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城
武术理论现状及研究对策
刘进城
就武术理论纵横交织、深浅混杂、庞大繁杂而不系统,古老而又常新的现状,提出建立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使人们能够有目的、有步骤地寻找、认识和发展武术理论,研究未知武术理论,更好地为指导武术实践服务。
武术理论;体系;现状;对策
武术理论是科学地、系统地、概念化地描述各种武术现象的理性认识知识,它是人们认识武术现象的产物,并对武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武术理论受到了中国武林历代智者贤士们的精研细琢,其硕果累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术理论,其理论在它的产生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其内容、立论和学术价值等方面深受生物、心理、社会诸科学的启迪和拓宽,构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交叉科学。目前,在武术的大世界里,武术理论的现状是纵横交织,深浅混杂,庞大而不充实,繁杂而不系统,古老而又常新。人们在运用武术理论指导武术实践时,因为武术理论在整体与宏观上的交叉与逞迭现象,人们难于调控与系统运用;因为武术理论在局部与微观上过窄或过宽的现象,人们难于侧重采纳、阐述与补全。因此往往产生“如坠烟海,无从择舍”的困惑感。可见,建立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使人们能够有目的,有步骤地寻找、认识、发现武术理论,并预见、研究未知的武术理论,更好地为指导武术实践服务,在中国武术推向世界,为人类造福的今天,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同时,也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使命。笔者通过向专家求询、查阅文献资料,就武术理论体系的现状及研究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仅供武林同仁研究参考。
纵观几千年来的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武术是一种技道并重、体用俱备的人体文化。它具备强身健体、养生康复、训练格斗技能,有调情益智、修心养性等多功能的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在人欲横溢的大千世界里,武术的这些多功能价值取向迎合了人们的各种心态,甚至上升为人们的生活需要、生活方式,是人们从事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与动力。可见,人们开展武术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武术的功能价值。武术活动的核心是武术的学习、训练和利用。因此,在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的过程中,在增强人体机能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武技的提高规律。
武术体系的核心是武技的学、练、用。武术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武术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每个武术现象本质的、内在的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武术理论,指导武技学、练,用的实践活动。武术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武技的功能价值取向,武技的继承、选优、创新和武术活动的普遍规律。换句话讲,武术的科学研究,是以人为主线,以武术的功能价值为出发点与归宿,围绕着武技学、练、用这个武术体系的核心,认识、评价和探索各种武技的形成与运用规律,各种武技的价值取向与规律,各种武技的教学、训练、竟赛和运用的实践活动规律,而武术理论,则是对这些规律进行研究、认识之后所得出的理性认识知识。这样,也就不难看出,武术理论的范围、内容是指武术世界里,对每个武术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规律性的认识所得的理性认识知识。这种武术理论的知识,有的来源于武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来源于对武术现象的实验、观测之后的科学总结,有的则来源于由已知知识通过思辩之后而得出的新知识。倘若把认识武术现象的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汇集在一起,则构成了武术的理论体系。
这里要强调的是,人们在研究武术理论体系时,往往对它的内涵外延的界域分辨不清,通常容易把以下三方面的理论,混淆地认为是武术理论。
首先,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具有体育属性的人体文化,体育的一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必然是武术的理论基础。譬如,人在学、练、用武技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体育方面诸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才能在武技学、练用的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的客观规律,才能研究特定的武术现象,得出科学的武术理论,通常把这些体育方面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称为武术的理论基础。武术理论基础是武术理论发微启蒙,开拓思路、探索未知的根本,也是武术理论产生与运用的依据。可见,武术理论与武术理论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不属于武术理论体系的范畴。
其次,武术是中国最早形成的集格斗、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实验科学。长期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与哺乳,在人们对武术的一些现象还处于经验认识,而未上升到对其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时,对这些武术现象的认识只能依附于(或栖身于)中国最早形成的一些学科之中。譬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美学、兵学、伦理学,中医学等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思辩学科与实验学科,也是人们最早据以认识与研究武术的工具。人们通过这些较早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研究、认识了武技的形成与发展,而且研究了学、练、用武技的人和人类社会。运用中化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养生学思想、军事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对武术现象进行了解释,研究与指导。同时,这些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启迪与补充。但是,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其未描述武术现象的本质与变化规律时,仍然属于武术理论基础的范畴,不属于武术理论。
第三,武术理论是武术自身现象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规律的反映。国外的一些技击项目(如日本的空手道、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欧洲的自由搏击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搬、套了许多中国武术的内容与理论。而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外国技击项目的滋养。可见,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外国技击项目的理论是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互为辉映的关系,并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因之,外国技击项目的理论,也决非是中国武术自身的理论范畴。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武林志士,不仅在武技学、练、用的过程中,勤学苦练地挖掘和利用武技的功能价值,而且在武技学、练、用的过程中,精研细琢地总结和探索武术理论。有的从武术的整体角度宏观、科学地对武术进行研究与表述;有的从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中探索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空领域内武术的功能价值及变化规律;有的从生物学角度探索武术对人体的影响及形成与变化;有的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武术的社会地位、功能价值及伦理道德;有的从武技拳势,技法的形成规律,演练要求,技法特征方面探索;有的则从武术的技击,伦身,养生,保健、美感、美育等社会效验方面探索;有的从宏观上探索武术的活动规律;有的从微观上揭示武术的某种现象等等。总之,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对武术的需求也不同。由于人们的思维方法,认识能力,以及所处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同,对武术理论的探索程度则有所不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武术理论受到了中国武林历代智者贤士们的精研细琢,其成果累累。还可以客观地说,在武术大世界里,武术理论体系是一种多方位交叉在一起的知识大汇集,具有宽广的幅射面,反射出了生物、社会两大系统的各种因素,而各系统间以及不同系统间在其纵深面和横断面上所反映出来的武术理论,往往交触在一起,使其在内容、立论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呈现出庞大,散乱、子母项相溶等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实验、观测手段,促使了武术理论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和由微观领域扩展到宏观领域的研究,使武术理论在分化过程中有所综合,在综合的过程中有所分化,加深和拓宽了人们对武术理论的认识。同时,也使人们对武术现象的认识出现了纵向上的多层次,横向上的多方面,且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样,势必使武术理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既趋向于现代化,又逐渐达到高水平。尽管如此,目前武术理论体系的现状,仍然处于纵横交织,深浅混杂的状态,似乎博大精深,实则,大而不充实,深而不系统;有的言谓真谛绝论。实乃囿于皮毛,有的看似浅显,却富有深奥哲理……武术理论体系这种庞大、复杂、散乱的状态,往往使人们在认识武术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些武术现象的是非、曲直、真假难于辨分,对武术的某种现象乃至武术的内含外延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对武术内含外延的界域的宽、窄划分不明。在运用武术理论指导武术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处于如坠烟海,无从下手,难取难舍的困惑状态。为此,揭示,建立一个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框架,有目的,有步骤地寻找,认识。发现武术理论,并预见,研究未知的武术理论,使武术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武术的实践活动,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使命。
武术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武术现象的认识过程。需要是认识的出发点,人们之所以需要认识武术的各种现象,是因为武术作为一种身体锻炼和心性情躁修养并重,集技击,健身、养生、娱乐于一体的人体文化,它的价值取向在于提高人的自卫和自强能力,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心理素质,它已变成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接受,在人欲横溢的大千世界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由于人们对武术功能价值的认识不同,势必对武术的实践活动就会产生不同的要求。相应来说,对武术理论的认识和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可见,武术的功能价值取向,是人们开展武术活动的目的所在,也是人们研究、认识武术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是人们建立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出发点。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针对庞大、复杂、散乱的武术理论体系现状,只有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按武术的功能价值取向进行分类,把分散的武术理论分门别类地纳入不同的功能价值的体系中,然后再按武技形成规律,根据学、练、用的不同层次、遵循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体系化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武术理论体系达到系统化、层次化、完整化。笔者还要强调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观测手段的现代化,使武术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得以展开,使武术科研手段、方法更具有现代化,从而,不断地拓宽和加深了人们以对武术现象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已建立的体系(或系统)趋于健全,而且还会涌现出新兴的系统或体系。同时,也难免在理论知识方面出现交叉与逞迭现象。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既有长期性、稳定性的要求,又有暂时性,阶段性的问题存在。基此,不难看出,用分类划分的方法研究和建立、健全武术理论体系虽然可行,但又感美中不足。这样,就需要有一个既能对已知的武术理论进行分类划分,并建立起武术理论体系,又能根据已建立的武术理论体系继续探索一些未知武术理论。也就是说,需要一个科学的分类与继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人们通常把对知识和技能的研究称为学问。把区别学问的科目,称为“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发生发展过程、特定概念、知识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有它和它的母系学科中其他子系学科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任何一门学科,它既可以对已知的知识按系统进行分类划分,又可以继续探索未知的理论并能够把所探索的新知识进行容纳与表述。由此可见,要使庞大,复杂、散乱的武术理论,在内容、立论和学术价值方面建立起科学的体系,使其对武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就必须按学科对武术理论进行分类,并编辑纲目章节。这样,既能对武术作出科学的认识和全面,准确的解释,并从总体上正确地把握和指导武术实践,又便于对每个武术现象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并知道其认识在武术理论体系中的属性、位置及其他武术理论间的纵横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武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各种武术现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必然联系,不至于被一些表面的、局部的、带一定偶然性的现象所迷惑,也不至于把武术实践中的个人经验或方法,不经科学总结而上升为武术理论。
[1]武术.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2]武术理论基础.体育院校专业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
G852
A
1673-1999(2010)02-0149-03
刘进城(1963-),男 ,福建厦门人,福建省永春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培训工作。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