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共社团工作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2010-08-15 00:49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根据地

张 帆

延安时期中共社团工作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张 帆

党在延安时期非常重视社团工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工作理论和方法。实践证明,党在延安时期的社团工作是成功的,促进了根据地社团建设及其效能的发挥。认真总结党在延安时期的社团工作经验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中共;社团工作

延安时期,党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社团工作。为了促进抗日根据地的社团建设,党一方面采取诸多政策和措施进行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又针对社团建设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并努力加以解决,逐渐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社团工作理论和方法。党在延安时期的社团工作实践是成功的,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延安时期中共社团工作的演进和着力点

党在延安时期的社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总体来看,党在这一时期的社团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手发展阶段。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和抗战初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民众力量支援抗战,党的社团工作重点就是采取种种政策和举措,积极鼓励和支持根据地民众团体的发展。

第二阶段:规范管理阶段。抗战中期,针对边区涌现出的众多民众团体,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及时出台社团管理法规对边区社团进行规范管理。1942年4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登记办法》两项专门法令。

第三阶段:深化调整阶段。抗战中后期,针对边区社团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组织上的形式主义,以及领导作风上有官僚主义的各种倾向存在”等,党着手从思想、组织、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大力整顿。

为了促进边区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社团工作:

其一,坚持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对边区社团进行领导和管理。1942年4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登记办法》两项法令;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之间关系的决定》;1943年5月5日,西北中央局制定了《西北中央局对边区群众工作的指示》。这些都是党和政府对民众团体进行管理的重要政策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党还通过社团内部的党团和党员对社团进行间接领导。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之间关系的决定》提出,“党对民众团体的领导,经过自己的党员和党团。”

其二,努力支持和保护社团发展。1938年5月15日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明确提出:“凡在国内和平开始时已经建立及在其后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实行改进和发展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及其他民众团体,本府本处当保护其活动,促进其发展,制止一切阴谋破坏之行为。”1939年4月4日,在边区政府公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第八条明确规定:“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与通信之自由,扶助人民抗日团体与民众武装之发展,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

其三,注意社团工作的差异性。边区社团由于性质、类型、形态、地域各异,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对社团管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这些组织,既不必强求划一,也不能自上而下机械的加以规定。组织形式应由实际工作的内容来决定。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群众,有什么样的工作,就有什么样的组织形式。”[1]“各种不同类的文化人(如小说家、戏剧家、音乐家、哲学家等),可以组织各种不同类的文化团体……但应该估计到这些团体同其他民众团体的不同性质,而定出他们的特殊任务……纠正有些地方把文化团体同其他群众团体一样看待及要他们担任一般群众工作的不适当的现象。”[2]

其四,重视社团工作实效。社团工作实效建设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否真正有效整合了社团内外的要素实现了组织目标。为了加强社团实效建设,党要求各社团及工作干部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民众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民众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坚决树立群众观点;工作上转变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从民众的利益和需求上,深入群众之中,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实际工作,采取抓中心的工作方法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去动员和组织群众,从而促进社团组织的发展及其效能的发挥。

二、延安时期中共社团工作的实践成效

抗战时期,党的社团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促进了社团自身建设,又在支援抗战、建设和保卫边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党和边区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边区社团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爆发以前,边区仅有社团12个。抗战时期,边区新成立的社团有140个左右(不含各类经济合作社),其类型也更加丰富,主要包括救亡类、政治类、经济类、文艺类、学生类、学术类、教育类、体育类、宗教类、反战类等各种类型[3]。

第二,边区社团正规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革命时期,各根据地的民众团体往往规模较小、规则简单,缺少专门的组织章程,并且组织结构层次较低。抗战时期,边区的社团在组织正规化和层次结构水平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许多社团在成立时都有精心设计的组织章程。例如,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在1938年11月6日成立时,其公布的组织章程主要包括:组织名称、宗旨、会员、入会、会员义务、组织、会议、经费、退会、附则等方面[4]。在组织层次结构方面,许多社团都有自己较为复杂的组织结构。以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为例,其公布的组织章程明确规定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为“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县各界妇女联合会—区或市妇女联合会—乡妇女代表会或乡妇女救国会”,并且还规定了各级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为代表大会后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妇女联合会为工作便利起见,在执行委员会中可设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包括正副主任、组织科、宣传教育科、战时工作科等;另外,根据工作需要,在科下可设各种委员会或股[5]。

第三,社团活动能力增强,作用显著。一是整合边区的抗战力量,支援抗战事业。边区的许多民众社团都以动员和组织民众支援抗战为重要任务。成立于1938年1月的边区民众抗敌后援会,曾拥有团体会员达24个,会众80多万人,其通过战时宣传教育、武装民众、募集救国公粮、募捐慰劳前方战士、优待抗属及慰劳抗日军人、锄奸等形式支援了抗战[6]。二是动员和组织民众力量,打击国民党顽固和独裁势力。在国统区1939年至1940年的民主宪政运动期间,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延安工人宪政促进会、妇女界宪政促进会、新闻界宪政促进会、青年宪政促进会等要求边区各界群众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而奋斗。当国民党顽固派在边区周围制造反共摩擦时,边区社团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动员和组织民众声讨其反动摩擦行径,另一方面又组织和武装民众配合边区留守兵团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从而保卫了边区的安全。三是凝聚建设力量,推动边区各项建设。参与边区政权建设。通过妇联,妇女积极参加边区的民主选举,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时,被选入参议会的妇女占20%[7]592。推动边区经济发展。在边区经济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边区的工会、农会、青年团体、妇女组织、侨联以及各类经济社团等都纷纷动员群众参加边区的各项经济建设。边区妇女在妇联的领导和组织下参加大生产运动,在1939年至1946年,近22万妇女参加纺织,织布约11万大匹,解决了边区军民用布的三分之一[8]。促进边区教、科、文、卫、体等事业的进步。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后,利用其人才优势,一方面从事边区的各项科学技术事业研究,另一方面又通过出版和编辑刊物、举办科学展览、科学讲座,召集学术讨论会等从事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三、对当前高校社团管理的几点启示

党在延安时期所创造的社团工作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根据地社团的建设和效能的发挥,对当今高校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应对高校学生社团加强领导和管理。党在延安时期就非常重视对根据地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法令和社团内部的党团进行领导和管理。当前,由于高校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和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因此必须对高校学生社团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我们一方面要运用党和国家的先进理论、教育方针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在社团内部建立党团组织实现间接领导,从而确保高校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对高校学生社团应加大扶持力度。党在延安时期积极鼓励和支持根据地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外,还培训、选派专门干部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并从资金上对部分社团进行选择性支持。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一些学校由于软硬件条件不足,致使许多社团或因缺乏专门老师指导而处于自发建设中,或因经费、场地、设施等不足而不能有效开展活动。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采取激励性措施,如选派专业老师对大学生社团进行分类指导并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应增加社团活动经费,不断改善社团活动设施。

第三,对高校社团应实施差异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实行区别对待的差异性工作原则和方法是我党社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出现了种类繁多、名称各异的社团。学校应根据社会要求和高校育人目标,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实行差异性工作原则和方法。对于存在久、影响大、发展成熟的社团,应引导其通过开展精品活动,进一步扩大外部影响;对于成立不久且有发展前景的社团,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和发展起来;对于部分品味不高且缺乏活力、影响力的社团,应取缔其活动等。

第四,重视高校社团的实效建设。社团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不在于社团数量和社团类型的多寡,而是看社团活动能力的强弱和实际的活动效果。党在延安时期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坚决反对社团工作中只重数量、只求形式的形式主义作风,并通过整顿促进根据地社团实效建设。为了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实效,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大学生社团和会员数量的多少,以及活动组织的多少,而是要看该社团是否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否真正地能调动广大会员的参与积极性,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

[1]雷志华,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20-421.

[2]1940年10月10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

[3]章绍嗣.中国现代社团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2.

[5]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473-476.

[6]胡民新,等.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20-222.

[7]中国社团研究会.中国社团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594.

[8]齐心,张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论文选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58.

K269.5

A

1673-1999(2010)02-0059-03

张帆(1979-),男,安徽界首人,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文法学院讲师,从事陕甘宁边区史研究。

2009-08-31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窗台上的妈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