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教练员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启示

2010-08-15 00:52张王利赵喜迎刘小学
运动 2010年5期
关键词:客体教练员竞技

张王利,赵喜迎,刘小学

(1.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教练员天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教练员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启示

张王利1,赵喜迎2,刘小学2

(1.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工具,教练员探索运动训练规律是实现训练效益最大化和取得成绩的保障,教练员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决定着运动训练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科技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新形势下,教练员对于运动训练的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自身对训练过程的认知能力。

认识论;教练员;运动规律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体,是改造“客体”——运动员的实践者,教练员的训练过程除了受到外界训练环境和运动员先天条件的制约外,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运动成绩的好坏,可以说教练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练员训练观和训练认识水平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1.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训练的跳跃式发展

由于教练员对训练方法有着不同的认识,于是在应用训练方法解决具体训练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显然,训练方法因认识的不同而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而当代科学技术大发展带来了训练手段的飞速更新,而每次技术革新后训练手段的改变必然引起教练员训练思维方式的改变。然而,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及时地更新训练观念的能力又是和教练员本身的认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对教练员提升自身认识水平的客观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提升教练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仅仅重视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运动训练利益是不科学的。以往教练员几乎习惯了将制约运动成绩提高的竞技能力层层剖开,以便使训练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可以按照解剖、机能、生化过程、技术结构、运动素质等把竞技能力的训练形式划分开,并相应采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以期监控施加训练方法的“科学性”。这对局部的训练效果是有效的。但是,各种局部的训练能否达到如期的整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常常是有疑问的。因为局部是合理的,看似科学的,但在整体上未必会出现训练效果。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是现实的和具体的训练手段的更新换代,教练员认识水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训练最为核心的部分。

2 教练员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认知能力

2.1 教练员对于运动训练认知的一般涵义

“已知”,对于教练来说,是已经认识到的竞赛原理、规律,或是已经掌握的教学、训练、科研的方法与技术,还可以是教练已有的经验、已观察到训练与竞赛的现象、已获得的数据等。总之,“已知”可以看作是教练员关于竞技项目可以创造优异成绩已有信息的集合。

“未知”,可以理解为教练员尚未认识到的竞赛原理、规律,尚未掌握的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在训练与竞赛中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尚未获得的数据等。概言之,“未知”可以看作是教练员关于竞技项目创造优异成绩的尚未获得的信息集合。

教练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以便去科学地驾驭教练过程,最终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显然,教练需要首先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知道的”东西。

2.2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教练员对训练成绩的认知能力

“已知”与“未知”是对于确定的主体和客体而言的,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教练活动的主体是具有教练能力的教练员或教练组。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教练员不但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要注意同客体之间的和谐问题;竞技项目创造成绩中运动员的某个问题、某一竞技项目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客体,它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或者既有人又有物。

在提高运动成绩的过程中,教练员所确定的任务是针对运动员的“短处”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短处”就是“未知”,教练员的工作就是利用其“已知”去解决“未知”。教练员在利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过程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2.2.1 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教练员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在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已知”与“未知”并不完全一致。同样,同一个教练对不同问题的认识水平也会不同。

2.2.2 自身的认识能力教练员的认识能力主要反映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和理解的才能上。教练员只有对竞技项目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才能预测竞技项目发展的规律,走在前面。

2.2.3 当前的认识水平“已知”与“未知”都是对于“现在”而言的,强调的是当前的认识水平。原来的“未知”可以通过人们的认识变为“已知”,如对“大负荷”的认识,某些曾被认为是已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也会提出新问题,如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认识等。

2.3 竞技体育中“已知”与“未知”

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观点来看当前的竞技体育,会发现当前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我们至今对于运动成绩的认识,还停留在知之甚少的状态。我们要认识其制约因素,却是无限的,而且这种无限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并以各种形式不断展现新的内容。

2.3.1 决定运动成绩的复杂性它表现在运动成绩这个系统所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它牵涉到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人的、物的、选材的、训练的、竞赛的、运动员的、裁判员的等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运动成绩的产生,是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教练员要想将这些“因素”准确掌握是不太现实的。

2.3.2 理论揭示客体的局限性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标志着认识从客体的现象深入到本质。运动训练的理论,本质上说,它不仅能够对竞技项目创造成绩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且还应预测竞技项目创造成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现实中,教练员在掌握与运动成绩有关理论时,往往是按照学科的归属而分门别类地学习的,要么是自然科学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要么是属于社会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再不就是工具类的统计学、测量学等,而能够真正接近反映客体双重属性(自然的和社会的)的理论如运动训练学,供教练的选择却非常有限。

2.3.3 认识客体工具的不确定性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需要获得客体的信息,这一过程需要“中介”或认识工具。自然科学家对于自然的认识可以利用科学实验去控制客体,从而获得客体有关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信息。而教练员对客体所获得的信息,受认识工具条件的限定,其掌握的知识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练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控制”,相应理论的实证具有相当的困难,不具有自然现象那样的可重复性;第二,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中有对大量的主体与客体交流(调查、问卷、访谈等)的信息进行整理的,客体的主观意识、思想、行为、动机等都影响信息的真实性;第三,理论工作者自身的素养决定其认识水平。

3 教练员应该如何看待“已知”与“未知”

3.1 掌握已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教练员掌握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训练和竞赛的现象观察、判断和推理就会更敏锐、更深刻和更准确。教练员对于经过运动训练实践反复检验已证明的正确知识和理论,应当充分地尊重,随随便便地怀疑、否定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是处于无知,或者根本还不了解国内外当前对教练过程某个问题的认识水平,盲目地照办、模仿,同样也是无知。因此,教练员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竞技项目特点,学习和掌握已有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教练员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有机地组合共同构成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然而,这些学科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结构,还仅仅是基础性的或原理性的,它们对于各个竞技项目的教练在处理和解决训练和竞赛实践的具体问题时,只能作为依据或标准而存在。要解决各个竞技项目的具体问题,还必须结合专项运动的特征和各个专项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将基础知识中的那些与专项特征联系较为紧密、带有指导意义的原理、方法、思想作为操作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3.2 积极探求新知的热情

正确地认识教练过程中的已知与未知,有助于教练员充分地理解本身所扮演角色所肩负的任务;有助于不断地充实教练员所具备的新知识与技术;有助于了解运动员的心理与个性差异以及与训练有关的物质、社会、观念等环境的差异程度;有助于收集国内外相关咨询以便更恰当地拟订目标和计划;有助于开发人际关系,发挥教练团、智囊团的协助及财团的支援,使运动员在最理想的环境里接受训练与参加比赛等。探求新知的态度应是教练的基本哲学修养之一。

3.3 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

3.3.1 问题是连结已知与未知的纽带“运动技术的节能”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问题。马俊仁教练是在充分了解中长跑技术特点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处在马俊仁教练的“已知”与“未知”的交集处,它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尽管这个“问题”不是什么“未知”,但是马俊仁教练对这个“已知”内容提出了新的问题,已经注入了新的内容,所以它就成了新的问题。运动成绩的突破,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3.3.2 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总是处于“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与“已知”和“未知”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练过程中,需要通过“疑”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获得新的认识。我们知道,影响我国中长跑运动成绩因素众多,在众多因素中哪些是需要突破的,哪些是能够突破的,这里显然存在着对“问题”的选择。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技术动作是否恰当和精确,对于中长跑运动员能量供给是非常重要的。马俊仁教练“从仿生学的角度大胆地革新运动员的中长跑技术”,这里显然存在着对“问题”抉择的标准,即“问题”的价值和“问题”的可行性两个重要因素。问题的价值主要就是考虑和分析所要探求的未知的价值和意义,而可行性则主要考虑现有的条件与能力。

3.3.3 不要让“已知”成为障碍科学家贝弗里奇对此有精辟的见解:“如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仍在发展的学科,或是一个新的问题,或问题虽已解决但是一种新的看法,这时内行最有利。但是,如若研究的是一个不再发展的学科,这一领域的问题业已解决,那么就需要一种新的革命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更可能由一个外行提出。内行几乎总是对革命的思想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正说明已有的知识成了障碍。”知识本身并不会自然的成为障碍,只有僵化地看待“已知”,局限于“已知”,将会使已知成为障碍。

4 结论与建议

4.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运动训练的主体——教练员带来了巨大的外在资源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给教练员的训练过程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也带来了挑战,依靠原有的训练理论去看待和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导致训练效益的缩减。

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解决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法宝,教练员只有积极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要理论武装头脑,改善自身对于运动训练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于运动训练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的认识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去更好地利用那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给运动训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4.3 教练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现实资源,同时又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运动训练中的具体问题,主动提高自身对于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运动训练的新规律和新理论的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在当前科学技术大发展条件下的科学训练之路。

[ 1 ] 耿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素质的构建[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 2 ] 张玲玲.湖北省田径高级教练员素质结构现状研究[ 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3).

[ 3 ] 李儒新,司虎克.体育教练员专业化研究的意义及内容构想[ J ].体育科研,2007(2).

[ 4 ] 申建和,李英.怎样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J ].山西体育科技,2007(2).

[ 5 ] 刘国富.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分析[ J ].贵州体育科技,2007(2).

[ 6 ] 尹军,赵军,何仲凯.教练员素质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 7 ] 丁道旭,赵晓晗.提高教练员文化素质的思考[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G80-05

A

1674-151X(2010)05-01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07

投稿日期:2010-04-04

张王利,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客体教练员竞技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浅议犯罪客体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花与竞技少女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