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性质的川西建筑原型研究

2010-04-19 06:55李孝陶
四川建筑 2010年1期
关键词:川西原型空间

李孝陶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历史上,由于较少的战乱波动,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安适的外部环境是出现川西地域风格的建筑形式的外在因素,而川西人们的辛勤劳作,则是川西建筑不断生长完善的内在因素。

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个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自尊自强的表现,也是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们所寻找的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格的探索。然而,在很多建筑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好像就是盖个大屋顶,或是在钢筋水泥的方盒子上加了一圈琉璃瓦的裙边。内容与形式的脱节,生硬的符号标签,使得建筑纵使在形式上有相似性,却脱离了内在实质。这就需要从建筑的原型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

1 建筑原型的概念及变化因素

建筑原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系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等。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建筑的原型对这些条件和因素综合平衡,最终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建筑形式又在本区域内互相交流、比较,更新审美取向、设计观念,最终得到区域的认同,成为代表区域风格的建筑类型。

建筑原型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在一个地域风格形成后,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治因素的策略,经济因素的制约,环境因素的控制,一个民族定居区域领域的变更,都会带来一次建筑类型的变动再发展。在大的前提下,由于区域意识形态的共识,建筑的原型得到保留,但是建筑类型的表现形式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波动,形成区域内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较大的波动就是由一个部族迁徙带来的。在中华民族内部,比较大的部族迁徙是客家人生活属地的变化。这里面有两个层次,一种是部族主动迁徙,一种是部族被动迁徙。主动迁徙反映在建筑形式上的代表是福建土楼建筑,这种建筑类型是部族迁徙到一个陌生区域,为对抗环境而建立的新的一种建筑类型。但是,在土楼的内部,宗祠区域还有部族原属地区域内建筑原型的怀念与精神上的支持;被动迁徙后,带来的建筑类型却是原属地建筑类型的完全模仿。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广填四川时,大批移民被政治性的命令被迫到达四川后,修建的大量建筑仍是以原属地建筑的原样照搬。在川内现存比较完好的是四川洛带地区的福建、广州、湖北会馆等。这些建筑会馆追忆了客家人在迁徙后对故土的怀恋。而民族之间交流带来的建筑形式变化的,以福建、广东等早期开放比较早的城市为代表,由于与南洋一带其它城市的交流,在建筑上形成了一些风格特征有别于中华传统建筑的“南洋楼”。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他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元素的注入,比如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等,都会带来一些建筑形式的变化和建筑技术的更新。但是,比较而言,对建筑形式带来变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原因。

2 农耕性质川西民居中的建筑原型

农耕性质的川西民居建筑原型及其演变见图 1。

图1 农耕性质川西建筑演变模型

在川西广大的地区,除一些聚居密集的地带或有繁忙的商路往来的市集镇,在一些主要街道和聚会广场会出现商贾性质的川西建筑类型外,在川西广大的区域,仍是以农耕文化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农耕性质建筑类型。这一类建筑由于不受到基地场地的限制,在建筑平面上呈现出自由发展、独立成院、生产生活空间并存的特征。在它的原型完善形成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由于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它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建筑表现形式。

四川多移民,除大规模的政治性移民外,还由于中原地区多战乱,很多人为选择平静的生活,主动或被动的向川内迁移。除少数民族移民外,川内的汉族人迁移主要来自两湖两广,西北省市。移民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带上家族宗谱,祖先牌位等,能寻求心理庇佑的物件;而在移民定居后,最重要的是在居所内建立天地君亲师的神位空间,认为能延续祖先一脉,获得神灵的庇佑,以企求家庭平安幸福。所以,在川西民居中,传统的“正三间”会在堂屋正当中供奉祖先的牌位,一些祈福祭祀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而神位空间的建立则标志着一个家庭个体生活的开始。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仅为一间房。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为将吃喝拉撒睡各种生活功能有所分离,川西建筑常使用“加偏偏儿”的形式,在主屋旁边搭建一间偏房,主要做厨房使用,搭起了大灶,完成了一个基本生活单元的建构。经济的发展,家庭除种植外,开始有养殖的需要,同时完成完整生活单元的建构,在川西民居中出现“左青龙,右白虎”的布局。这种布局通常一边为厨房、一边为厕所,厕所同时还担负着圈养猪鸡的功能,家庭传统的种养殖业形成(图 2)。

图2 川西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分析

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积累,家庭内部出现一些财富的积累,为保护这些财产不受盗匪的干扰,在家庭内部能有一个比较的环境空间,这个时候,合院的布局开始形成。农耕性质的内院空间同时还是晒场、打米场、鸡舍……多种生产需要的空间,同时还有防范外部的各种干扰,提高生活的品质的作用。这是一个农耕性质下的川西传统建筑的原型的常态空间,也是川西建筑中常见的院落形态。这一阶段再发展,则到了合院类型的生长态“二进院落”。在这个阶段,家庭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家庭内部人口有所增加,而且在家庭中的一些家长级别的人物也开始逐步脱离基本的农业生产。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形态上,内外两个院落空间,也开始出现生产与生活场所分离,主要的生产活动开始向外院倾斜,建筑内部开始将自生产单元整合。而家庭财富积累到了顶点,家族势力也扩张到一定阶段时,多进院落与连排多进院落形成。通常在此时,家族中多出现了一个光耀门楣的闪光人物,有的是读书取仕,有的是经商有道,获得了经济上或势力上的极大充裕,建筑规模也开始壮大起来。

图3 文殊坊院落空间一角

3 原型方法川西现代设计中应用

对传统川西建筑原型的研究不单纯是对坡屋顶小青瓦,还要充分分析其形体、空间、形象的构成要素,运用空间组合原理,进行抽象和概括,找出其原型的特征类项。在川西建筑的演变过程中,建筑平面也从一字形到L形到U形再到口字形,空间的围合也从开敞空间到半围合到全围合,空间的围合感逐步加强,内部生活的私密性与舒适度也随之提高。这种形态反映到空间上出现了丰富的空间处理形式与手法,丰富的内廊空间,建筑体量结合处的转角处理,不同体量与布局结合所形成的不同的内院空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丰富的内涵,如图 3。

建筑形式并不代表了民族的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当今社会,世界文化在不断地趋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异。在建筑设计中应重视地域特色,保存地域建筑文脉,同时吸收国外建筑的优秀精华,兼收并蓄,在民族性文化转化为国际性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和融合国际性文化,以期形成新的地域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融入本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而用现代技术去重现旧有的建筑模式并不是对建筑原型的尊重。挑廊穿斗垂花瓜篓,这些都是人们对川西建筑的一种浅层次印象,而不是建筑的原型。如果不加分析地简单借用和粗劣模仿,这是对川西建筑形象的破坏。所以,从原型出发,运用方法论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才是建筑设计的得以传承历史,光大未来的可行之道。

[1]赵琳,张朝晖.新地域建筑的思考[J].新建筑,2000(6):10-12

[2]魏秦,王竹.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架构[J].新建筑,2000(6):16-18

[3]刘晓红,魏春雨,李哲.从两幢西藏建筑的设计谈地域性、民族性建筑的创造[J].历史与建筑,2001(9):91-92

[4]朱永春.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J].新建筑,1999(2):32-34

[5]荣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川西原型空间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空间是什么?
包裹的一切
岁月尽川西
创享空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川西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