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0-04-13 07:11巩尊科
山东医药 2010年21期
关键词:肌群电极障碍

巩尊科,陈 伟,孙 洁,权 程

(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徐州 221009)

2007年 2月 ~2009年 2月,我们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急性脑卒中患者 70例,男 39例、女 31例,年龄 45~80岁,病程(11±3.6)d;均符合 2001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 CT或 MRI检查确诊。脑梗死 41例,脑出血 19例,脑干梗死 10例;患者神志清楚,均有摄食吞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35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加吞咽与进食训练治疗。a.吞咽前用冰冻棉签轻轻触碰、刺激前后鄂弓、软鄂弓、咽喉壁及舌后部,上下进行 20次,强化吞咽反射;然后让患者做空吞咽动作。b.吞咽时用手辅助,使喉结上抬,以延长咽食管括约肌打开时间,减少食物在咽部存留,早、中、晚每次 5 min。c.训练咳嗽和声门收紧,以防误吸。d.训练呼吸控制,让患者颈肩部肌肉主动放松或被动放松,练习鼻吸气,以口呼气,并于呼气末以手按压腹部辅助呼气,练习屏气,力求达到足够时间屏气,使进食吞咽时呼吸与吞咽运动配合。e.训练舌肌运动,用湿纱布裹住舌头,引导其向各方向运动,上抬、卷曲、顶上鄂,有力量时用压舌板阻抗,以强化肌肉训练,扩大可动性。f.训练喉肌,用手指按住喉结上做上下、点头空吞咽动作,通过吞咽肌群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先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再发“e”、“g”音,每次每音发 3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动作。g.训练摄食,有咽反射后在随意咳嗽后进行,进食体位应因人而异,可先取 30°仰卧、颈部前倾体位,随吞咽功能改善逐渐抬高角度。偏瘫侧肩部垫枕,护理者于健侧喂食。进餐后保持坐位 15 min,减少食物逆流和误吸。h.根据摄食吞咽障碍程度选择食物的形态,对嗜睡、昏睡、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给予半流质饮食,随吞咽功能改善及体能恢复,将食物做成冻状、糊状,进食量从 1~4 ml渐加至 20 ml。为防止食物滞留,可在吞咽食物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应用美国产电刺激仪,强度0~25 mA,频率 30~80 Hz,波宽 700 ms,有 4个治疗电极。治疗强度和电极贴放位置根据患者的感觉、吞咽障碍类型和病情调节。第 1电极并列置于舌骨上方,第 2电极置于甲状上切迹上,第 3、4电极按前两电极间的等距放置,最下方电极不应置于环状软骨下。电刺激治疗 1 h/d,同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治疗 10~15 d。

疗效评定:治疗前后行吞咽困难评分,基本痊愈:评分≥9分;明显好转:评分提高 6~8分;好转:评分提高 3~5分;无效:评分提高 1~2分或无变化。评分比较用 t检验,疗效比较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治疗组吞咽困难评分提高(4.11±1.55)分,对照组(1.86±1.7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临床疗效:治疗组基本痊愈 16例,明显好转 10例,好转 5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88.56%;对照组分别 8、8、9、10例,总有效率 71.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研究表明,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恢复或减轻80%以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训练可改善此类患者的吞咽功能。本文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改善,但以治疗组改善明显,提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其吞咽功能。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易出现自主咳嗽减弱或消失,可能与其对呼吸肌和喉部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不能协调声门关闭与呼吸肌运动有关。对此进行相关肌群训练,可有效提高其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电刺激仪治疗按照患者瘫痪肌肉位置贴放电极,根据其感觉、吞咽障碍类型和程度调节治疗强度,其产生的低频电流能在运动终板处使外周神经发生去极化,引起肌肉收缩,通过重复刺激训练增强肌力,从而改善或恢复其吞咽功能。

本研究显示,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肌群的运动功能,配合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能产生协同作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群电极障碍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三维电极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三维镍@聚苯胺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Ti/SnO2+Sb2O4+GF/MnOx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