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及社会控制

2010-08-15 00:49管慧雯
关键词:流民蝗灾河北

管慧雯

1927年-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及社会控制

管慧雯

流民问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的一大社会问题。数百万流民离乡背井,四处逃亡、飘零,社会动荡不安。河北省国民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流民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虽有一定成效,但因流民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须致力于多元化治理。

流民;成因;影响;对策;控制

一、流民及其流民问题的提出

所谓“流民”是指因遭受自然灾害、社会厄运等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之人。“流”指“流动”、“移动”,“民”指人民、“社会下层之人”。“流民”一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流民的定义繁杂,有狭义、广义之分。唐人李贤认为流民即 “流散以就食者”(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注.)。又有人认为流民是“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汉书.卷一O,成帝纪注.)二者皆属狭义说。清人杨景仁认为,“流民者,饥民也”(清经世文编.卷四一:荒政一),《中文大词典》称“因穷困转徙于外之人民”为流民。《辞海》言流民是“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此三者属广义说。流民现象古已有之,它不仅跨越了社会形态,而且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性问题。20世纪30年代,流民问题是当时河北的一大社会问题。对此,国民党政府、慈善救助机关、个人及社会团体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本文拟就1927年-1937年10余年间社会各界对河北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整治措施进行探讨。

二、河北流民产生的原因

河北流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蝗灾。二三十年代,河北自然灾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后相继性,大旱之年常伴以蝗灾、水旱灾害常随从疠疫,这便更加深了灾害的破坏程度。1928年初,冀南大旱成灾。据国民政府赈务处调查,持续两三年之久的这场灾荒,旱、蝗、雪、风、水、火、兵、匪等灾并发,河北被灾71县,灾民达600万 (《定州兵灾表》,载 1927年12月14日天津《大公报》)。由于自然灾害的频仍,河北农作物收成锐减。河北水旱蝗灾的连年不断,便使农民无法招架,流民人数之增多,自成必然之现象。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兵荒战乱﹑沉重的赋税﹑高利贷盘剥﹑人地矛盾等等。总之,帝国主义利用其攫取的经济特权,向中国大量输入廉价的工农业商品,河北的农业与手工业均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苛重的捐税、高额的地租与沉重的商利贷等封建剥削,河北许多农民在此双重压榨下而落得贫困破产、流离失所的境地;地狭人众的人口压力与土地集中的阶级分化,共同导致了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的局面,在以农为主的社会里,他们收入微薄,不足资生,不得不为生计而到处奔波;频仍的自然灾害、战乱及匪患,不但加剧了农民的贫困,而且使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农民被迫颠沛流离,到别处谋生。以上所述几种原因,无一不在加剧着河北农民的贫困流离,而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则使1927年-1937年河北的流民问题更为严重。

三、流民的影响

流民是社会的产物,又强烈反作用于社会,它作为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现象,起到了其它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难以甚至不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一是流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流民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多元的,或促进政权的发展,或破坏社会的安宁,既矛盾又统一。流民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一般表现为大量人口死亡、减少,使国家兵源短缺、赋税减少、国库空虚、国力衰落。同时,流民对社会造成严重搔扰。流民在流徙途中或到一地之后,不断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冲突。对此,有人认为是语言、风俗各异[1]40,有人认为是文化冲突[1]174-184,笔者则认为其矛盾冲突的本质为经济冲突。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猖狂,封建剥削苛酷,战乱频仍,匪祸横行,水旱虫害严重等,造成经济的衰落,贫穷则成为罪恶之源。作为社会最贫穷之人,往往为生存铤而走险,为非作歹,破坏社会治安,如强奸妇女、强索硬取、偷盗抢劫,杀人越货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百姓深受其苦。

四、流民问题的调节与控制

(一)收容与赈济

1928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成立之初,其面临的是多年灾乱破坏下的困难局面。对生活无着的大批流民,省政府遵循国民政府命令各市县成立救济院与收容所,予以暂时救济与安置。仅1928年9至12月的3个月间,大兴等50县已成立救济院。每院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县份仅设其中的二、三所而已[1]174-184。收容所的设置与救济院相似,只是其设置时间更为短暂,而且多为战时收容。 此外,国民党政府对河北流民还进行直接赈济,其中以1928年冬赈和1933年冀东战区的救济活动最为突出。灾民四处逃荒,一方面为灾区的赈济实施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也在麇集地极易滋生事端,因此,河北省政府一面发令所辖各县就地安置灾民,勿令移境就食,一面通告已经外出的流民及时返乡,并函达各铁道部免费遣送回籍。

(二)废除苛杂及减轻兵匪破坏

为减轻民众负担,河北省政府先后废除了一系列苛捐杂税,其中主要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苛重扰民的所谓“讨赤捐”、“讨赤特捐”及军事特捐、军事善后特捐等及省内名为官盐、斋费、差徭、社书费、具结费等204项陋规,并根据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的精神,自1934年7月1日至1935年下半年先后两期废除省县苛杂三百余种,年额洋百余万元[2]。此外,省政府对各县巧立名目滥施苛罚也进行整顿,训令各县县长将罚款数目无论巨细均需按时详报,不准擅罚巨款,查出以赃私论罪。由于民国年间的战乱很多,国民党政府除对兵燹的破坏无能为力,它只能将精力转至剿灭匪患方面。土匪流动性作案,因此必须从加强地方防卫开始。河北省政府自成立起便令各县组织保卫团。为便利各村剿匪,省府将全省130县划分为大名、正定、保定、北平、津河、卢龙等六大剿匪区,每区设区剿匪司令员一名,直隶于河北剿匪司令,各区境内发现匪情时,区司令官立即派队往剿。

(三)防治水旱蝗灾

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将广大农民直接推入贫困流离的境地,因此各级政府便采取措施防治水旱蝗灾以减免流民的产生。树木对河堤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河北省建设厅一方面严令保护堤柳,禁止砍伐,一方面训令南运、北运、大清、子牙、永定、黄河等河务局对其所属各河堤段“无论原有树株已被砍伐或向来未经栽种,均应乘时赶速栽补,以固堤埝,而弭水患。”(《河北省政府公报》第246号,1929年4月3日)修堤护坝也是防治水灾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民堤外。所有官堤均由河务局担负修防职责,每年进行春修与夏防。对于蝗灾,河北省政府则主要采取严令捕杀及奖惩办法。

(四)慈善机关个人及社会团体对河北流民问题的调控努力

灾乱发生时,慈善机关及个人对数量骤增的河北流民给予了广泛的收容与救济,其中尤以红十字会、红万字会的活动最为突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最具影响的团体之一。为推进其工作,平教会1926年选定县为华北实验区,1929年将平教总会移至定县,大张旗鼓地从事实验活动。他们虽从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四个方面,来解决“愚”、“穷”、“弱”、“私”四大弊端,他们对生计教育即经济教育极为重视。平教会在定县的生计教育,主要从事选种、园艺、畜牧等多项工作的研究,着力改造农村手工业,提倡副业,组织合作社,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北平大学所建的河北省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主要从事经济方面的实验活动。除提倡合作社外,于农业推广中着力试验美国脱籽棉,并与燕京大学改良试验场合作实验谷种。河北是中国产棉大省,棉业收入要经济来源之一。仅1935年就成立了4个合作社:农产研究改进社、河北省棉产改进社、中国华义赈救灾总会与华北农业合作事业委员会。由于各社所的努力,河北棉产量逐年上升,1936年棉田面积9613000亩,为全国棉田总面积的18.6%,居全国首位。皮棉产量2979000担,为全国皮棉总产量的17.6%,位居全国第二(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河北省棉产调查报告:1936年)。

除上述之外,在河北从事实验活动的还有燕大学社会学系与华北工业改进社。这些社会团体,于河北境内划定实验区或设立指导机关,脚踏实地从事社会改良活动。除经济活动之外,他们还兼民众教育、卫生、风俗改良等工作,所有这些均于北流民问题的调控有一定积极作用。

五、评价

针对流民问题,河北省国民政府和社会团体均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的一定成效但是成效甚微,因为流民问题的控制和其他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要彻底解决流民问题必须要致力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灾乱之后,设院收容,发放粮款,开设粥厂,对生活无着的灾难民众来说,都犹雪中送炭,救活了很多民众的生命。灾乱之后的农赈与工赈,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地方建设的进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植树护堤、凿井挖泉、修,对防治水旱蝗灾、稳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缓冲作用。还有社会团体的救助对整个流民问题的控制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社会矛盾造成的流民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流民的安抚措施只是暂时的让步,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流民复业后经过短暂的优惠期,沉重的赋役又卷土重来,赋役的沉重又导致新的灾荒的发生,流民问题又再循环出现,无法改变流民生成之源。收容所与救济院的设置,虽救济了一些灾难人口,但是,由于收容所收容之人多、杂、乱、从而给管理上增添了许多麻烦,再则由于资金局限和贪污的存在,因而多数救济院收容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是敷衍了事。

综上所述,河北流民的政府控制措施存在着不少弊端,所采取的赈灾、救荒、收容与赈济、废除苛杂及减轻兵匪破坏等措施,也只能发挥短期效应,治标不治本,控制了流民的影响,而不能控制流民产生之源。任何修修补补的改良政策都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在流民的控制上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恶化时导致灾荒发生的原因之一,灾荒的发生又导致了流民的产生,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但政府在流民问题的解决中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流民的控制措施和个人及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的参与,使流民控制措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丰富了流民控制的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河北省废除苛捐杂税实施情形[J].河北月刊,1935(2,3,7).

K264.39

A

1673-1999(2010)02-0127-03

管慧雯(1981-),女,河南新蔡人,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2009-07-21

猜你喜欢
流民蝗灾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