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10-08-15 00:49廖晓玲
关键词:应用性教学计划应用型

廖晓玲

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廖晓玲

基于无机非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复合型教师为依托的几点改革建设思路,并对尝试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介绍,为高校教改研究提供了参考。

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促使了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所以,在新阶段各高校依据何种思想理念,采用哪种措施,积极地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仅就无机非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应用型培养的基本定位,我们提出了培养无机非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无机非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需求、以就业为为导向,而这就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受社会需求的制约,高就业率建立在专业畅销、人才适销的基础上,在买方市场说了算的人才市场上,作为买方的业界决定着毕业生的去留,业界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决定了学校的就业率。因此,我们根据每年派出的相关老师外出考察反馈信息,来指导无机非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其与社会接轨,建立有效接触点,实现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需求办学。关注于行业发展的趋势,关注于行业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行业技术和设备等发展要求和标准,这是学校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引进设备、师资建设等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佳切入点。

(二)以突出应用能力为目标

实施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规划,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重点放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的应用性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教学计划。首先是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的核心是能力培养,教学计划建立的基础是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和量化,组合形成以训练系列单项能力为主的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习实训等多种渠道加大应用能力培养的力度,培养学生一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其次是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以突出培养专业能力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更加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这是与普通本科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不同的。要深入行业、公司调研,做细致的市场分析工作,从用人单位第一线了解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论证、答辩,与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出与行业发展和就业相结合的,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有预见性地灵活地修订和增设新课程。

(三)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硬件保证。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多个实习基地群建设,加大投资倾斜力度,改善实践教学基地配置,是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先进性、实效性。两个基地在训练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设施配备依据两方面标准:(1)按评估标准,投资建设实验室。(2)按行业新技术要求,装配模拟实训室设备。依此标准建设的实训室才能使学生毕业上岗就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利用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原则,联合办学,建成实习基地。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学校不必为购置先进设备花太多资金,学生实习也可以使用最新的仪器设备,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用人时可招收曾在企业实习过的学生,不必因盲目招工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展开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名牌大公司订单培养人才,既解决了企业用人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

(四)以复合型教师为依托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老师的教、学生的练而逐步形成的,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说,能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双师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依据以上无机非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我们具体进行了以下探索实践。

(一)突出应用性专业设置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特点,在学科建设上应有所侧重、有所调整,即对于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应大力加强建设,对于以纯理论研究性为主的学科与专业应减少或取消。在专业建设上,突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要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突出应用性强的优势专业,和能形成特色、品牌的应用性强的本科名牌专业。另一方面,新专业的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需要,面向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设置亟待需求的市场应用型专业;同时又要关注学科综合发展前沿,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总之,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新专业设置、传统专业改造和名牌专业创建中,确立专业为龙头,学科为服务的理念,保证专业的建设。

(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无机非应用性本科不同于学理性本科在专业必修课中主要以科学理论课程为主,而是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的情况下增设一些应用技术理论课、实践活动课程等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时间,规定实践活动课程安排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并采用课程模块体系结构,充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公共课模块中跨学科选修的学分比例;开设反映不同学科前沿并由本学科知名学者开设的专题讲座式的课程,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知识的需要;开设该学科专业的实际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微型课方式的课程,可以邀请本专业行业人员主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社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专业课模块中专业选课学分比例,按照方向模块来设置专业选修课,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实现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专业拓展课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开设应用性强的综合运用课,等等。这些都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集中体现,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构建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即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构造上,突出应用性特色,特别是突出其中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突出综合性课堂设置

把素质拓展内容纳入到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外学分,使综合素质拓展课外学分与教学计划内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的拓展,还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前者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内学分中的专业和专业拓展学分来实现,属于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后者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拓展课外学分、学生课外科研、学生活动与学术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属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学任务。通过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地结合,使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通过素质拓展的项目化管理、学分认证制度、素质拓展项目管理系统的科学化等,来强化素质拓展计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效果,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个性的良好发展。完善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三个课堂整合方案,将素质拓展计划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现实性指导教育

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教学的组织与形式改革开始,由教师指导大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在具备一定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一过程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到了学校课堂教学,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息息相通,充满现实的生命活力。首先,选拔具有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当重任,加强对学生的连贯指导与培养,加大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可采取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通过学习现代技能、组织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以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水平,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反馈纳入课堂的教学中。突出现实性的指导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同时使教育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的方向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的很大提高。

三、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该校在社会的地位,为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深化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还任重道远。

[1]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吴彤峰,范健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4(5).

[4]廖晓玲.“参与式”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4).

G642.0

A

1673-1999(2010)02-0164-03

廖晓玲(1969-),女,陕西汉中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材料学教学科研和教育研究。

2009-09-05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高校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08-GJ-108)以及重庆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应用性教学计划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性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优化材料力学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