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主义合作观之比较研究

2010-08-15 00:49
关键词:自由主义民主理念

文 列

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主义合作观之比较研究

文 列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对国际政治秩序的一种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地自然延伸,它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合作观这一创新的理论,它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合作观在认识论、本体论、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动力、合作的利益观上有不同。

和谐世界;新自由主义;合作观;比较研究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阐发的关于中国对国际政治秩序的理念,是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概括,它对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西方新自由主义在解释国际社会合作方面也很有说服力。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来阐述和谐世界理念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

一、和谐世界理念

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归结起来,和谐世界的主要内涵包括:

(一)政治与安全

一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标,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1];各国应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或冲突;反对恐怖主义,重在消除根源;在裁军方面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维护全球稳定;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二是在政治上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胡锦涛指出:“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1]

(二)经济发展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是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各国普遍受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共享太平的前提,如果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马太效应”,这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三)文化

坚持包容精神,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学习、创新的过程。每个民族、国家的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家互相学习、文明之间互相融合,才成就了今天的人类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维护文明的这种多样性;如果只强调同一性,不但会扼杀各国、各民族文明的特色,对于全球的发展来说,也会因此失去动力。

二、新自由主义合作观

新自由主义是伴随着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第三次大讨论而产生的,其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斯蒂芬·克莱斯纳、布鲁斯·鲁塞特等人。以下是新自由主义合作观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

(一)相互依存理论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相互依存论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在其著作《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中提出来的,他注意到了经济领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认为相互依存是工业化国家中间的一个强劲趋势,其特征表现为国家间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敏感性[2]。之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该理论强调三个基本概念:第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日益发展(政府间的非正式或正式的官方联系、非政府人士之间的非正式联系以及跨国组织的内部之间联系)。第二,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一国的内政外交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很难划清界限。第三,军事力量的作用大为减弱[3]。该理论将不对称相互依循视为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创造了敏感性相互依存和脆弱性相互依存两个概念来解释权力是如何产生于不对称相互依存的(敏感性相互依存是指一国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变化的敏感程度。例如欧佩克提升油价对美国和日本造成的不同影响;脆弱性相互依存是相互依存双方为抵御变化而采取的替代性选择所需付出的相对成本。油价上涨对于日本来说要付出的代价就比美国大)。

(二)国际机制论

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问题领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蒂芬·克拉斯纳在1983年主编出版的《国际机制》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际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不同流派的观点。他强调,国际机制旨在改变国际利益的狭隘观点,主张以合作互利的长远利益代替争夺权力的眼前利益;国际机制并不意味主权的转移或放弃,而只强调各国的共同责任和采取一致行动;国际机制为国际关系角色同时提供机遇和限制。

(三)民主和评论

民主和平论的理论渊源是康德的 “永久和平”思想。1983年,霍布金斯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切尔·多伊利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和外交事务》一文中提出自由民主国家相互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的论点,该论点备受西方社会的青睐,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国际关系的经验法则。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民主和平论把这种因果逻辑归结为民主国家存在着政体上的两个根本限制因素,一是归因于机制上的限制,即公共舆论或国内政治机构的监督与平衡对政府决策的制约作用;二是民主标准和文化因素,即民主国家之间有着相互尊重、合作与妥协的共同特点。相反,民主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却缺少这些标准和限制因素。

三、和谐世界与新自由主义合作观之比较

(一)认识论

和谐世界理念的合作观,其认识论是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高度来看待世界秩序及其发展方向的,所以其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是特定的针对某个国家或者某一类国家,而是代表全球的整体利益。和谐世界理念由中国政府提出,但是并未烙上中国的烙印。

新自由主义与西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一样,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王逸舟认为纵观西方国际政治研究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人们不难发现,这里有个始终存在并且发挥巨大影响的“美国重心”)[4],而理论总是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尽管新自由主义属于科学实在论的方法 (秦亚青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有两种认识论,一种是科学派坚持的科学实在论,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坚持以说明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人文学派的解释学,认为社会事实很多情况下都是人的主观建构,他们坚持以理解和解释来获取知识)[5],但是也没有摆脱以美国为中心的嫌疑。该理论的所崇尚的制度、民主和平、相互依赖都只是代表西方大国的利益,所以其认识本身存在局限性。

(二)本体论

和谐世界理念首先强调各个国家的平等,各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强调战争对所有国家的危害,认为各国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在解决冲突时,要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念认为,在有了外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各国也要针对本国的情况,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出路,只有各国都发展,世界才能达到和谐。

新自由主义的本体论属于物质主义本体论。新自由主义强调制度、民主等,都是以物质权力为中心,这种物质权力为中心的本体论实质就是强权政治,它忽略了国际政治中的道德、人道主义等因素。所以,其本质所依赖的制度等都是对物质力量的依赖。而在现有的国际政治中,从物质力量的对比来看,发达国家的物质力量肯定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物质力量来决定国际事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就像联合国改革,联合国不是“董事会”,不是股权最大者的权力最大。所以,新自由主义的本体论也有局限性。

(三)合作的主体

其一,和谐世界理念合作观的合作主体是针对世界各种行为体,不管是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对于行为主体没有限制,且行为主体之间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应该参与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本国的经济水平、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

其二,新自由主义合作观中参与主体的限定。相互依存理论中虽没有直接对参与主体进行限定,但是从该理论的后果来看,各个国家对某一事物的敏感性、脆弱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约瑟夫·奈认为相互依存所带来的后果不一定只是好的方面,那么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种限定。

新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平论的前提就是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这限定了合作的主体,其所限定的民主国家就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西方大国,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限定。

国际机制论认为应该用国际机制去规范各国的行为,调节各国间的矛盾。但是,当今的国际机制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而建立的,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当前的国际机制中发挥作用,似乎也不太可能。

(四)合作的动力

一是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世界和谐,是世界各方面的和谐。在经济发展、政治安全、文化融合上秉承一种合作、包容的精神。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合作是出于各国积极、主动的意愿,而不是被动的、外加的力量来促使合作。在和谐的环境里,某个国际行为者的政策自然地推动和帮助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

二是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特别是相互依存理论的合作,合作的动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该理论认为,因为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客观的依存,所以,各个国家不得不在某些国际问题上合作。这种合作不是自愿的、主动的,只是充当了合作的“不自觉地工具”。在经济上,按照大卫·李嘉图的“两权相优取其重,两权相劣取其轻”的相对优势论[6],所以各国必须合作。在政治领域内,因为各国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环境、生态问题、反对恐怖主义等,这种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的合作;在安全上,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民主和评论、国际机制论等理论都认为要想维护全世界的安全,就应该让这种威胁消失。

(五)合作的利益观

和谐世界理念认为,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使世界达到和谐。当然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异。该理论所认为的和谐就是在各国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的和谐;如果没有差异,那就不叫和谐了,应该叫“同化”。该理论所表达的利益观就是承认差异,通过各国积极努力的合作与作为,使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合作中受益,国际社会应该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如果全世界国家都能从合作中受益,那就从根源上解决了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威胁。

和谐世界理念是对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突破,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刻反思,也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和谐世界理念和新自由主义合作观的比较,可以说,不管是在认识论、本体论、合作主体、合作动力等方面,和谐世界理念都是对西方以美国为中心的国家政治理论的突破。

[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A1).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35.

[3]Keohane,Robert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J].Little,Brown,1997.

[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秦亚青.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与人文的契合[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6]项义军.国际贸易[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25-29.

D815

A

1673-1999(2010)02-0020-03

文列(1983-),女,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陕西西安710054)教师,硕士研究生。

2009-08-11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民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式民主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