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2010-08-15 00:46蓝文永杨麒琦夏娟
财会通讯 2010年33期
关键词:审计学实务会计师

蓝文永杨麒琦夏娟

(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基于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蓝文永1杨麒琦2夏娟2

(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给审计学的课程教学提出来挑战。本文探讨了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教学造成的影响和一些审计教学观念的更新问题,提出了如何适应新审计准则的审计学教学的建议。

新审计准则体系审计学审计学教学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执业准则体系体现了许多创新,更体现了许多新的理念:(1)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在审计理念方面,新准则最大的突破在于所采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审计程序,强调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强调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强调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对重大错报的审计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更好地遵循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要求,为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2)加重了注册会计师揭露会计舞弊的责任,职业谨慎上升至职业怀疑。由于管理层往往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直接或间接地操纵会计记录并编报虚假财务信息,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通常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而那些可以有效发现错误的审计程序未必适用于发现舞弊。由此,新准则将“职业谨慎”,上升至了“职业怀疑”的高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执行鉴证业务,获取有关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会计舞弊的能力,新执业准则体系推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审计准则以强化对重大会计舞弊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如制定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准则以取代原有的《错误与舞弊》准则,更加详细、系统地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针对舞弊的审计工作,包括如何识别舞弊行为、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的实施将会帮助注册会计师有效降低因管理层和治理层舞弊导致的。(3)在审计证据方面提出了改进的要求,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界定更广泛。将审计证据界定为通过用职业判断来获取,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其中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适当性又包含可靠性和相关性两层含义。(4)对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完善。如拓展了审计报告概念;细化了审计意见形成的基础;明确了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因此,新审计报告准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新审计报告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形成基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责任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大大增强了新审计报告准则的规范性、可操作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能有效减少审计失败的发。

二、新审计准则体系下审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审计学科的独立性问题由于我国会计学教育历来把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因此造成了把审计学当作是会计学的延续和分支的观点,没有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现代审计学。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审计学科的发展。审计实践的发展说明审计学与会计学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有根本性的不同:审计与会计的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会计学起源于生产,审计产生于委托受托关系的分离和存在正当的怀疑,两者没有血缘关系。会计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过程,而审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李学柔,2005)。从审计业务、审计对象、审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审计思维方法等多个方面来比较,审计与会计具有重大不同,审计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张立民,2005)。因此,要突破传统审计理论框架,将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工程管理学等内容纳入审计学科之中,同时将审计学与计算机技术予以嫁接融合,开辟I T审计新领域;引用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问题,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等,着力构筑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为先进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姜玲玲,2009)。

(二)课程设置无法体现现代审计理论体系随着国际经济更加趋于一体化和全球化,资本市场日趋国际化。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工作和“国际通用的信息鉴证手段”的审计工作,推动了审计行为国际化,审计教育必须融入国际化思想。这就使得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阚京华,2008)。目前,我国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出现这样的问题:总体设计上主线不明朗、相关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难以体现系统的现代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于是,审计学中就有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财务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信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和综合审计,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审计,舞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投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远程审计、在线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等等。这不但为审计和审计管理带来难度,也为审计教学带来不便。审计和审计学的分层分类既多又复杂,以至于教师想在课程上作出合理安排是非常困难的(石爱中,2005)。另外,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胡继荣,2008)。

(三)优秀审计教材较少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我国的审计实践和审计学还是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应该尽量采用当今世界上的最新版本教科书,以便能保持在审计学科的前沿,掌握审计研究的制高点,传授出最新的审计知识(石爱中,2005)。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学教材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一,学者搜集了我国重点财经院校会计学本科审计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或是该院校编写的审计学教材,研究发现大多数院校所用的教材或所编写的教材都是注册会计师方向,这说明我国高校审计教材内容体系偏窄(胡继荣,2008);其二,审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优秀的教材少,大多教材只是对审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而对审计实务的介绍比较欠缺,虽说有的教材也是多次重复出版的,但在内容和形式上,真正有新意、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却很少;其三,从我国目前使用的审计教材来看,出现过于强调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的介绍,但是案例资料不多,好的审计案例也较少,因此相当多的案例资料是滞后于现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感到审计的应用性与现实较远。

(四)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由于审计学科既属于社会科学,同时又属于比较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教学研究要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管理活动,必须设法取得实践经验,并严密关注审计实践的失败教训。许多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思想实际上就是对审计失败进行总结的结果(石爱中,2005)。但是,我国传统的审计教育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很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而且也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市场要求(蒋文定,2005)。另外,对于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作铺垫,另一方面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系统的实际操作资料。要做好这一环节,面临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在审计教学中,只讲书上已有的审计理论,刻意回避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问题(胡继荣,2008)。

三、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经济越发展,资本市场越发达,注册会计师审计越重要。我国现有的审计学课程一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以会计报表审计为重点,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以审计风险和审计目标为导向,以审计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为根本,密切结合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践,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融入审计基本技能之中。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审计的性质和职能,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国执业准则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各种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具备基本的审计实务操作的能力。我国的审计学课程出现了难教、难学现象。原因是: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多,看起来比较枯燥,理论性强;我国的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有些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也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这也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审计是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理论为实务操作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多要用到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象其它科目答题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确定性甚至唯一性;涉及的知识比较广,除审计外,还包括会计学、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另外,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对审计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散的,对所学的审计知识感到空洞,认为学了用处不大,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准则的实施更加大了审计教学的难度。

(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作用新审计准则是审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使审计学教学的内容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同以往任何一次审计准则变化一样,这次新审计准则的施行也必将对我国的审计学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其对审计学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教师的挑战。由于新审计准则体系有以下的特点:完整构建了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要求;切实考虑了中国国情等特点。这样就使得审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单一,社会实践阅历少,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操作技能相当薄弱。故而,审计教师大多只能“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中去”,埋首在“故纸堆”里。这与当今社会需求的的复合型人才相距甚远,无法满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要求。新审计准则不但内容多、观念新,而且难度大,对审计专业教师来说,学习新审计准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入地掌握并非易事。由于与国际趋同,此次新审计准则的施行对审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审计专业教师面临的业务学习压力及教学工作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新审计准则的颁布改变了审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影响了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审计学课程体系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审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审计实务;三是其他内容知识。新审计准则的施行,要求审计教学中应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的技能结合实际资料或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市场要求。“教不恰当,学不致用”,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了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3)对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的影响。由于教学大纲的修订往往出现滞后现象,新审计准则的发布和执行使审计学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在新审计准则框架下,结合现行准则的要求对审计专业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当前审计教学中所用教材内容均有不同程度滞后,审计学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内容已跟不上新准则的变化,让教师在教学中也无所适从。另外,审计课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系列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案例教材奇缺,使整个审计教学显得东拼西凑,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跟上,审计学专业的最核心内容并没有体现出现代审计理论。有的教材也是多次重复出版的,但在内容和形式上,真正有新意、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却很少。而且,现有的审计学教材大多是理论性的内容很多,而与之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务模拟却很少,整本教材就像一本制度讲解。这对于没有任何实务经验的初学者来讲,往往会使他们觉得很多理论东西难以理解,学起来感到非常枯燥。另外,有关的专门的实践与培训教材也很少。(4)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方法的影响。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我们发现,现行审计教学计划已不适应教学的要求。由于既定的教学计划不是随便就能更改的,尤其是每门课程的课时,修改时要综合考虑整个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情况,因此,如何在适应新审计准则要求,按现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应做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另外,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高校实践教学做了重要规定。如1号文件规定:“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审计学的教学计划中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基于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教学研究

(一)审计专业教师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由于目前我国的审计专业师资队伍严重脱离实践,虽然他们大多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审计实践能力,深入审计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此,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1)对于从事实践性很强的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2)通过安排承担审计课程的教师外出进修、进点实习、参与审计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C P A或A C C A的资格考试,这对于丰富教师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也很有帮助。(3)可以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校任教或兼职,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重视审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由于我国会计、审计实践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因此要重视实践性教学,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外为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审计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模拟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事务所实习形式等。

(三)重视审计教学案例的系统开发由于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通过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学教学首要前提,而且相对容易实现的,通过讲授和分析审计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个审计案例的解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审计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在具体审计实务中的恰当而灵活的运用。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怎样了解情况、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怎样安排审计程序、运用审计方法、取得审计证据,怎样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以及怎样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作出审计结论和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等。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改革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四)对学生的考核应有所改变课程的考核只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核不应该侧重测试学生知道了什么,而应注重测试学生如何运用他们所掌握到的知识。并通过考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自主、持续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变改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或仅由期末考试加平时作业成绩做法。在考分上应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或实务训练中的成绩为主。在考试形式上,也应该灵活多样,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开卷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是口试,可以是出答题卷形式也可以是实验报告、总结或审计报告等形式,可以给单个学生打分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和辩论赛中给团体打分,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2006年)。

[2]沈丽丽:《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3]潘念萍:《高校审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改革》,《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编辑 聂慧丽)

蓝文永(1969-),男,广西上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杨麒琦(1986-),女,湖南怀化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夏娟(1987-),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审计学实务会计师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