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康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系统评价

2010-05-22 03:08占美吴斌柳汝明唐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成都市610041
中国药房 2010年12期
关键词:血脂康高血脂症异质性

占美,吴斌,柳汝明,唐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成都市 610041)

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键康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症[1]。而血脂代谢异常又是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除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外,对异常血脂的调节也是至关重要的。血脂康由新一代纯天然红曲提炼精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血脂康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而未见其相关毒副作用报道。笔者采用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以评价血脂康在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血脂调节及血糖控制方面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采用盲法均纳入研究。

1.2 观察对象

纳入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1985、1999年)或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的诊断标准,高血脂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关于“血脂异常防治方法建议”中的血脂异常标准。排除标准:肝、肾、甲状腺疾病所继发的高血脂症患者;由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者;3个月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综合征、乳酸酸中毒、严重感染等急性并发症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对试验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干预措施

常规降糖治疗+血脂康(试验组)vs.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

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2 h-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

1.5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和PubMed(1978~2009 年)、EMBASE(1974~2009 年)、CNKI(1978~2009年)、VIP(1989~2009年)、CBM(1978~2009年);手工检索其他相关杂志。检索词包括“血脂康”、“糖尿病”、“xuezhikang”、“XZK”、“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Mellitus”、“Type 2”、“Diabetes”。

1.6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数据提取由2名评价员使用统一的提取表独立进行,必要时联系原文献作者确定试验实施过程,2位研究员对文献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3评价员协助解决。文献质量评价按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版评价RCT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若纳入研究中失访人数超过20%,要进一步分析失访可能的原因,并进行意向治疗(ITT)分析。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采用χ2检验判断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连续变量结果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表示效应量,区间估计采用95%可信区间(CI)。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初检出270篇文献,通过阅读文题、摘要及全文后,排除非RCT、重复研究等,最后纳入符合纳入标准RCT[3~8]共6篇,地点均为国内。所纳入的6项研究均为平行设计的对照试验,均自称为“随机”,但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其随机方法及分配隐藏,2 项研究[6,7]采用开放性随机分组,其他 4 项研究[3~5,8]均未描述盲法,5项研究[3~7]报道了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基线有良好的相似性,详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 1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2.2 主要结局指标

2.2.1 TC。6项RCT[3~8]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TC(mmol·L-1)的影响。其中 1项RCT[6]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显示试验组T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血清中TC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5项试验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97%),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TC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1.92,95%CI(1.30,2.54)],详见图1。

图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C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TC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2.2 TG。6项RCT[3~8]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TG(mmol·L-1)的影响。其中1项RCT[10]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显示试验组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清中TG变化不明显(P>0.05)。另外5项试验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TG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0.76,95%CI(0.62,0.90)],详见图2。

2.2.3 LDL-C。4 项 RCT[3~5,8]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 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LDL-C(mmol·L-1)的影响。各试验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LDL-C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0.97,95%CI(0.88,1.07)],详见图3。

2.2.4 HDL-C。5 项 RCT[3~5,7,8]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HDL-C(mmol·L-1)的影响。各试验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98%),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升高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HDL-C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0.50,95%CI(0.14,0.87)],详见图4。

2.3 次要结局指标

2.3.1 FBS。4项RCT[3,5~7]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FBS(mmol·L-1)的影响。其中1项RCT[10]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显示试验组FB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清中FBS变化不明显,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4项试验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98%),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FBS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4.52,95%CI(2.26,6.79)],详见图5。

图2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G比较Fig 2 Comparison of TG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LDL-C比较Fig 3 Comparison of LDL-C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DL-C比较Fig 4 Comparison of HDL-C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5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BS比较Fig 5 Comparison of FB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2 2 h-BS。4项RCT[3,5~7]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2 h-BS(mmol·L-1)的影响。其中1项RCT[6]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显示试验组2 h-B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清中2 h-BS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4项试验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98%),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2 h-BS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4.46,95%CI(2.39,6.52)],详见图6。

2.3.3 HbA1c。3项RCT[5~7]比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HbA1c(%)的影响。其中1项RCT[6]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显示试验组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清中HbA1c变化不明显(P>0.05)。另外2项试验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99%),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HbA1c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MD=1.20,95%CI(0.03,2.38)],详见图7。

2.3.4 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2项研究[5,6]较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的影响。其中1项研究数据不全,因此不能进行Meta分析。但2项研究都显示在减少糖尿病患者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图6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 h-BS比较Fig 6 Comparison of 2 h-B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7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bA1c比较Fig 7 Comparison of HbA1c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 讨论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病情进展常伴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8]。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最常伴随的代谢紊乱,其主要特点是HDL-C水平下降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小而致密的LDL-C颗粒占优势,TG水平升高。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表明,伴发于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可以进一步恶化患者预后,增加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而积极降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试验药物血脂康是北大维信研制的一种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功能的高科技生物产品。近来研究发现,该药还可用于治疗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血脂康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及药理作用强、副作用少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9]。

本系统评价以反映血脂改善的指标(TC、TG、LDL-C、HDL-C)为主要结局指标,并通过FBS、2 h-BS、HbA1c、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等次要结局指标共同系统评价血脂康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康在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血脂和血糖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常规降糖治疗,有2项研究表明血脂康在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的24 h尿白蛋白排除率方面优于单用常规降糖治疗。虽然本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所有结局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随机分配方案的选择尚不规范,分配隐藏及是否采用盲法均交代不清,因此可能存在选择、实施及结果测量偏倚,上述结论需谨慎对待,期待日后有更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加以验证。

[1]纪立农.糖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2,37(9):524.

[2]唐同翠,刘毕慧.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3):190.

[3]韩峭青,连 林,周 敏,等.血脂康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6):607.

[4]李 红,郑姜钦,吕绍光.血脂康对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5):60.

[5]彭卫华,曲 强,陈 建.血脂康对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0,7(4):17.

[6]樊春慧,吕从艳.血脂康胶囊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8,19(8):64.

[7]邓仰欣,张 建,东野光,等.血脂康治疗2型糖尿病56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3):1376.

[8]李国华,陈 萍.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药房,2007,18(35):2790.

[9]刘丽娟,马世尧,刘斯春.血脂康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J].中国药房,2003,14(3):184.

猜你喜欢
血脂康高血脂症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看血脂康的临床应用
血脂康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辛伐他汀与血脂康一样吗
3种脂血消除法在生化测定中的对比研究
高血脂症的诊治
阿托伐他汀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脂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