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命关爱教育体系构建

2010-04-12 16:08王彦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弱势救助心理

□王彦春,梅 莉

( 山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表现出经济贫困、心理障碍、能力欠缺、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等种种弱势的群体。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攀升,而且成分复杂多样,导致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

根据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笔者多年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将大学生弱势群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经济弱势群体。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在经济上的有效支持而受到诸多制约。近几年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在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在某些地区甚至高达50%。经济拮据往往使他们在自我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心理失衡。

(二)心理弱势群体。这是指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主要表现在焦虑、恐惧、孤立、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学习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强、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或态度不端正,导致成绩陷入低谷,时常处于被淘汰的境地,长此以往会缺乏进取心和求知欲,厌学思想严重。

(四)人际交往弱势群体。这些学生由于遗传或生活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独来独往,导致交际范围狭窄,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生活中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五)生理弱势群体。某些学生由于相貌、肤色、体重、畸形或身体缺陷等以及自我的消极评价,导致产生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缺乏表现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在校园爱情竞争以及就业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以上五种弱势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互相兼容的。其中,经济弱势群体和心理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弱势、学习弱势和人际关系弱势。

二、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导致形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经济弱势学生最直接的原因,家庭贫困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精神压抑,甚至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不和谐是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只关心子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子女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情况;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过于溺爱或苛求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二)学校因素。应试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疏导”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其次,某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不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育方式陈旧落后,对于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

(三)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变得功利,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部分学生注重现实、讲究实效,变得贪婪、冷漠。此外,奢靡享乐、以权谋私、腐败堕落、贫富悬殊等不良社会现象对他们也有很大影响,导致他们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甚至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偏离了大学的培养目标。

(四)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感。心理缺陷主要指心理脆弱、焦虑、性格孤僻等。存在心理缺陷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挫折,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就会十分失落,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形成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另外,一些大学生的依赖性、虚荣心和懒惰心理也是导致他们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

三、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疏导调节机制及生命关爱救助体系

(一)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同时,要开拓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主动性,及早了解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研究和掌握其行为规律,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工作方法要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逐步削减或消除弱势。

(二)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助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通过奖、助、减、免、贷解决他们的经济压力。同时,高校应建立奖学金制度,扩大贫困学生的受奖面和资助比例。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为贫困学生开辟更多的助学领域,争取更多的工作岗位。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立自强的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建立系统的心理疏导调适和危机反应机制。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及群体特点,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化解压力,克服障碍。同时还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跟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做到提前防范,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四)营造和谐的班级、校园互助氛围和文化氛围。班级、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经常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和爱心活动;召开各类学习经验座谈会、报告会,开展各种团队训练项目,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自信,以乐观、热情、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五)挖掘社会资源,拓展救助途径。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一方面,社会救助丰富了救助体系,使弱势学生多了一张保障网;另一方面,社会救助也是社会文明程度与公民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提倡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发展专门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支持的慈善或义务帮助机构,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实际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文环境。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杀人案接连不断,如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2009年底的吉林农大杀人案等。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人文缺失的体现。现在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暴力、凶杀等低品位网络文化和电视电影节目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错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提高文化品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七)积极引导和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所做的各种救助工作都要通过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而发生作用。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拥有的一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理性分析,查找差距和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同时要多参加社交、公益、体育等活动,扩大交际范围,开阔视野,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只有自强自立,才能实现自我救助,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健全救助体系,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些大学生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赵雄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

[2]冯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7,(16).

[3]杨永欣.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03,(1).

[4]许书枝, 刘勇. 高校弱势群体:类型、原因及对策[J]. 怀化学院学报, 2006, (3).

[5]蒋笃君. 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猜你喜欢
弱势救助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将弱势变为优势
水下救助抢险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心理感受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