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以黑龙江省地方史资源为例

2010-08-15 00:46高晓华马良玉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哈尔滨

高晓华 马良玉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以“唤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更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修养,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纲要》课程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以黑龙江省为对象,对可资利用的地方史资源进行了挖掘梳理,并就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一、地方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不甚喜爱、不够重视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纲要》课因其所讲的历史事件距今较远,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地方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史志源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耳濡目染,亲切具体。有些历史遗留的痕迹现在依然可以找寻得到,比如:文字资料、影视资料、遗物和遗迹,还有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等等。我们把这些身边的故事生动地引入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再现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到历史原来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有种亲切感,促使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纲要》课程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历史专业课,同时也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资源是用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措施。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每一个历史遗存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使学生穿越了时间或者空间的局限,进入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进而大大拉近学生与本门课程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更直接、更真实、更具体的感受,这种亲历式的教育远比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效果明显。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是最大的特色。近代中国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地方为民族、国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家乡的骄傲。在课堂上以家乡的人物、事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对历史展馆、遗存进行参观,不仅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增强教学的可信性,还使学生深刻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欲放眼天下,应心怀故土”,爱国主义的抽象概念在热爱家乡的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综合素质

地方历史资源以其直观性及地域上的亲近感的优势,有助于根治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民主气氛欠缺的弊端。可以激活教学主体——学生所蕴藏的潜能,让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迸发,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同时,利用地方历史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依据课程体系挖掘的黑龙江地方史资源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历史上毗邻沙皇俄国,与朝鲜接壤,同日本一衣带水,是中国较早遭受帝国主义渗透和入侵的区域,留有列强侵略的惨痛记忆和创伤,同时也涌现出大量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也留有大量重要的历史遗迹。据统计,黑龙江有12个革命老区,240余处烈士陵园、纪念碑、抗联遗址,4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是极为可贵的思想教育的资源。现根据《纲要》课课程体系将可资利用的地方史资源挖掘梳理如下:

(一)帝国主义入侵东北的罪证

沙俄是最早入侵中国东北的国家。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都给黑龙江人民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记忆。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俄国势力全面入侵,哈尔滨更是首当其冲。哈尔滨最古老的香坊火车站、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一方条石铺就的百年大街——中央大街、哈尔滨城市开埠的见证——哈尔滨道台府、哈尔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以及秋林大列巴和红肠,甚至“毛嗑”等语言,都渗透着强烈的俄罗斯殖民主义的色彩,成为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北陷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成为“满洲国”。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的乳白色的大楼曾经是日伪当局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哈尔滨伪警察厅,著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曾在这里被关押和刑讯。现在这里成了纪念缅怀英烈的东北烈士纪念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以东北为战争基地,加大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南满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在哈尔滨市的平房区,日军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了名目繁多的细菌试验。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及东宁虎头要塞遗址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

(二)抗日战争的精神遗产

1931年,日军大举进犯黑龙江,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主席,组织了江桥抗战,打响了反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除一、二军在南满外,有9个军在黑龙江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著名的抗日英雄有: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至今,“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仍广为传颂。质朴的黑龙江人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在黑龙江有很多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市、县、街道、公园等,如:尚志市、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公园等。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份,哈尔滨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大城市。解放战争期间,近70万名龙江子弟参加了解放军,从东北到海南,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英雄的足迹。以抗联为主体的第四野战军,正是从白山黑水之间出发,席卷全国的。坐落于双城的四野指挥部纪念馆,完整的保留着当年的面貌,陈列着四野部队使用过的武器、照片等大量历史资料。如今,大部分四野老兵都回到了家乡,虽然都是耄耋之年,但是他们口述的战斗记忆,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之间,还展开了一场长达4年之久的剿匪斗争,被称为东北作战的“第二战场”,为加快全国革命胜利的进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耳熟能详的《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龙江南部的张广财岭,侦察英雄杨子荣的墓就坐落在岭下。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黑土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重要的枢纽,在中国革命史上中东铁路有着“红色丝绸之路”的美誉。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苏兆征、邓中夏、叶剑英、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刘伯承等,经由中东铁路往返苏联时,都曾途经或驻留哈尔滨,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红色的印记。

1917年和1919年,周恩来先后两次来到哈尔滨,在东华中学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住在靖宇大街23号。刘少奇从1929年6月开始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两次到哈尔滨巡视工作,领导了中东铁路工人运动。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等也都曾到哈尔滨开展革命工作。目前,中共哈尔滨国际交通局旧址、李大钊和周恩来等在哈尔滨的居住旧址、刘少奇召集工人代表会议旧址,已经成为市民重温历史的首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始终对黑龙江省予以深切地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张闻天、宋庆龄等都曾经来黑龙江省视察。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归途中,不顾旅途辛劳,视察黑龙江,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从1950年到1966年,周恩来总理先后七次来哈尔滨视察。上个世纪60年代,刘少奇、邓小平更是几次踏上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国初期视察黑龙江省时居住过的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的一幢独具风格小楼,已成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是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三、地方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穿插讲授

在向学生讲解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我们将沙俄入侵东北时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海兰泡惨案溶入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述中,并把圣·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的历史作以介绍,增强学生对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东北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圣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等一些景观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如讲述九一八事变一节时简单补充南满铁路的建造及所属权变更的历史,使学生了解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是早有预谋的,更深刻认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一节时将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等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在严重缺乏粮食等必需物资供给的情况下,抗联战士坚持对敌斗争。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切开他的胃部,看到的是树皮、草根和棉絮。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纲要”课中引入这些内容,结合为了纪念先烈而命名的一曼街、靖宇街等大家熟知的地方,更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追随前辈的步伐,努力进取。

(二)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教学法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历史文物、遗址,亲身感受历史。参观访问结束后让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就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在这里,学生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历史图片、模型等的情景再现,以及身处毒气室、培植病菌的动物饲养室等历史遗存之中的直观感受,去触摸活生生的历史。他们所体验到的屈辱与震撼比教师在课堂上虚拟创设的任何历史情境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在观后感里纷纷表达了对侵华日军暴行的强烈愤慨,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呐喊。“知耻而后勇”,铭记住耻辱,更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和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就其熟悉的家乡历史人物和事件收集资料,利用课前几分钟给大家介绍。如齐齐哈尔的同学讲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家住虎林的同学介绍虎头要塞遗址,家住平房的同学讲日本细菌战的恶果等等。这样既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以地方人文历史资源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组成研究性的学习小组,对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古迹等不同专题进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形成研究成果,并以课堂演讲、论文、总结等方式给予呈现。如:对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历史遗迹进行考察研究,了解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哈尔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收集抗联英雄事迹,了解抗联坚持抗日的艰苦环境和革命精神;对平房区老年居民进行走访,了解侵华日军的兽行及恶果;收集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史文字、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龙江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巨大贡献;追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黑龙江活动的足迹,了解家乡光荣的革命历史等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地方史资源对于增强《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应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材与地方史资源间的主从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实践的关系、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关系,让地方史资源切实有效的起到对《纲要》课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哈尔滨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刘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