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志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0-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文化

王 政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一)

为什么要研究利用安徽地方志资源去建设“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软实力”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雷·罗森所说的:“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什么能够带动我们前进?——那就是文化。”另外,安徽是文化大省,是古代文明遗迹留存的优势省份。因此,对于我省来说,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如果我们不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那就等于放弃了祖先辈丢给我们的遗产与财富。

我们研究本省地方志资源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两个前提:一是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胡锦涛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锈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可见,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因素、文化烙印等等都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成分,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这些要素入手。二是,我们应当清楚,在全国文化资源格局中,安徽省有否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优势?若有,它们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否特色?与其他省份相比,有否竞争力?而所有这些,安徽的地方志史实已给我们标示得十分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要从地方志资源入手的原因。

(二)

从上述前提出发,我们觉得可从如下几点考虑安徽地方志资源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问题。

1、安徽方志围绕传统岁时节日记载了大量文化活动与事项,它们数百年年来保持着恒久性,特别是一些民俗宗教性的文化事象带有民间普遍性。明嘉靖本《铜陵县志》记立春:“邑宰率官属迎春于东郊,邑人装故事迎春。”清康熙二十五年《怀宁县志》记“立春,先二三日各行户装故事……演于市,跻于公堂,谓之‘演春’。”清乾隆十三年《含山县志》记立春,“前一日迎春东郊,各门采传奇已事,肖人、肖像齐集关圣庙前,名曰:‘演春’。”清乾隆八年《无为州志》记“元宵,张灯杂百戏,酺聚为乐,箫鼓喧阗,烛光达旦。”清康熙三十九年《舒城县志》记“元宵,儿张燎,杂百戏,酺聚为乐,箫鼓喧阗,金吾不禁。”清嘉庆十五年刻本《绩溪县志》记“上元”:“各处土坛神庙张灯演剧,或扮童戏,持火马,舞青衣,游烛龙,遍巡街巷,名曰‘闹元宵’。”民国十年《宿松县志》记“二月二,‘福德神诞日’,城市征优演剧,积月兼旬”清光绪二十七年《直隶和州志》记“二十八日,‘东岳帝诞日’。烧香烛,演剧,出巡赛会。”清乾隆五十七年《广德直隶州志》记四月十五:“州人以四月十五日为‘城隍生日’。市人迎赛,递历四城,四日而遍;优人演剧,或至匝月。”清康熙十四年《潜山县志》记端午:“五月五日,……官民士女各结彩船,俳优鼓乐,欢饮为乐。”清同治十二年《祁门县志》记中元节:“中元节祀祖,设‘盂兰会’。闰岁则于是月演剧(名“目连戏”)。”民国二十四年《续石埭县志》记:“九月、十月,……迎清观音大士。至期,又倩优人歌舞,名为‘演火戏’”。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相当有生命力,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加以思考、关注并利用;因为它在文化与经济接轨之间给我们提供了最有活力的机缘。

2、旧本地方志(包括一些山水志)已对各地古迹有或详或略的记录,近年来编撰的新志书材料更丰,真正显示了我省的文化实力。如碑刻一项就不胜枚举,且史料价值极高。

新编《齐云山志·崖刻》载:齐云山石桥岩有王子常题刻:“知县事葛胜仲鲁卿,洪州新建丞曹文中,北宋政和壬辰正月丁丑日游岐山。”钟牧题刻:“绍熙壬子春,知县事缙云叶禹,劝农岐山,丞钱塘樊抚簿、临安李绍祖,偶集不至者、尉、丹丘李园。”宋希圣题刻:“鄱阳宋希圣,新安汪公伟、朱彦资、庐陵刘子仲。元祐七年季冬初五日同游。”明镜道人题刻的偈语:“阿弥陀佛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宋嘉定八年池阳王东的题刻诗:“两山环合势相迎,中有修梁石幻成;天地既能开此秘,我来识面胜闻名。”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黄来然的题刻诗:“结伴到来幽意偏,殊怜胜景隔尘缘;石龙泉落寒侵骨,岩势如虹驾碧天。”明隆庆六年中秋天都仙子江金币题刻:“丹井原无底,瑶浆滴土台;昔时天帝凿,今复世人开。脉续银河细,声飞玉滴来;穿崖分外沼,长得濯灵台。”清顺治十六年汪始历题刻诗:“恒观往哲题桥句,不觉六旬又四年,泉石依然胜迹在,蚪蝌犹自盛名传。神龙滴水知丰歉,玉兔蛮伏望缺园;我欲攀龙腾驾去,嫦娥宫里君澄瀛。”

《天柱山志》亦载有许多题刻。如潺潺溪东岸岩壁石上,有陈奉古题:“提刑主客员外郎陈奉古、同提刑供备库副使石用休、按部至偕虞曹外郎蔡伯希游此。赏爱泉石,移晷忘倦。时甲午季春十二日。”有李士燮题:“李士燮和甫携家游潺湲亭,薄暮乃还。男晞尹、晞说、晞奭从。时熙宁己酉下春丁亥,因刻石以记岁月云。”有李师中题:“师中十一世祖唐御史大夫讳西筠,生丞相讳吉甫,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湖、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滋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月廿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纯中从。”有曾穜题:“延陵吴国佐邦弼、历阳陆同彦和相挈家自城中访真源、过天祚,晚饭山谷。徜徉终日,薄暮而归。彦和之子世良君进、惟良君显偕焉。淳熙丁酉寒食日,泉南曾穜献之识,侄常、男晏侍行。”有何维复等题:“知潜山县事番禺何维复,县丞李曜,主薄邵炳,典史李夔,儒学教谕范承恩,训导李暹、甄善,嘉靖庚申春祭皖山同游此题。”

《琅琊山志》也载录了一些崖刻。如归云洞西侧有宋人刘汝言题刻:“嘉祐辛丑春,被旨湖外,道出琅琊,谒诠师。今被诏江外按水事,再过兹地。治平甲辰秋七月丁亥中山刘汝言昌纂题。”又如琅琊山寺院后东山坡宋人燕度题刻:“皇宋治平四年岁次丁未十一月十有三日丁亥,右谏议大夫新知潭州燕度与弟郡守司农少卿雍同游琅琊山,属吏阎士良书。”再如清风亭西北侧宋代茅同等游山题记:“开禧之元,秋雨为霖,郡守丁介延礼观音于正堂。既霁,率其属以送典,郡丞张镐、博士茅同缘石磴访古迹而后题。于时云雾大(开),豁然千里极目。盖重阳后八日也。”濯缨泉东侧则有明人的《琅琊山题记碑》:“万历二年冬仲,南太仆寺卿济南见峰王之垣、少卿衡阳仁山刘稳与寺丞德清敬庵许孚远初游,明年春孟与寺丞青州明宇韩必显再游。又夏季与江陵侍御九泽刘维三游。本寺主簿蜀会川许朝汉立石。”这些资源利用得好,可以直接转化为一个城市或乡镇的特殊文化定位,引领旅游经济的发展导向;而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收到了很大成效。

3、在旧志记载的皖地文化资源中,名人的要素值得注意。如清代的《浮山志》收了明钟惺《游浮渡山记》,文中说:“明日雨止,议归矣。度雨后龙湫新瀑益盛,乃沿如来峰,复登金谷。稍寻九曲,炬行数丈,度至金谷地中矣,寒,不前乃止。入寻岩壁,始从阿罗汉座隙,读陆子题字。字甚遵古,文称之,完好可拓,志亦未收。出岩仍入大通,观飞瀑,真浮山第一水也。右折则垂虹井,崖覆之,有石梁一,故曰垂虹。又右为绿萝庵,今废。在两壁中返故道,复由紫霞关登妙高峰,峰为浮山绝处。出没层深,得狮子石,盖首楞顶也。下视绿萝庵。又折而下,蹭蹬竹石,钩巾枳履,乃得龙湫洞。探大通水所出,去金谷远矣。乃出其顶,从洞中呼岩僧取笔墨,上勒‘景陵钟惺、闽林古度、新安程胤兆,穷滴珠水源。甲寅二月廿二日,雨霁山朗,远青荟蔚’三十三大字于右。返至首楞,径已夷矣,乃游人所谓难至者也。遂返金谷归。”他自己交代他曾在山中题了词。

象这类透露名人信息记述,志书中尤多。如《天柱山志》收录了清人陈慎容的《重修胭脂井亭记》:“予邑潜阳,幸民训易治。时习其风土人情,亦既熟知复之矣。今禾稼有秋,薄领间暇,披图史,得乔公墓于彰法山麓。策骑往游,出郭北,阡陌交横,溪流纡折。行三里许,至广教寺。山门破落,残僧迎门外,小憩禅室,供茗饮。僧导出寺后,绿野平芜,荒冢累累。辄指一小阜,不封不树,曰:‘是墓矣!’碣石题:‘后汉乔公墓’。……迤东南不数武,见眢井,井栏石泐认若‘建宁元年十月’。相传为二乔梳妆所,水恒作胭脂色,因号‘胭脂井’。井既乔公故址,后人建亭名‘秀英’。黄山谷诗:‘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是也。……今井废亭圯,流览古今,不禁沧桑之感。是以重为浚治。瀹井及泉,井上仍覆以亭,颜其额为‘秀英’,沿古迹也。偶与二三父老憩于亭,汲于井,井泉犹带残红色,古称‘胭脂井’有自来矣。亭既成,复之为记。光绪七年辛已秋八月。诰授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岭南陈慎容。”此碑现存于潘铺乡王湾村,记录乔公及二女的遗迹。又《琅琊山志》载:醉翁亭前有古榆,号“醉翁榆”,最大者高约三十二米,径九十多公分,树龄在一百八十年以上。光绪《滁州志·古迹》则载,宋庆历六年欧阳修从菱溪塘用三只牛曳得菱溪石,供赏玩。后石之“大者徙置醉翁亭前”,“小者在明伦堂院中。”这是关于欧阳修趣闻的。

《齐云山志》载,齐云山石桥岩有詹景风题刻:“明隆庆二年十月初七日,都御史汪道昆,知县王瑶山,陈有守,南京进士詹景凤,都御史弟文学衢贯,道会僧祖启,自齐云山而抵岐山,登石桥,寻棋盘石,下观大龙井,与山中主人国子生朱家相、家宝文学汪尚嗣遇,遂宿此。”在鹊桥峰齐云岩,原有明兵部左侍郎汪道昆撰文的《无量寿佛赞碑》,碑已毁,然旧版《齐云山志》录下了碑文:“持世世尊,时乘龙象。阐教婆娑,盈盈大藏。西极至人,牛车同鞅。沉默非空,壮严非相。其国极乐,其寿无量。四十八愿,普渡众生。千华世界,九品台城。长年丁壮,历劫升平。林端甘露,羽族和鸣。道恒沙众,解脱无明。同登彼岸,率履夷庚。接引何劳,跏趺何寂。无量无凡,无显无密。无度无迷,无道无塞。既无无央,亦无无圾。十方三世,斯其第一。”这是有关汪道昆的。在齐云山雨君洞内则还有戚继光题刻:“定远戚继光同新都汪时元、邵正魁、汪道会游此。时万历乙酉八月既望,本山道官吴伯宇、胡日章立石。”又《天柱山志》载,潺潺溪东岸石上有宋王安石皇祐年间题词:“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志书中留下的这些名人遗踪佚事,是极有用的信息。它可以直接导引地方政府对文化遗址的复原,用于旅游开发。

4、各地志书中还收录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如新编《黄山志》记,在黄山朱砂峰慈光寺,现存有明代玉印一方,印的边径7.5公分,阴文篆体,篆文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则是:“嘉靖己卯年,湖州府乌程县南三桑镇弟子顾风昌敬助”。象这种对存储在非国家正式文博部门的文物的著录,特别重要;因为此类存储方式的文物特别多,亦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且“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旦知名度打出去,更有效应。

5、旧志中还记述了一些地方文化活动的经费筹措与列支问题,也颇具启示意义。如《皖政辑要》卷四十九《祀典》二载:“祭祀经费皖省祀典纪载《通志》綦详,兹独及祭祀经费之多寡,而又各注其支销归于何项者,厥义有在。……至于各州县之支销轻重或不同,则各因其地之岁入以定。周九贡属,天官先征祀贡,则我朝肸之典,虽赋少,行省得正供开支者,有以夫。(以下为)《安庆府属祭祀经费表》:

怀宁县府学文庙,40两,又朔望香烛2两4钱。县学文庙,24两,又朔望香烛2两4钱。文昌庙,30两。武庙,31两8钱8分8厘。风云、雷雨、乡贤、名宦、忠孝、节义,共9两。以上银两均在地丁项下支销。社稷坛,12两。神祇坛,18两。龙神祠,10两。龙王庙,10两。田祖庙,7两5钱2分。昭忠祠,4两。余公祠,6两。韩公祠,6两。府学散给乐舞生添胙十两。以上银两均系藩库请领。

桐城县文庙,48两。文昌庙,45两。武庙,47两8钱3分3厘。山川、社稷坛,6两。常雩坛,1两6钱。火神,1两6钱。刘猛将军庙,3两。厉坛,4两5钱。八蜡神,1两6钱。土地祠,1两6钱。霜降祭祀,1两5钱。旗纛,1两5钱。节孝祠,12两1钱。狱神,1两6钱。以上银两均在丁地项下支销。文庙香烛2两4钱,地丁俸工项下支销,内文昌庙一项系地丁起运项下支销。……太湖县文庙,61两,又朔望香烛2两4钱。文昌庙,45两。武庙,47两8钱3分3厘。炎帝庙,1两6钱。刘猛将军庙,3两2钱。福神祠,1两6钱。狱神祠,1两6钱。以上银两均在丁地存俸坐支项下支销,内文昌庙一项系丁地项下支销。……”这里谈到祭祀所需银两及筹措与列支的方式,对我们今天亦颇具启示意义。

6、地方文化建设还应考虑各地民间风俗与信仰等等,志书中关注到了。如《巢湖志·艺文》收有隋人卢思道的《祭巢湖文》:“维开皇元年十二月朔甲子,具位姓名遣某宦以清酌庶馐之馈,敬祭巢湖之灵曰:泱莽澄湖,南服之纪,斜通海甸,旁带江汜,深过百侗,涧踚九里,彭蠡莫俦,具区非拟,扬越不庭,多历年纪。祀王师薄伐,六年戾止,戒期指日,马首欲东,常阴作诊,霖雨其蒙,水气朝合,天云夜冥,中之若雾,继以严风,涂泥已甚,轨蜀不通,有稽天罚,川阻元戎,惟夫百神,受职水灵,为大皇王御宇率土,天外当使,日月争明,天地交泰,雨归止其淋沥,云将卷其蔚荟。东渡戈船,南耸鹏饰,收尉佗之黄屋,纳孙皓之青盖。然后革车旋轸,戍率凯歌,楚俘雾集,骥足星罗,无酒不报,有德如河,神其听之,斯言匪磋。”此文作于隋开皇年间,可见巢湖人很早就信奉湖神,唐前即然。我们搞文化实力提升,就要特别留心于此类本省的风俗民情与信奉习惯,留心于本省与周边省相连的“风俗文化圈”,如沿新安江下至杭州,古代金陵北接滁州、西连当涂,与婺源相接的皖赣文化区,由皖江西溯的鄂文化区,萧荡与徐州打成一片的汉文化区,等等。

7、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仅是文化资源向经济转化的问题,它其中更重要的是从内在上提升我省公民的“文化素质”“文化潜能”。这里包括道德水准、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地域风俗等等。只有“省民”的“文化素质”“文化潜能”上去了,一个省的文化资源才有生长的土壤,才能根深叶茂、结出硕果。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地方志所记载的那些优秀传统、那些民族英烈、爱国志士、贤达廉吏等,把这些内容投入教育活动。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

[2]齐云山志编纂办公室编《齐云山志》,黄山书社,1990年

[3]巢湖志编纂委员会编《巢湖志》,黄山书社,1989年

[4]黄山志编篡委员会《黄山志》,黄山书社,1988年

[5]乌以风编著《天柱山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

[6]琅琊山志编撰委员会编《琅琊山志》,黄山书社,1989年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