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2010-06-30 04:14章小芹
当代医学 2010年31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心绞痛

章小芹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其发病机制在于易损斑块的破裂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及血栓形成[1]。本文研究在常规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扩冠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并研究其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自我院心内科。男68例,女48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5.63±8.96)岁。病例符合WHO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4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41例,静息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12例。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不稳定性心绞痛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吸氧、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扩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线公司生产)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上所修订的标准[2]。显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有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症状有较大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次数减少≤50%,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50%。心电图疗效标准按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标准[3]。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ST段及T波基本恢复正常,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纠正;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无好转。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n(%)]

1.4 检测指标 两组均在治疗前后,禁食12小时于清晨抽取静脉血。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重庆多维生物工程所研制的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FASCO-3000型。血清hs-CRP检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测来自山东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在Olympus 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

1.5 统计学处理 连续变量的表达用均数±标准差,组间均数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运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及hs-CRP比较 见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2组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丹红治疗组除红细胞变形指数这一指标外,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2组在治疗后,hs-CRP均有显著下降,但丹红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hs-CRP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hs-CRP比较 (±s)

注:* P<0.05,** 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破裂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及血栓形成所致。对极高危患者需行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高危患者可在药物治疗后行PCI干预,低危患者不推荐行PCI干预[4]。可见,药物治疗仍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基石和基础。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属于“胸痹”等范畴,临床多以憋气、胸闷、心悸、阵发性心前区疼痛等为表现。其病因病机多见于痰浊血瘀,兼有气虚,属本虚标实证,治则为以通为主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提取的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抗凝血、抗血栓形成以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而红花黄色素的作用主要是抗凝集,可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红花黄色素还可通过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并可有效改善微循环[5]。本文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可进一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改变。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血液粘滞度及降低hs-CRP水平。而无论动物还是临床试验均证实,hs-CRP水平反应了斑块不稳定及病情严重状况,并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6]。丹红注射液其它的作用机制还包括:降低血脂含量,防止脂质在动脉管壁及细胞内的沉积以及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本文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药物效价比较高,值得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王爱里,于超,王红梅.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2):137-138.

[2]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3-2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60.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5]常虹.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56-57.

[6]Pan M, Jiang MH, Wei MF, et al.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gene 2350 G>A polymorphism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9,15(4):435-442.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心绞痛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