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民 话 语 与 舆 论 导 向 的 融 合
——《大家看法》节目解析

2010-04-12 16:08□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李 丽

( 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央视法制与社会频道的《大家看法》栏目于2004年12月正式开播,节目选取贴近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选题,通过主持人和观众联络员在演播室连线事件当事人、嘉宾,并让热心观众参与互动,来共同点评、讨论与交流。《大家看法》主要为观众提供一个秀观点的平台,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力求进一步揭示新闻真相。此外,该栏目的关注点也主要在一些前沿的、有关注度的新闻上,《大家看法》是一档日播节目,因此时效性较强,可以比其他栏目抢先关注,表述栏目独特的观点。

一、权威媒体的互动性新闻

1.互动性

开放式平台《大家看法》对社会热点、焦点的特别关注,在于体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价值,还在于实现新闻全方位无间隙传播和搭建开放性的“采访报道”平台。在央视《大家看法》网站上,设立了一个“互动空间”版块,观众可以点击话题进入“线上说法”论坛,以跟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以自己提出有价值的新话题,也可以对往期热点话题继续讨论。观众完全是随机的,自发式而非预设的,交流和空间不受限制,完全是观众自由地参与。观众的身份、社会地位、年龄层都是不固定的,便于最大限度地全民参与。不受空间限制,不管你在何处,都像共围一桌聊天交流。网络的匿名参与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言论。它是即时式不是异步式,建筑在网络基础上的互动性新闻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可以在不同空间里实现同步的传授双方信息交互,消除了对于新闻反馈的滞后性。最及时、最大程度地交互反馈,广泛听取观众观点。主持人经常在节目中提到此次“热度话题”在网上的点击量几天之内就飚升到几万,从回帖数量和点击率可以直观地归纳受关注率高的新闻。新闻是双方互动交流产物,观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电话连线。在节目第二部分的互动环节中,采用电话连线三至四人并对其进行采访,其中有当事人、专家学者、媒体人或者热心观众,让他们对新闻事件现场表述一个自己的看法,主持人采取采访式与其交流,会设置一些问题,征求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看法。当事人可以基本重现事件,也给予其为自己申辩的权利,从人性的角度施与人文关怀。如《女研究生当“保姆”》一期节目中,连线当事人女研究生小黄,才知道当时小黄并不是应聘当保姆而是管理人员。专家提供理性看法及建设性意见,主要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媒体人则从其积累的新闻经验,对事情做经验性的判断,以及估计事件造成的关注和可持续的时间以及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如《巴士阿叔》事件中,香港媒体人就从传媒学的角度分析了此事件如何成为全港热点。热心观众则表达易于理解的,感性的,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出发的观点。连线嘉宾有时也会出现观点相悖的情况,更能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如在《深圳城管“扒裤”事件调查》中,两位教授在阐述自己观点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不断深入,从小小事件中发现了城管执法利益冲突,监督力度不强的现状。多种观点在各个层面都有了相关的阐释使得事件立体化,透彻化,利于观众对新闻有更加深刻的自我思考和自我选择,而不是被动观看和接受。

2.权威性

话题设计。《大家看法》在新闻话题设计方面,一方面考虑到观众的注意点,通过网络的强大声音选择话题。另一方面发挥了权威媒体的力量,在话题选择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便利。首先表现在话题选择比较尖锐、敏感,很多涉及国家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问题,《深圳城管“扒裤事件”调查》《追踪潼关罚款事件》《湖南永州杰出干警评选事件调查》《直击山西侯马刑警打交警》等。比起地方台的互动性新闻或者民生类新闻中常常出现某些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问题,甚至有大打出手的情况,央视凭借其品牌和权威性媒体的优势,可以在阻力相对小,行政部门相对配合的情况下对事件做更加细致、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其次话题选择的层面多、范围广,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关注的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城市打工者、未婚妈妈、同性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不让这一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而变得更加突出,要在全面、深刻分析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诸方面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工作和生活困难的办法和途径。这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公平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三《大家看法》可以跨越地方台的限制,对话题的选择跨越了地域界限。如《巴士阿叔》事件是香港网络热门事件,央视可以直接连线采访当事人,以中年男子和年轻人在公车上的口角反映当下香港人的普遍心态。如《非常游戏》则是讲述加拿大年轻人凯文如何在网上用一枚红色曲别针交换到一套双层公寓的使用权。国际化的视点,使节目内容更为丰富,视野更开阔。

舆论导向。《大家看法》作为央视的节目,代表官方话语,承担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如《“铜须门”丑闻》讲述的是两名游戏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出轨,女方的丈夫发现并将这一事件在网上披露,事态发展不断扩大,男方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受到来自网络的多方声讨。有网友调查他的身份,还将其的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事件男女双方的照片都公布在了网上。还有网友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男方。由此,一场网络事件,终于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讨伐。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使传播过程中的传授双方变得更加平等,这有利于社会大众的愿望和意见的表达。《大家看法》在事件已经从正义批判到恶意宣泄的情况下,发挥了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对当前社会的舆论及舆论行为加以引导,呼吁网民规范网络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形成一个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使社会的价值判断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成熟。

二、从《今日说法》到《大家看法》

《今日说法》和《大家看法》同为法制频道节目,但却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风格。从《今日说法》到《大家看法》标志着近年来媒体平民化的发展,对人的关怀以及从单纯建设法制社会到发展和谐社会的观念转变。

1.从强势媒体到平民话语

《今日说法》是作为对事件的评判机构出现的,甚至被称为“包青天”,在某种意义上逾越了新闻媒体的权力界限,在观众期待值中不是成为普法节目而是成了审判机关。《大家看法》提供的则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主持人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并不对事件做出绝对性的评判,而是综合多家看法,引导观众,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主持人的一段话很能代表这个观点:“除了特重要之外,法律其实还特简单,简单到每个人都会有看法,每个人都能说几句。来吧,在这个频道,在《大家看法》,平常的、瑰丽的、激烈的、淡定的,无论什么,我们都在大家帮助大家。”

2.从法律条文到人文关怀

《今日说法》节目中经常引用法律条文,使事件更加明确,但是相对而言少了对人的关怀。《大家看法》则对事件明显有错,应当受到指责的一方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真相,给当事人一个辩解的机会,从社会道德的层面上对事件进行评价。《阿城血案》中群众指责民警三十多分钟未到现场,但是经过实际调查和对当事人及相关人的采访中,发现这是道听途说的谣言,民警在五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这样全方位的调查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更利于明辨是非。

《大家看法》摆脱了单纯的法制建设,而是从如何缓解社会矛盾,关注弱势群体出发,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消除不和谐因素,达到发展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