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纪念

2010-07-05 22:27徐百柯
读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新闻史毛球冲动

徐百柯

195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开头:不知为什么,世上最可怕的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的阳光。这篇报道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源自一些复杂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就这么离开,是对死在那里的人极为痛心的不敬。”

如今,我们看到一篇新的报道——《正在消失的奥斯威辛》。作者写道:“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被害者留下的头发还保持着鲜艳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而当我于2009年重返这里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经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

这里揭示的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去奥斯威辛参观的游人不断增多,2009年比2001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集中营营区的保存状况却不断恶化,墙壁开裂、地基下沉。那里的负责人表示,日渐残败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正在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

最深重的罪行记录和那些最伟大的文明遗存一样,反讽着盲目的旅游狂潮:不断增加的观瞻背后,是真正严肃的纪念的游移甚至失落。这,也是一种令人痛心的不敬。

(马树强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2月10日)

猜你喜欢
新闻史毛球冲动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毛球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媒介生存: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思考
你的冲动指数有多高?
我是毛球——80后的特点
我是毛球——80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