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形态演化的支撑理论

2010-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课件

李 梁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 20044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媒体是指在“思政课”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用于存储、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和工具,既包括口语、黑板、教材、教具等传统媒体,也包括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了五个课程体系,教学媒体也历经了从传统的语言、黑板、视觉展示、直观性教具走向现代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积件的演化过程。

一、视觉展示、直观性教具及早期视听教育媒体与唯物主义感觉论

第一个课程体系创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80年代初[1]。这期间,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是传统教学媒体,其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直观性原则、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关于直观性教学原则,而美国视听传播学者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运用视听教育媒体的主要理论依据。建国初期,高校“思政课”主要沿用了老解放区的语言描述、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体。后来,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大量收集政治理论课程的资料、图表及其他直观教材”[2],教学媒体的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第二课程时期,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大量出现的挂图、图表等视觉展示和标本、实物模型等直观性教具开始用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也把这些教学工具运用于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政课”教学媒体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在下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要求各高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当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指以电影、电视、幻灯、投影等为代表的视听教育媒体。视听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媒体以及如何借助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西方国家把视听教育通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我国则把它译为“电化教学”[3]。1984年9月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要求各大专院校“有计划地拍摄各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电教片”,改进教学方法。[2](97)同年9月12日,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中又进一步指出,“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一定要注意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包括“放映优秀影片和录像片”。[2](101)第一、二课程时期,采用视觉展示、直观性教具及早期视听教育是基于对教学过程这样的认识,即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获取要符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以唯物主义感觉论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

二、视听教育媒体及早期CAI课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史称“85”方案;1998年形成的是第四个课程体系,即“98”方案;“85”方案实施后,现代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85方案”初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及早期CAI(CAI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的教学机器的观念以及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所倡导、引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都是行为主义学习论的重要实践。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表述为S―R)。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探究和发现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预期的行为变化,这种观点支持了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媒体不断呈现信息来进行教学的模式的发展。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委在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中指示,“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电教片”等,“可以作为评定专业职务的科研成果”。[2](P112)1991年8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一些观点正确、材料丰富生动的电化教学片”[4](P140-141)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在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有关部门要组织制作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电视教学片”。[2](160)1996年10月7日,国家教委提倡“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从实际出发,在本地或相近学校之间加强电化教学协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2](P176)“85方案”实施初中期,“思政课”教师运用视听教育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逐渐改变学校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硬件、软件、师资、理论研究等因素的限制,学校的CAI课件总体上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仅有少量进入实验室、计算机课堂。早期CAI课件也没能在“思政课”课堂上使用,而以视听教育为主的电教片、录像、幻灯、投影等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教学地点主要集中在电化教室,而不是在计算机机房或普通教室。

三、CAI、MCAI课件及网络多媒体课件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85方案”后期和“98”方案时期,在认知学派理论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学媒体建设集中在CAI、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和计算机的工作原则,即信息加工的原则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认知过程就是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5]。因此,CAI、MCAI课件大多采用高级编程语言、系统工具按教学设计的原理方法编制,一个教学软件的运行就相当于一堂完整的课。随着传统的CAI课件发展为MCAI课件,许多“思政课”教师开始广泛而深入地研制MCAI课件,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上,“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等课件收集了国内外、军内外、历史上和当今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使所述观点论证充分,而且为学习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97年,在国家教委高教司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CAI软件评奖中,由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田屹等制作的《中国革命史长征专题》多媒体课件获二等奖;北京军区电教工作站贾照亮等制作的《平津战役决心》获三等奖。2004年,教育部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河北师范大学制作的《法律基础》在大学组获三等奖。这些CAI、MCAI课件从整体上代表了当时高校“思政课”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最高水平。但CAI、MCAI课件中各框面之间的联系是固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主动性[6]。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网络多媒体课件存在着与单机多媒体课件相同的缺点,如教学内容不易修改,课件是演示型的而非交互型的等。另一方面,网络多媒体课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如输入输出文件的支持格式有限、缺乏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

四、积件式课件、教学资料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平台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个课程体系成于2005年,是“05”方案。2005年2月7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的同时,“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同年3月9日,又发出通知,进一步强调要组织研制“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研搭建信息资料服务平台。”[2](P220)“05”方案时期,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逐步普及,对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起支撑作用的新型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快速兴起。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人本主义者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7]。因此,认知心理学关注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促进其学习,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教育技术者开始探求一种能灵活应用可分可合的教学软件。其中,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于1997年提出的积件思想,受到教育技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一文中,黎加厚探讨了我国发展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困难,论述了积件的特点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提出了发展我国新一代课堂教学积件的建议[8]。此后,教育技术界掀起了研究积件的高潮,一些“思政课”教师也尝试以积件思想为导向,研制积件式课件的教学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基于积件思想的“思政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思路与构想。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积件式课件是基于积件思想开发的,有别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新一代教学媒体。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导向,但不是完全照搬积件理论,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9]“05方案”实施几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的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委托研究制作工作顺利完成;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片评选工作圆满结束;2009年,教育部征集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多媒体课件”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建国60多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演化过程告诉我们:运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但它无法取代传统教学媒体,只有将各种教学媒体形态和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结合起来,对教学媒体的使用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使教学媒体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

[1]牟德刚.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沿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

[3]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95-196.

[4][美]瓦伊尼,等.心理学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32.

[5]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66-267.

[6]彭绍东.积件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1998,(1).

[7]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21.

[8]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9]李梁.积件式课件:现代教学媒体演化过程的思考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课件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