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蚕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0-05-29 14:56陈田飞徐向宏方广生张建华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蚕儿蚕农淳安县

陈田飞 徐向宏 方广生 张建华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淳安 311700)

淳安县蚕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陈田飞 徐向宏 方广生 张建华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淳安 311700)

对淳安县蚕桑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别从桑园培管、蚕儿饲养、蔟中管理、采茧运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应用新的技术推广模式等措施,促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淳安;蚕桑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推广

淳安县是浙江省四大蚕茧重点产区之一,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质蚕茧的重点产区和浙江省实施“蚕桑西进”的重点县(市)[1],也是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发展战略的优质茧生产基地[2]。2007年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实现了全省排名新的突破,蚕茧产量、产值进入全省前 3位,2008年的蚕茧产量为 8 778 t,占浙江省的 13.65%,占全国的 1.28%。2009年的蚕茧产量为 7 585 t,占浙江省的 16.62%,位居全省第 2。蚕桑产业现已成为淳安县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淳安县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蚕桑实用技术应用紧密相连,然而随着养蚕规模的扩大,蚕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着蚕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碍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就当前淳安县蚕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并在查找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 淳安县蚕桑技术概况

淳安县有县、片、乡、村四级科技服务网络,拥有蚕桑技术员 46人,其中高级职称 12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 8人,大学以上学历的占了 63%,并且年龄都在 27~48岁之间,有村级服务站成员 593人,蚕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专营蚕用物资的千岛湖桑园蚕业有限公司,蚕药销售渠道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蚕桑技术培训、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录像、建立示范基地是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

通过技术推广与应用,广大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千岛湖牌桑蚕鲜茧》技术标准得以实施,基本实现了桑园基地、生产技术、操作方法、生产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化,有力地推动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的进程,千岛湖牌蚕茧质量稳步提升,综合质量指标连续 10余年名列浙江省前茅[3]。

2 蚕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淳安县养蚕历史悠久,近年来蚕桑技术推广力度大而广,蚕农养蚕技术水平提升明显。然而蚕农间的饲养水平、饲养场地条件、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蚕农对实用技术应用把握不严,不按技术规程操作,与《千岛湖牌桑蚕鲜茧》地方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蚕病发生、茧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千岛湖”品牌茧品质的提升。

2.1 桑园培管不到位

淳安县现有桑园面积 7 347 hm2,其中投产面积5 800 hm2。据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调查,这些品种桑栽植基本符合《千岛湖牌桑蚕鲜茧》技术规程,然而桑园在标准化栽植后,由千家万户独自培管,出现桑树树型养成、肥培管理、修枝整型、冬季封园、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培管不到位的现象,致使桑园产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1.1 树型养成 从实际情况看,蚕农并未按标准对桑树进行树型养成,主要原因:一是蚕农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桑树在冬种后的第 2年秋蚕期就采叶喂蚕,蚕农不愿意进行树型养成而损失桑叶;三是部分桑树由于品种特性难以进行树型养成。

2.1.2 施肥 桑树施肥不但要足量而且还要合理搭配。从 2008年淳安县 100户蚕桑样本户的调查情况看(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选择县内具有代表性的 100户蚕农作为样本户,调查其每年的蚕桑生产情况,如桑园面积、桑园培管投入资金,蚕种饲养量、盒种产茧量、干壳量,养蚕成本等),整个淳安县桑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施肥量不足;第二,肥料搭配不合理,有机肥仅占 30.12%,氮、磷、钾比例失调,尿素、碳铵占化肥使用量的 86.44%(表 1);第三,施肥不及时,降低了施肥效果;第四,施肥措施不正确,施肥时普遍为撒施,营养流失严重。

?

2.1.3 疏芽留条 疏芽留条一般结合夏蚕采叶进行,而蚕农往往不能按要求将疏芽留条工作做好。一是控制不了密度,每 667m2桑园留枝条数量多于1万条;二是采叶时未能将长势、位置最佳的枝条留住;三是采芽叶时,常将主干上的桑皮剥落;四是部分蚕农夏伐后未及时疏芽留条,而是到早秋蚕期结合采叶进行。如此一来,桑树细枝多、叶形小、叶肉薄,桑树底部桑叶也易黄化凋落,影响桑树秋期、甚至是来年的产量。

2.1.4 修枝整型 根据我们的调查,修枝整型这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剪梢时间普遍偏迟,枯桩、病害桩的修剪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剪梢时用柴刀砍枝条,影响了桑树的正常生长。

2.1.5 摘芯 春季桑树摘芯不但可以提高桑叶产、质量,而且还可减少桑瘿蚊害虫的密度。然而,随着桑园户均面积的扩大,春蚕期桑叶有余,加上养蚕劳动力的流失,蚕农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摘芯。从 2008年春淳安县蚕桑样本户桑园摘芯调查情况看(表1),桑园摘芯的比例仅占 40.14%。

2.2 蚕儿饲养欠精心

淳安县养蚕规模由 2003年的 10.26万盒,增加到 2009年的 17.78万盒,短短的 6年时间翻了近一番。而农村劳动力却逐渐流向城市,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逐年减少,且年龄结构老化。养蚕规模的扩大与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管理日益粗放,严重冲击着现代蚕业养蚕技术的提升。

2.2.1 小蚕饲养温、湿度控制 小蚕加温、加湿技术已在千家万户得以应用,但对目的温湿度的控制却不尽如人意。加温桶、火盆等加温设备不利于温度控制,蚕室温度时高时低,而目的湿度的控制则更是难以做到。部分蚕农甚至不使用温湿度计,仅凭“经验”控制温度。

2.2.2 眠起处理 在饲养过程中,此项工作往往被疏忽,“止桑”工作不到位,致使蚕座中剩余残叶过多,蚕儿就眠环境差。有的蚕农在大部分蚕儿就眠后,为使迟眠蚕能吃到桑叶,继续往蚕座中投入桑叶。眠中几乎不加任何处理,部分蚕儿眠醒后就急于给叶;造成蚕儿发育不齐,体质下降。

2.2.3 提青分批 提青分批有利于蚕儿同时就眠、同时给桑,方便饲养,同时也能起到淘汰病、弱、小蚕的目的。部分蚕农因嫌其操作麻烦而置提青分批工作于脑后,蚕座中蚕儿发育不整齐,甚至出现不同龄期蚕儿同处一匾的现象,极易诱发蚕病。

2.2.4 稀放饱食 随着养蚕户户均规模的扩大,大蚕稀放饱食始终未能达到标准要求。2008年淳安县全县养蚕户户均饲养蚕种 7.3盒,比 2003年增加近 3.5盒,农村养蚕场地建设的速度远远低于户均饲养量的增加,养蚕场地紧张致使大蚕稀放饲养难以实现。也有部分蚕农贪图省力,将蚕儿高密度饲养。

2.3 病虫害防治欠科学

2.3.1 防病意识淡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蚕农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具体表现:冬季封园迟、封园不彻底;夏伐后的蚕期间隙桑园不用药、少用药;蚕前消毒走过场、消毒不彻底;病死蚕乱扔乱丢、喂家禽;蚕沙未经腐化直接施肥;捡拾病死蚕、除沙后不洗手就给桑;桑叶与蚕、人与蚕共居一室等。

2.3.2 石灰使用量偏少 俗话说“万病一把灰”,新鲜石灰具有灭活病毒、抑制细菌、隔离病原微生物等作用,石灰还有调节蚕座湿度的功能。然而现在的蚕桑生产中,石灰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部分使用的石灰还是上年剩余的已失去消毒效果的陈石灰。石灰使用量的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石灰逐步被高效蚕药取代。第二,蚕农因石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粉尘污染空气、呛鼻等弊端而不愿意使用。第三,农村建房用灰量大,导致新鲜石灰短缺。

2.3.3 盲目用药 目前,淳安县的蚕农在消毒防病中盲目用药,具体表现:桑园乱用农药,不注意残毒期;蚕农混淆蚕药品种,将其功能张冠李戴,未能对症下药;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不正确等。

2.4 蔟中管理欠规范

蔟中管理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上车茧率、色泽、解舒等质量指标的高低。受养蚕习惯的影响,淳安县的养蚕农户中普遍存在蔟中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阻碍了“千岛湖”品牌茧整体质量的提升。

2.4.1 室外预上蔟变成室外营茧 淳安县养蚕规模大,养蚕场地有限,加上蚕儿老熟上蔟集中,加剧了场地紧张的矛盾,蚕农不得不将室外预上蔟的蚕儿放在室外营茧,以缓解场地紧张的局面,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了室外营茧的陋习。

2.4.2 蚕沙处理不及时 熟蚕自动上蔟技术已应用多年,虽可降低劳动量,但若上蔟后蚕沙处理不及时就会增加蔟中湿度,影响蚕茧的色泽、解舒,导致蚕茧质量下降。据淳安县大市蚕茧管理总站 2008年的调查数据,熟蚕上蔟后,有 80%的农户未能在上蔟后 12 h内及时清理蚕沙。

2.4.3 方格蔟摆放不规范 蚕农只关心决定蚕茧价格的茧层量指标,不重视解舒、洁净等这些不参与鲜茧价格确定的质量指标,以致方格蔟搁挂密度高,摆向仅根据场地随意放置,蔟中湿度大,茧质差。而且蚕农舍不得购买新蔟具,方格蔟更新换代慢,破旧的纸板方格蔟一用再用,方格蔟在潮湿环境中变形,致使黄斑茧、柴印茧增加,影响蚕茧质量的整体提升。

2.4.4 直营茧多 目前市场上有直式 162孔和横式 156孔 2种方格蔟销售,蚕农在将 2只蔟片连结固定成一副搁挂式双联方格蔟时易混淆 2种型号,造成直营茧偏多。特别是在添置和部分更新方格蔟时,为保持 2片方格蔟捆扎后的形状与原先旧的搁挂式双联方格蔟一致,捆扎成直营方式双联方格蔟的机率更大。

2.5 采茧、运茧欠妥当

采、运茧过程中,提前采茧、采茧后随意堆放、选茧不彻底、出售统茧、麻袋尼龙袋装运茧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实行给予箩筐装运茧每 50 kg奖励 20元的政策后,部分偏远地区的蚕农依然用麻袋、尼龙袋将蚕茧装运至茧站,等到售茧时再将麻袋内的蚕茧倒入箩筐中,以蒙骗收茧人员。也有少部分蚕农舍不得投入,箩筐太少,只能是箩筐装一点、麻布袋装一点。

3 应对措施

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遍及全国 26个省(区)1 000多个县,蚕农的收入每年有 100多亿元[5]。淳安县作为一个占全国产茧量 1.28%的优质茧生产基地,发展前景看好,并且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淳安县的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也得到了健康发展。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产业受到现代产业的极大挑战,蚕桑技术推广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矛盾[6];而且,蚕桑生产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长期存在,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改观。为了将现代蚕业的实用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就必须要求大家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对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方法主动作出调整,把蚕桑生产新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转换为生产力,以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1 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改变观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跟上时代节奏。针对淳安县的实际情况,一是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他们对当前国际、国内的蚕桑发展状况、技术应用现状、发展方向等作一个全面了解;二是要经常举办技术推广座谈会,共同探讨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交流技术培训的方式,要始终以先进适用的技术武装头脑;三是不定期的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对其他单位的技术推广作一个直观了解,把别人的成功做法、经验引入到淳安县的蚕桑生产实际中来,别人的不足之处也可引以为戒,规避风险;四是应邀请国内蚕桑专家来淳安县指导工作,传授经验。在提高技术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技术员从业的道德素质,确保蚕桑技术人员始终以一颗热诚的工作心,把蚕农及其所需摆在首要位置,耐心、细致的去做好本职工作。

3.2 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

蚕农是蚕桑技术应用的主体,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系到技术应用的成效。而且,蚕桑也不是淳安县唯一的农业产业,蚕农除了栽桑养蚕外还要从事其它的农业生产,部分蚕农对蚕桑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广大蚕农中也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治轻防”等错误观念,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拖泥带水,步骤执行不到位,甚至出现类似“室外营茧”等与技术标准背道而驰的现象。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养蚕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接收新技术能力差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技术应用的难度。要改变现状,唯有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从提高蚕农从业积极性入手,在技术服务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且要多站在中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传授养蚕技术,手把手的教他们应用新技术,帮助他们更正错误观念,提高技术应用效果。

3.3 应用新的技术推广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技术推广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虽然,淳安县蚕桑技术培训无论在场次,还是在培训人数上都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技术培训覆盖面广[6];然而,蚕农都是被迫接受培训,其培训内容与蚕农真正所需不相符,而且多数培训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要改以往 “要我培训”为 “我要培训”,做到蚕农需要什么,我就传授什么。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培训前收集蚕农关于技术需求的信息,确定技术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在培训人数上,也应根据实际,而不能为了完成培训的人数任务而招集不相关、不情愿的人参加学习。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授课、现场会、田间蚕室技术示范、座谈会等不同形式,以达最佳效果。蚕农要从事多项农事活动,空余时间少;因此在培训时间上,要灵活掌握,选择雨天、晚上、休息间隙等时间进行。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进行跟踪服务,防止技术操作出现偏差,保证每一项技术准确、到位地得以应用。

蚕桑生产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受益时间长的特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淳安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7]。要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唯有结合淳安县的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蚕农为本,找准蚕桑技术推广的突破口,应对挑战、勇于创新,建立一套适应淳安县实际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淳安县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徐向宏,徐新权,方好金,等.浅析淳安县打造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J].中国蚕业,2006,27(3):83-86.

[2]方好金,李春才,陈康伟,等.淳安实施百公里蚕桑长廊工程发展规划[J].中国蚕业,2006,27(2):73-76.

[3]许冠钧,管三平,徐向宏,等.加快蚕桑产业化步伐 提升蚕桑产业效益[J].中国蚕业,2007,28(3):57-59.

[4]鲁兴萌.蚕用兽药的现状与应用[J],蚕桑通报,2009,40(2):1-5.

[5]向仲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J].中国蚕业,2009,30(2):4-6.

[6]柯红成,王夏英,徐新权,等.淳安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万户科技兴桑工程[J].中国蚕业,2007,28(2):77-80.

[7]张姣萍.新形势下蚕桑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蚕业,2007,28(2):58-60.

[S88-9]

C

1007-0982(2010)02-0041-04

2009-12-11;

2010-03-19

陈田飞(1979—),男,浙江淳安,硕士,农艺师。

Tel:0571-65021889,E-mail:nancydel@yeah.net

猜你喜欢
蚕儿蚕农淳安县
难题
难题
浙江淳安县一带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淳杨线】
躲雨
浙江淳安县石林镇:运动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可爱的蚕儿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向学生赔“蚕”
科学引领 生态第一 淳安县持之以恒保护青山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