚拟化使交往主体处在同一平台,任何网络行为主体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共同分享所有的资源。

4.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具有高效性。

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具有现代性,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以从未有过的力量和速度呈现给遍布全球的受众,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人们在网络文化下,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可以高效的进行表达,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三、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如果说以前的交往方式是某个方面占优势的话,那么,网络交往的最大优点就是集中了各种交往方式之和,以整体的优势把人类空前地联系起来”。[4]

1.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网络文化是在冲突和融合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在可以同一时间自由地交流,网络文化培育了信息交流的最畅通的途径。在网络文化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大容量和超文本等特征,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及时的进行交流与沟通。

2.网络文化使人际交往范围更加宽广,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与传统地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处在一个全球化、多元化和虚拟化的空间中,给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网络文化是全球化的,人们在网上交流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身处异地也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网络文化是多元化的,具有不同文化特质个体在网络文化下能够便捷的交流,满足了人际交流的多元化需求。网络文化是虚拟化的,它为人类开拓的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在此空间中人际交往带有隐蔽性和神秘性,消解了现实交往中的各种障碍,人们的交往更加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意识缺失。

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和环境虚拟性,交往主体具有身体不在场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交往主体的道德约束。人际交往主体的身体不在场性,使一些触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网络文化下表现的不那么真实,不易引起重视。在缺乏外在制约的情况,网络文化下的交往主体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主要依靠其内心信念来实现,因而极易导致交往主体的道德意识的缺失。网络文化在为个性发展提供舞台的同时,也为种种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诸如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

2.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的危机。

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克服了现实交往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限制,消解了现实社会中角色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使人际交往更具有平等性,同时它也带来了个人自我认同的危机。所谓自我认同的危机是指由于主体无法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导致了主体的自我的否定、与他人的疏离和对社会的漠视,从而严重影响了主体的身心发展和正常生活。网络文化下的交往主体从虚拟交往所获得的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移植到现实生活中,现实交往仍然依照自身的规则行事,如果交往主体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不能及时地转换,那么必然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使主体沉浸在虚拟社会中不能自拔,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生活。

3.网络文化导致对新型交往方式的过度依赖。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下的新型交往方式更加快捷高效、更加自由平等、更加开放,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的优势往往伴随着新的弱点,人们过度依赖于新型的交往方式,导致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减少,现实人际交流机会日益被剥夺,造成了新的精神缺失。

同时,网络凭借其强大吸引力,使一些人沉溺于“虚拟世界”当中,毫无节制地进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导致了人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下降,造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发挥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积极作用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

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还可以进行网络监督,舆情互动,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以其快捷性、高效性、互动性,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种种弊端。因此要对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积极地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2.加强网络监管,营建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

网络文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因此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进行监管,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在网络监控技术进步的同时,反控制技术也在进步,技术手段具有其局限性,因此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交往主体的行动,更具有长期性。

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需要有制度的保证。法律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网络的监管。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但大部分是位阶较低的“通知”、“决定”和“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效力等级较低,调整的范围有限,不能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我国网络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明显落后于网络文化的发展。侵权、恶搞、诈骗等行为在网络上非常普遍,却因为无法可依,而得不到有效地监管。同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人们很难界定一些网络行为的性质,导致了认识上的模糊。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制定较为完备的、效力等级较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文化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文化法制建设,实现对网络文化的长效监管。

3.引导人际交往主体的道德自律。

由于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很大,而且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必须引导交往主体进行道德自律。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宣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其次,重视宣扬传统的人际交往规则,网络文化下的人际交往行为更为间接,因此更加需要弘扬以“慎独”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自律。最后,加强网络道德修养的培养,网络文化凸显了人的个体性,个人行为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被无限的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自身的道德修养显的尤为重要。

四、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地讲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文化具有聚合的功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形成相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是全球信息的综合,具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能够更大发挥文化的聚合功能,促进交往主体的价值认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更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展现,有利于人的主体意识的发辉,有利于人的主体地位的上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挥网络文化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贺培育,黄海.“人情面子”下的权力寻租及其矫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李薇涵.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有利影响[J].人才开发,2002,(11).

[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5-02-20.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主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谁远谁近?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