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进产业一体化是解决奶业深层次矛盾,构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机制的根本举措——在首届中国奶业大会上的讲话(摘录)

2010-07-10 06:38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
中国乳业 2010年6期
关键词:奶农乳品配额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 刘成果

这次会议是我国奶业处于振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本次会议之前,曾召开了三次中国奶牛发展大会,分别研究探讨了奶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问题。本次会议更名为中国奶业大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并沿用此名称。这样涵盖面广,更能全面反映奶业产业的发展状况,今年主题是研究奶业产业一体化问题。

一、奶业产业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奶业产业一体化就是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奶业产、加、销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通过奶业产业一体化,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分配。

奶业产业一体化是奶业生产自身特点决定的。

奶业产业一体化有利于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现代奶业。

奶业发达国家都是实行奶业产业一体化,其有效形式有两种。一是奶业内部采用建立奶农合作社形式推进一体化。采取合作社模式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芬兰、印度等。二是在奶业外部由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一体化。如:制定合理的收奶价格,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签订产销合同等。采取这种方式的有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

同时,欧美等奶业发达国家大多数都实行生产配额管理,以调控供需关系,促进一体化经营。国外的配额制度,是政府部门根据全国奶类的市场需要,制定出全国原料奶的总生产量,再根据各省奶牛饲养的历史状况和人口变化,将生产配额分配到各省,由各省把配额分到牧场,各牧场根据配额进行牛奶生产。在管理上,配额可以流通,牧场主可以买卖配额,如果牧场主完不成配额,管理部门可以强制要求其卖出配额,以保证奶的总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我国奶业一体化的现状

(一)奶业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

纵观解放后我国奶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奶业产业一体化是伴随着我国奶业生产体制和价格体制的转变而变化的,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这一阶段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市场销售是以统一管理为主的。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2年。这一阶段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变化成为买卖关系,利益联结松散。由于当时国家加强了对奶业的扶持,牛奶的收购价格仍由国家制定,所以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并未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第三个阶段为1992年之后。1992年,我国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牛奶购销价格,取消了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牛奶购销价格除上海市仍由物价局定价外,全国均按照市场行情变化由乳品企业制定。这种原料奶价格由乳品加工企业单方确定的定价方式,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奶农没有发言权,利益没有保障。另一方面,乳品加工行业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国营乳品加工企业所占比重逐步降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一体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以后我国奶业的波动留下了隐患。

2004年以来我国奶业频繁出现波动,其根本原因是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脱节,乳品加工企业无序竞争,向奶农转嫁生产成本,造成奶牛养殖效益下降,挫伤奶牛饲养积极性,破坏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奶业一体化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是成立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制定原料奶收购价格,推行合同收奶。在原料奶定价方面,2007年9月,黑龙江省成立了省及各市(县)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2008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原料奶价格协调工作的通知》,2008年10月6日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6号)均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在推行合同收奶方面,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和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省农垦局、辽宁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6月发布了《生牛奶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8年10月制定了全国《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

二是通过奶业合作社和奶联社等形式,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正式实施,为奶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乳品企业与奶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共赢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北京地区奶牛存栏16万头,其中奶牛专业合作社存栏13万头,占总存栏数的81.2%,已经成为奶源保障的主体。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旭泥坂村2009年1月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社员可将奶牛折股入社,合作社还购买了加工奶豆腐的机器。合作社当年即实现了盈利,入社奶农得到了分红。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将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联社”模式,将农民的奶牛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原料奶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与乳品企业进行对话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积极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就积极探索和尝试建立第三方乳与乳制品质量监督体系。天津也于2006年2月开始推行第三方检测机制。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开展第三方检测试点,并由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现正在试行中。

四是奶牛场建乳品企业和乳品企业发展稳定的奶源基地。无锡市天资乳品饮料厂前身是1958年建场的无锡县奶牛场。20世纪90年代初,在养牛业整体滑坡,奶牛场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奶牛场负责人确立了“以牛为本,以工养牛,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齐发展”的思路,投资创办了天资乳品饮料厂。目前,天资乳品饮料厂日销量已由建厂之初的6000瓶上升到90000多袋,并带动了奶牛养殖场的发展和周边农民发展养牛业。山东银香伟业拥有优良的奶源基地,引进了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设备,实行一体化经营,保障了奶牛生产、乳品加工和乳品市场的协调发展,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乳品供应市场。同时,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三元、飞鹤、沈阳乳业等乳品企业也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通过签订合同、入股、自建规模化奶牛场等形式,稳定和扩大自有奶源基地。

(三)现阶段我国奶业产业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体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奶农组织化程度低,无法与乳品企业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利益联结松散,产加销发展不协调,乳品企业重复建设严重,区域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过剩。

二是合同签订不规范。首先,奶农往往拿不到双方签字盖章的合同,使合同成了单方合同。其次,合同期过短。第三,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诚信,都怕上当吃亏,不愿履行合同。

三是国家和地方制定的促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原料奶定价政策、原料奶购销合同范本、《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等出台以后,没有在全国特别是奶业主产区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奶业产业一体化进程。

三、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奶业产业一体化的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推进奶业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充分认识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的艰巨性;三是充分认识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的长期性。

(二)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要坚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大力发展奶农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奶产业一体化服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实现奶业产业一体化的有效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拓展,乳品加工向奶牛养殖延伸;二是构建各方参与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加快建立原料奶第三方检测机构;四是推行合同收奶。

(三)加快推进合同收奶的步伐

在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中,当前最要紧、可操作性最强的是加快合同收奶的进程。合同收奶就是奶农和乳品企业按照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行使其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其实质是奶农和乳品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持奶业良好秩序的基础。合同收奶一方面可以保证奶农生产的原料奶有长期稳定的销路,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保证其发展奶牛养殖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保证乳品企业获得质优量稳的原料奶,实现加工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要对合同进行规范,要约定合同期限,明确规定原料奶收购的价格、收购量、收购标准、结算、交付方式,以及双方的责权利等。河北省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合同的签订率达到100%,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各地要采取措施,加速合同奶业的进程,特别是奶业主产省要做出表率。

猜你喜欢
奶农乳品配额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抗议
电力:可再生能源配额办法出台 确保风光水全额消纳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喷奶粉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