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经验浅析

2010-08-15 00:49马育秀
关键词:知识分子师德建设

马育秀

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经验浅析

马育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师德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党的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成功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坚持党对师德建设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1]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2]226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的现实,邓小平严肃地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104在他看来,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就要求广大教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说:“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1997年召开的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江泽民说:“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党员和全体师生,……这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新华日报,1997年6月2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鲜明地指出:“对那些学业上和思想政治上都不合格的人,必须果断地调整出去。”[5]338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2007年8月,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一百多位优秀教师代表时,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人民日报,2007年9月1日)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教师思想政治要求的严肃性和坚决性,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

二、对教师的阶级属性给予准确定位,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人民教师的重大作用。1939年,毛泽东明确告诫全党:“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6]新中国成立后,他再次提到,“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2]270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80年代的形势与任务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师,合格的大中小学教师,全国如果增加 200万、300万不算多。 ”[3]263江泽民也多次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他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5]337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教师的阶级属性给予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毛泽东很早就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7]641根据对知识分子的科学分析,1940 年党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的“三放手”原则。建国以后,党中央于1956年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89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怎样的 “一部分”做了许多新的深刻论述,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这标志着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既是党制定正确教师政策的根本,也是广大教师树立职业崇高感和加强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教师政策的核心内容。早在延安时期,对于专家,各根据地就依照中央指示,给予了物质上特别的待遇。建国后,毛泽东明确要求:“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7]1978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3]1091985年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自1986年以来,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已有数万名优秀教师与多家教育团体荣获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特定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我们党一直把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大批称职的教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通过各种措施,教师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劳动的风气正在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确保广大教师的地位得到真正提升,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方面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制化提供了支持。此外,还有许多有关师德建设的专门法规。这些指导性文件的颁布与实行,为我国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师德建设工作。

四、对师德修养的内涵提出新要求,把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根本问题,也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标准与师德修养的内涵适时地提出新的要求,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

1930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提出“施教的方针,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为原则,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他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邓小平提出:“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262。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大会上进一步要求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与此同时,江泽民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希望我们的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9]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2007年5月4日,他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希望,即希望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标准的同时,也对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新华社,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的“四点希望”,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已成为当代师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师德修养理论与实践必将不断地丰富和加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党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1]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0.

[7]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8.

[8]吕良.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46.

[9]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2.

D261.1

A

1673-1999(2010)02-0152-02

马育秀(1978-)女,江西萍乡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讲师,从事学生德育研究。

2009-08-31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师德建设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致良知与师德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