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行业标准分析与建议——加工质量指标

2010-08-09 02:38冷向军
饲料工业 2010年20期
关键词:水产饲料颗粒饲料行业标准

冷向军

我国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水产养殖大国,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水产饲料工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水产饲料的年产量已达1 300万吨,是近年发展最为迅速的饲料品种。随着水产饲料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水产饲料的质量作出规范。至2008年,农业部已发布实行了21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除《虹鳟养殖技术规范配合颗粒饲料》(SC/T 1030.7—1999)为1999年制订外,其余均为2001~2008年间制订或修订。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规范水产饲料行业,提高水产饲料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中,“技术要求”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技术要求”包括营养指标、加工质量指标、感官指标和卫生指标4部分。过世东(2004)曾对2001~2002年期间发布的8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的加工质量指标作过分析,本文着重对2003~2008年期间发布的12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的加工质量指标做一综述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水产饲料行业标准提供依据和建议。

按《饲料工业术语》(GB/T 10647—2008)的定义,加工质量指标(processing quality index)是对饲料原料或饲料产品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所作的规定,如粒度、混合均匀度、糊化度等。

1 粒度

粒度是指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产品的粗细程度。在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中通常是采用“原料粉碎粒度”指标。12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对原料粉碎粒度的规定见表1。由表1可见,水产动物幼小阶段对原料粉碎粒度要求较高,肉食性强的水产动物对原料粉碎粒度要求较高。在12项标准中,有2项(罗氏沼虾、鲍)未就不同生长阶段对原料粉碎粒度的要求作出规定;有3项采用两层试验筛对大粒度原料进行限制,分别为罗氏沼虾、团头鲂和刺参,而其余8项标准则将大粒度原料归为一类,采用一层试验筛加以限制。

在畜禽配合饲料标准中,通常会对成品粒度(粉料)作出两层试验筛的规定,如《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GB/T 5915—2008)中,成品粒度(粉料)99%通过2.80 mm编织筛,但不得有整粒谷物,1.40 mm编织筛筛上物不得大于15%。

采用两层筛检测,较单层筛更科学,有利于控制原料中较大的物料,也有利于混合、制粒等后续加工。同时,对原料的最大粒径进行限制,将使“原料粉碎粒度”指标更为合理。建议在今后水产饲料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中,应参考畜禽配合饲料标准,采用两层试验筛检测。

2 混合均匀度

混合均匀度是指饲料产品中各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在12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中,青鱼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蟹种饲料对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的规定为CV≤8%,刺参配合饲料、长吻鮠配合饲料、鲍配合饲料的规定为≤9%、≤7%、≤5%,其他配合饲料品种对混合均匀度 (变异系数CV)的规定均为≤10.0%;此外,尚有部分标准对添加剂预混料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作出了规定,均为≤5.0%,如罗非鱼配合饲料、鲫鱼配合饲料等。实际上,对于配合饲料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10%,已基本得到行业公认。建议在今后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中,可将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统一规定为:配合饲料(粉料或颗粒料)≤10%,添加剂预混料≤5%。

3 颗粒饲料粉化率

粉化率是指在特定测试条件下,颗粒饲料的粉末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与“粉化率”相近的概念

有“含粉率”,含粉率指颗粒饲料中所含粉料质量占其总质量的百分比。

表1 12项水产配合饲料标准对原料粉碎粒度的规定

表2 9项水产配合饲料标准对粉化率、含粉率的规定

在12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中,鳗鲡配合饲料、刺参配合饲料为粉末饲料,鲍配合饲料为破碎料和片状料,未对含粉率和粉化率提出要求;其余9项标准均对含粉率或粉化率提出了具体指标。在这9项标准中,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标准规定了含粉率最大允许值,其他7项标准则规定了粉化率最大允许值,但没有一项标准同时对粉化率、含粉率提出要求,见表2;粉化率、含粉率的测定均采用了GB/T 16765—1997(颗粒饲料通用技术条件)。

3.1 含粉率测定

将样品用四分法分为两份,每份约600 g(m1),放于2.0 mm的筛格内,在振筛机(频率220次/s,行程 25 mm)上筛理 5 min,或用手工筛(110~120 次/min,往复范围10 cm),将筛下物称量(m2)。

含粉率(%)=m2/m1×100。

3.2 粉化率测定

将样品用四分法分为两份,每份约600 g,放于规定筛孔的筛格(见表3)内,在振筛机上预筛5 min(也可用手工筛),从筛物中分别取样500 g(m1)两份,各装入粉化仪的两个回转箱内,使箱体回转500 r/min,取出样品放于规定筛孔的筛格(见表3)内,振筛机上筛理5 min(也可用手工筛),将筛下物称量(m2)。

粉化率 (%)=m2/m1×100。

表3 不同颗粒直径规定用筛孔尺寸(mm)

从上述两个指标的测定方法来看,含粉率是测定饲料样品已经存在的粉末数量,粉化率则需先将饲料粉末除去,测定颗粒经受振动、撞击、压迫、摩擦等外力后出现的粉末量。可见,含粉率与粉化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注意加以区别。

GB/T 16765—1997(颗粒饲料通用技术条件)对粉化率、含粉率的测定方法是依据畜禽饲料确定的,其基本原理可适用于水产饲料,但对粉末的规定,即试验筛网孔尺寸的规定则不适用于水产饲料。如含粉率测定中,所用筛网为2.0 mm,这样的筛孔尺寸,大于许多水产苗种料的直径,显然不能照搬;在粉化率的测定中也存在同样问题。在9项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中,有5项对此的规定为:筛孔尺寸比颗粒直径小一级,有4项未作规定,只是笼统的参照GB/T 16765—1997执行 (实际上,完全参照GB/T 16765—1997执行,是不可行的)。建议在今后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中,同时规定粉化率、含粉率指标,并对筛孔尺寸作出规定,如“筛孔尺寸比颗粒直径小一级”,或者对水产饲料不同颗粒直径也规定一个如同表3的筛孔尺寸。

4 颗粒饲料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在特定测试条件下,颗粒饲料在水中抗溶蚀的能力,这是水产饲料特有的指标。耐水性差的饲料,投入水中后,散失和溶失大,易引起水质恶化,危及养殖动物健康并污染环境。在12项水产配合饲料标准中,除刺参配合饲料未对耐水性要求外,其余11项标准均对该项指标作出了规定,均以溶失率(dissolve percentage)来表示,其定义为:一定时间内,颗粒(或粉状饲料加水搅和成面团)饲料在水中溶失的质量百分数。溶失率的测定通常是采用浸泡减量法,即将颗粒饲料 (或面团状饲料)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烘干称重,根据其质量的损失计算溶失率,但对于具体的测定方法,包括浸泡时间、浸网筛孔尺寸、浸泡后处理方式等,各项标准的规定并不一致,见表4。如浸泡时间从5 min(罗非鱼配合饲料)到24 h(鲍配合饲料)不等,浸泡后处理方式有的采用上下提3次后烘干,有的采用上下提1次后烘干,有的则直接将浸泡料滤后烘干。所谓“上下提3次”是指饲料在水中浸泡到规定时间后,把筛框从底部至水面提动上下各3次,其中下沉时使饲料离开筛框底面。

在表4中,除长吻鮠配合饲料未规定浸泡时间外,其他均有规定。《长吻鮠配合饲料》(SC/T 1072—2006)中,对水中稳定性的测定按《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术条件》(SC/T 1077—2004)规定执行,但在该规定中,并未给出具体水中浸泡时间,而只是规定:按各养殖对象颗粒饲料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浸泡时间,而《长吻鮠配合饲料》(SC/T 1072—2006)未给出水中浸泡时间,从而造成该标准在“溶失率”指标上的不完善;此外,鲈鱼配合饲料(SC/T 2029—2008)中,对耐水性的测定方法未作任何描述,包括浸网筛孔尺寸,及浸后处理方式,这会导致实际检测中无法操作。

4.1 碎粒料和颗粒料的溶失率比较

对于同一养殖品种饲料而言,碎粒料较细小,具有较大表面积,入水后易溶失,因而碎粒料的水中稳定性要求较低,这在长吻鮠配合饲料、青鱼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中得到体现;但在罗非鱼配合饲料、鲫鱼配合饲料、罗氏沼虾配合饲料中,碎粒料和颗粒料具有同等的水中稳定性要求,似乎显得不大合理。在这方面,今后应予以统一认识。

表4 11项水产配合饲料标准对耐水性的规定

4.2 膨化料和颗粒料的溶失率比较

膨化料在生产过程中经受了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淀粉具有很高的糊化度,因而具有更高的水中稳定性。罗非鱼配合饲料、鲫鱼配合饲料对膨化料、颗粒料溶失率的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

建议在今后的标准制订或修订中,将养殖品种分为鱼类、虾蟹类、龟鳖蛙类及其他类(如贝类等),在饲料形式上可分为粉料(面团)、颗粒料、膨化料、片状料四类,在此基础上,对浸泡时间、浸泡后处理方式及量化指标作出统一规定。在同一养殖品种的饲料中,如同时具有膨化料、颗粒料、碎粒料三种形式,应体现出三者在耐水性上的差异。

5 水分

尽管水分是动物必需的营养素,但在配合饲料中通常不将其作为营养指标加以规定,对水分的规定,主要是从饲料保存的角度考虑。饲料水分的高低,由加工中的调质、干燥、冷却及原料本身含水量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加工质量。在某些标准中,“水分”被列入“加工质量指标”,但在另外一些标准中则被列为“营养成分指标”,建议今后应予以统一。

水产饲料行业标准对于配合饲料水分的规定不尽相同,对粉料、膨化料水分含量的规定较为一致,均为≤10%,但对颗粒饲料水分含量的规定差异较大,大部分标准中规定颗粒饲料水分含量≤12.5%,但罗氏沼虾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水分含量规定为≤12%,大菱鲆配合饲料、大黄鱼配合饲料、对虾配合饲料水分含量规定为≤11%,牙鲆配合饲料、真鲷配合饲料水分含量规定为≤10%,这主要是考虑到海水鱼料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较低的水分含量有利于饲料贮存。对于水产配合饲料的水分指标建议统一为:粉料、膨化料≤10%,海水鱼料、虾蟹料≤11%,其他鱼料为≤12.5%;潮湿季节时的饲料水分含量应适当降低(如降低0.5%~1.0%,以防饲料霉变)。

6 黏弹性

黏弹性是指粉状饲料与一定比例水混合后产生的延展性与弹性。该项指标针对粉状饲料制订,如中华鳖配合饲料、鳗鲡配合饲料。《鳗鲡配合饲料》(SC/T1004—2004)中对黏弹性的检验规定:取50 g粉状饲料样品于容器中,加 60 ml蒸馏水,在(25±2)℃下,用手拌和均匀;用手拉伸20次。白仔饲料应具有良好伸展性;黑仔、幼鳗、成鳗饲料应具良好黏弹性和伸展性,且不黏手。

由上可见,对黏弹性的规定仅为定性描述。影响粉末饲料黏弹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黏着剂的质量和用量,饲料蛋白质与油脂含量、粒料加工细度等,如马铃薯α-淀粉与木薯α-淀粉、小麦面筋与玉米面筋均可作粘着剂,但其粘着效果并不同;饲料蛋白质含量与黏着性能也直接相关;油脂是疏水性润滑剂,影响粉料黏和性;粉料粗细也影响黏着性能,细者比粗者的黏着性能要好。

7 浮水率

浮水率是对膨化饲料在规定水质、水温和时间条件下入水后漂浮效果的检测指标,是膨化饲料的重要质量指标。在12项标准中,涉及膨化饲料的有5项,分别为鳗鲡配合饲料、罗非鱼配合饲料、鲫鱼配合饲料、蛙类配合饲料、鲈鱼配合饲料,其中,仅鳗鲡配合饲料、蛙类配合饲料对膨化饲料浮水率作出了规定。鳗鲡膨化饲料浮水率的测定方法为:随机取200~300粒膨化饲料样品,置于(25±2)℃水中浸泡30 min,搅拌数下,待静止后计算漂浮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比,即为浮水率,鳗鲡膨化颗粒饲料的浮水率≥95%。在《蛙类配合饲料》(SC/T 1056—2002)中浸泡时间同样为30 min,但抽取样本颗粒数为50~100粒,蝌蚪、仔蛙膨化颗粒饲料浮水率≥90%,幼蛙、成蛙膨化颗粒饲料的浮水率≥98%。今后应对膨化颗粒饲料的浮水率作出统一规定,如浸泡时间30 min,抽取样本颗粒数为100~200粒(50粒太少,300粒太多);考虑到膨化饲料的小颗粒与大颗粒制粒难度有别,要求浮水率的标准也应有不同。通常,较小颗粒膨化饲料(粒径≤1.5mm)浮水率≥95%,较大颗粒膨化饲料(粒径≥1.5mm)浮水率≥98%。

8 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经过近20年发展,在对加工质量指标的规范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中,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水产饲料行业标准在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和保障作用。首先注重标准的统一性。水产饲料行业标准不仅可在形式上相对统一,在很多条款和指标上亦可求得一致。各标准的相对一致,不仅可减少对应条款确定过程中的论证工作量,同时使水产饲料标准更规范、更便于执行。建议有关部门制订水产饲料行业标准的标准模式,各水产饲料行业标准均参照该标准模式制订,避免某些标准中对某些指标的缺失。

不同的标准由不同单位起草,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这可以理解,但作为行业标准,用于指导全国范围内的水产饲料生产,这不仅是起草单位的事情,主管部门应在整体上把握这些标准的形式和内容,避免具有相近营养需求和相近生产实践的两条鱼,仅因由不同单位起草标准,而导致在一些指标数值上差异过大的现象发生。否则,降低了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其次增强标准的严密性。特别是在引用其他条文或标准时,一定要对被引用的条文或标准仔细阅读,了解其详细规定,如有不适合于本规定之处,或者对引用条文或标准有修改之处,应在文中予以特别说明,避免遗漏、错误。

20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水产饲料颗粒饲料行业标准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出货火爆是行业复苏还是假象?水产饲料、动保企业如何在“危”中寻“机”?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利用颗粒饲料养鱼好处多
快速检测方法在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中的应用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