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
——神性与人性的化身——拉尔夫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性分析

2010-04-12 16:08张丹绮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教士拉尔夫神父

□张丹绮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拉尔夫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典型性特征:

一、神性光环下的拉尔夫

拉尔夫神父身上闪烁着“神性”的光环,这是给读者的一大震撼。他对上帝的虔诚是真实的,他无疑是一个最符合天主教教义的神父。千百年来,侍奉上帝在西方人心中形成了深厚的心理积淀,同现实世界相对照,宗教为人们营造的是一个尽管虚无缥缈,但却圣洁完美的理想所在,于是,对上帝的爱便成为人们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寄托。拉尔夫便生活在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他对上帝的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而漫长与固定的神职道路更使这渗入到他的血液,他的骨髓。而他高贵的出生,俊美的外形,过人的才智,谦和的品质……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使他天生就像是当神父的材料。他一贯忠实地执行教会的使命,一丝不苟地履行教士的职责。他创立了圣十字文学藏书协会,洪水泛滥时他帮助牧民转移牲口。他把自己看做是上帝的使者,作为教士,他是完美的。

拉尔夫出生在古老的贵族之家,其家族几百年来都与天主教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家庭的次子,他遵从家庭的惯例以教士为终身职业。在神学院毕业后,担任了澳大利亚基兰博地区的神父。这样高贵的出身正是一个好教士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在外貌上,拉尔夫有着阿多尼斯的俊美和唐·璜的风流,身高和身材是完美的,优雅高贵的相貌,是一种少有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搭配的极其和谐。从他一头蓬松的卷发、迷人的碧眼、纤细的四肢来看,他算是长绝了。虽然外貌并不是一个好教士的标准,但拥有这样漂亮的外形,无疑会让人产生好感,让人觉得他更近于上帝了。

在他天使般的外表下,还有着尖锐而又敏捷的思维和出色的交际才能。拉尔夫神父不仅是个外交家,而且还是个生意人。拉尔夫懂得几种语言,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利用各种交际手段以及他的个人魅力,成功的说服了德国陆军元帅,把罗马定为不设防城市,以保存了罗马的大量的文物古迹。在管理产业方面,拉尔夫也有独到的见地,在澳大利亚处于天灾,经济不景气时,他却认为这正是购买不动产的大好时机。他以自己敏锐而长远的眼光看到经济萧条总有一天会结束。总之,他身上有着上帝般的优点,古老、高贵的出身,优雅英俊的外貌,成熟敏捷的头脑,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了他是一个好教士。

二、在人性中苦苦挣扎的拉尔夫

然而,由于拉尔夫的贫穷,年轻时的不谙世事,虽然有着特殊的才能,却被贬到了遥远的基兰博。但是拉尔夫并不甘心自己的青春消耗于穷乡僻壤。他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男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需求和欲望。在满足欲望,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在他身上明显体现着资产阶级的哲学——人文主义、实用主义,这是他性格矛盾复杂的又一表现。

在事业上,拉尔夫既肯定了上帝的权威性,他服从于上帝,为上帝服务,他抛弃了一切的物质的欲望。同时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他时时刻刻都在和命运做抗争。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人文主义的解放精神和抗争精神。作为一个神父,他不仅仅在传道,他也在追求自己事业的成功,而他选择的职业——教会也正为有野心的男人提供了一切建立伟大的不朽的个人业绩的场所。

拉尔夫利用自己完美的外形,出色的交际才能,不露声色的逐步从精神上征服了拥有几家跨国公司和广袤的德罗海达牧场的巨富——寡妇玛丽·卡森,并利用玛丽的临终遗嘱,堂而皇之的以教会的名义掳走了1300万英镑。让这笔巨额财产成为他的晋升阶梯,继而在教会中,拉尔夫以他特殊的才能一步步地爬到了梵蒂冈的掌权位置。然而,玛丽·卡森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老妇人,她精明而又恶毒。她看着拉尔夫慢慢地陷入与梅吉的爱情之中,对于这个令她神往,却永远也得不到的男人,她又爱又恨。她了解拉尔夫的野心,她知道在他神般的面具下的真实的人的实体,她要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她的遗嘱,把拉尔夫钉在他自己弱点的墙上。

在爱情上,作为一个人,尽管拉尔夫是一个教士,但人性的弱点是永远摆脱不了的。拉尔夫能把相对立的两种哲学结合起来,但他自己也深受两种矛盾的冲击,痛苦不堪。神学要求人们禁欲,不仅是对于物质的欲望,还有对美,及美的主体即形体美的欲望。人文主义正相反的批判封建道德和宗教的禁欲主义,歌颂人性的解放,歌颂人们寻欢作乐,顺着自然规律,争取幸福生活。

在拉尔夫的头脑里禁欲主义是根深蒂固,但他又无法摆脱爱情的诱惑,在这两者的抵触下,他备受煎熬。“有好几次,他跪在大主教的私邸的小教堂里,直到他的肉体在大理石上跪得发僵了,才阻止了他去赶下一班回到德罗海达的火车。”他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他只是孤独的受害者,他怀念在德罗海达体会到的人类之爱。”“在自己的心中他把梅吉当作一个小姑娘。”但他错了。“以前,他的孤独感只是一种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东西,根本谈不上在他的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能弥补这孤独感。但是现在,这孤独之中出现了一个名字:梅吉。梅吉,梅吉,梅吉……”越是被克制的欲望,越是让人痛苦。《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克洛德爱上了美丽热情的爱斯美哈尔德,他带着对上帝的忏悔向爱情屈服,他甚至决计背叛上帝放弃神坛,从副主教的位置上逃走,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单纯的爱斯美哈尔德拒绝了他。克洛德在绝望和痛苦中,抱着谁也别想得到她的阴暗心理,残忍地将他所爱的女性送上了绞架。

三、追求生命真谛的拉尔夫

在荒无人烟的马特洛克岛上,在人文主义的灵光乍现之后,拉尔夫发现,情欲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与沉闷、压抑的教会生活完全相反的世界。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虚伪、多么自傲、多么放肆,他以前所追求的一切,包括神职人员的贞操和顺从都只不过是一种噱头、幻想和俏皮话。但认识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现实是生命在继续,生活在继续,他还需要回到那个古老的、酸腐的、僵化的梵蒂冈,去继续他的追求,尽管拉尔夫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虽然拉尔夫的命运是坎坷的,注定是一个悲剧。但作为人,在本质上是不屈的,就是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即使是那些平凡而渺小的人心中也存留着这片神圣的领地,跃动着抗争的火花。而拉尔夫更是不自觉地,潜意识地反抗不公的命运。理性主义悲剧观认为,真正的悲剧不是逆来顺受的忍受苦难,只有不屈从苦难,反抗苦难,在厄运的罗网里拼命挣扎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唯有这种充满生命力壮伟的抗争,才能显示人生的价值,超越生死,达到精神的崇高。就如荆棘鸟一样,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长最尖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越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拉尔夫就是这只荆棘鸟,面对现实生活中不能逾越的艰难与悲哀时,人性不仅不会泯灭,反而炽烈地燃烧着,推促着人们去追求——尽管追求不到,甚至引来失败和毁灭,追求却永不停止。只有追求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曾经活着的痕迹。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胡长英.也谈《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的形象[J].人大复印资料,1982,(2).

[3]赵玫.宗教悲剧 简析《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J].人大复印资料,1983,(10).

猜你喜欢
教士拉尔夫神父
跟踪导练(一)4
摔跟头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祈 祷
抽烟与祈祷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早期洋教士眼界中的海南——论《海南纪行》中视野的敞开与遮蔽
等猪会飞的时候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