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走出目前困境的思考

2010-04-12 16:08张勇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学历校企

□张勇爱

( 太原市财政金融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1)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普通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而职业教育却一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数量少、质量差,师资薄弱,毕业生就业环境差、就业待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但是为什么职业教育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呢?

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准,对个人来说不是能否就业而是就业的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对整个教育行业来说,在于其被社会的认可程度和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现在大多数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不管是从生源上还是就业能力上,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仍然处于一个弱势的位置,造成职业教育处于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社会及教育部门造成的。所以要从社会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来改变职业教育目前所处的困境。

一、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倾向。成才的观念仍然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学生往往是报考普通高校无望才转投职业院校。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社会普遍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在社会地位、工资分配制度等多方面技能型人才不如学历型人才,并且在后续发展中更难和学历型人才竞争,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进而造成了技能型人才的后续乏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目前的人事招聘选拔制度

目前的人事招聘选拔制度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拔的主要标准,如公务员或村官等多种招聘,首要硬性条件就是对学历的要求,事实上招聘的这些岗位并非一定要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对学历的高要求隔断了职业教育毕业人员对这些职位的渴望,职业教育毕业人员更多地集中在厂矿企业一线以及服务业和自由职业,从事基本技能劳动。所以必须改变目前的人事招聘选拔制度,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简化甚至取消单一的对学历的强制性要求,给真正的有能力者合适的平台体现自身价值。

(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认同度

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显示: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22.7%的人不关心技能人才的地位问题;在“是否愿意送自己的子女就读职业学校时”,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2006年《上海中小学生成长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在“你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的提问中,近1/3的家长选择了公务员,只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技能型人才。我国现阶段普遍把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在官位高低、职称高低、收入高低上。人们对人才的理解简单地定位在学历、职称等方面,甚至技能型人才对自身的认可度也比较低。所以必须及时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意识,通过国家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人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通过各种宣传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认同度。

(三)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标准

技能型人才在大多数行业中收入和待遇整体上低于管理人员,而高端的技能人才与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中高端群体的差距更大,此种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技能性工作。所以要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标准,国家要出台比较细致操作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工资指导,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晋级工资和岗位津贴制度。按照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工作强度、岗位贡献、岗位待遇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岗位技能含量和职工技能水平;还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福利制度等,同时要完善企业和自行择业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制度。

二、强化职业教育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方法和水平

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是:“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这句话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样意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绝对不是简单的只会操作技术的机器,而应该通过学习教育使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所以应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有能力的和谐型技术型人才。

(一)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

职业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应该领导并且承担大部分投入的职责,同时要动员社会、行业、企业等多种资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经验早已证明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而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仍没有有效开展,虽然国家明确允许校企合作,但是具体在可操作层面上没有比较具体的相关规定,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持续发展。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认真完成其传授相关知识的职能,企业提供最大便利条件让学生接受具体执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校企业共同努力促进专业知识理论与执业技能实践相结合,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和就业岗位,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对技能型人才来说只有对本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包括要领、方法、步骤熟练掌握反复实践总结后,才可能对技能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改进和提高,只有熟练操作并且能积极地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同时具备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1.要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按照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汇总构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纲要,要按照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知识,同时结合后续的发展空间来进行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必须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的时间,增加和更新学校教学硬件设备。

2.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技能型人才要想进行后续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职业教育要敢于大胆创新地开展人文科学课程专业。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是相互渗透、互为依托的,轻视任何一方面均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加强人文教育,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规范和健康人格,对掌握其职业技能,促使其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职业教育还要着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职业学校大多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缺乏,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普遍不足。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的一生不会从事一个特定的职业或领域,一个人成功不是取决于最初的职业选择而是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职业教育来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保障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没有德才兼备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现在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已经被边缘化,职称晋升缓慢,工资待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发展职业教育更应该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性和荣誉感,让其愿意和值得为这个工作付出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所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健全分配激励机制,让其用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2.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同时还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育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使职业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技能型知识外还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建立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给职业教育注入活力,加大改革的力度,社会和学校要切实承担自己的责任,职业教育一定会健康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翟海魂.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2).

[3]吴启迪.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J].求是,2007,(3).

[4]文柯.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5]肖尚军.高职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及其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1).

猜你喜欢
技能型学历校企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知识无力感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